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爽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6):139-139,141
本文以M.A.K.Halliday提出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三个纯理功能为依据,以英汉诗歌翻译为分析素材,从重合主位理论的角度透视英汉诗歌翻译中重合主位体现手法的文化差异及其语义理据。将讨论重合主位在英汉诗歌中显性因素与隐性因素互动机制,分析原诗歌的重合主位所承载的双重功能在译文中表现形式,从诸多方面再现原诗歌的行、韵、义。  相似文献   

2.
诗歌堪称隐喻的宝库,在英语诗歌和汉语诗歌中都存在大量的隐喻。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不同语系,中西方文化迥异、社会风俗各异、语言风格不同等诸多因素,英汉诗歌中的隐喻具有各自鲜明的特征。通过列举、剖析英汉诗歌中的隐喻现象,本文对英汉诗歌中的隐喻现象进行了比较,并分别分析了英语诗歌中隐喻的取向特点和汉语诗歌中的隐喻特征。  相似文献   

3.
英汉诗歌中颜色词所占的比重很小,其喻体取向的差异也不大,但是这些颜色词在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中,其使用频率、搭配、引申词以及其喻体的意义都是不同的。通过对英汉诗歌中颜色词的收集、展现与对比,我们可以了解到英汉诗歌各自的的文化特点,从而更深层次地领略其不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英汉诗歌在措辞、意境及修辞上都有着各自的语言特色,有同有异。其中,音韵在体现诗歌的音乐美上起到极大的作用,它在英汉诗歌中的运用也不尽相同。研究英汉诗歌音韵的异同点,可以有助于提高对英汉语言和其诗歌特点的掌握,并进一步促进英汉诗歌翻译过程中"音美"和"形美"的一致。  相似文献   

5.
张婷 《海外英语》2011,(2):256-258
一般认为,英语名词的复数可以通过词尾的屈折变化得以实现,而汉语名词的复数不具备这种屈折变化,这种差异也就充分体现了英语的形合性和汉语的意合性。该文试图通过对"形合"、"意合"两大概念的界定与分析,结合数念与数形的区别,着重阐释英、汉语名词复数系统中,汉语名词复数所表现出的"形合性"和英语名词复数所表现出的"意合性",从而论证"形合"与"意合"的相对性。  相似文献   

6.
张灿灿 《文教资料》2008,(11):36-37,56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而对于英汉诗歌翻译来说,它的最大障碍在于意象的传达.只有借助于有效的理解和转化手段,诗歌在翻译后才能在异种文化背景下保持完整的意象.本文从诗歌意象的几种常见类型入手,对英汉诗歌翻译中的意象进行比较,展现诗歌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英汉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造成了英汉诗歌互译时的不可译性,一个民族所特有的语言丰富了该民族诗歌的意象及韵味,本文亦将从英汉诗歌所特有的意境、表现形式、音韵三个方面浅析英汉诗歌互译时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8.
任员媛 《课外阅读》2010,(12):192-193
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意象则是中国古诗的精髓所在。而英语是重形合的语言,所以在古诗英译时需要对其进行意合到形合的转换。本文试图从连词的使用、主语的使用和屈折变化的运用三方面进行探讨,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形合意合的转换,最大程度上表达出中国古诗优美的意境。  相似文献   

9.
任和 《海外英语》2013,(5X):124-125
中国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而意象则是中国古诗的精髓所在。英语是重形合的语言,所以在古诗英译时需要进行意合到形合的转换。该文试图从连词的使用、主语的使用和屈折变化的运用三方面进行研究,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形合意合的转换,最大程度上表达古诗优美的意境。  相似文献   

10.
诗歌是人类在语言上的艺术体现。精练的语言,优美的韵律、节奏,栩栩如生的意象美等分别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对我们的感官进行刺激。基于不同文化背景,语言,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英汉诗歌从本质上是有很大区别,但二者又互有借鉴价值。因此,从音韵与节奏上对英汉诗歌翻译进行美学比较能使更多诗歌爱好者从更加宽广的视角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11.
英汉诗歌具有意义的多层次性,即明示义、引伸义和象征义。根据功能语言学理论,语言具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英汉诗歌不同层次的意义与语言的三大功能密切相关,是通过这些功能来实现的,对英汉诗歌进行语言功能分析,能从不同的角度充分地揭示诗歌语篇的多层次意义、不同意义的表现方式以及英汉诗歌语篇在这些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12.
英汉诗歌具有许多相似之处,从语音重复和节奏等方面对英汉诗歌的语音意象进行比较,分析二者所采用的方法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从而提高英语诗歌的鉴赏水平.  相似文献   

13.
意象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以词语为载体的一种修辞艺术,是诗人情感与世间万物的融合体。在探讨英汉诗歌中景物意象语义特征的基础上,诗歌意象的对比研究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意象是日常语言的审美变异,其语义具有多层性、多义性和模糊性。从英汉诗歌景物意象的语义特征及其对比研究反映出了中西方不同的地理特征、生产方式和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4.
英汉语诗歌语言中“通感”的运用,有很多相同的表义功能。文章通过对英汉诗歌语言中通感的比较及分类分析,表明世界各地人们修辞思维的共通性,以及英汉诗歌在通感运用方面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15.
诗歌是一个民族语言发展进化的精炼,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历史的沉淀中不断发展凝成的结晶。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诗歌采用的意象各不相同,其所蕴含的深层含义自然也各不相同,因此诗歌译者往往很难在译文读者的接受习惯与保留诗歌原文的风貌之间兼顾两全。论文以中西方文化差异背景下的英汉诗歌互译为研究对象,在论文中将分别从英诗汉译和汉诗英译两个角度进行举例分析,以探讨英汉诗歌互译的不同策略。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译者所要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则仍然是应竭尽所能保留原文的韵味,以求在准确向读者传达原诗旨意的同时,也能实现诗歌领域里中西方文化跨语际传播与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功能语法的角度探讨汉诗英译过程中的时态处理。汉英两种语言中的时态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影响了汉诗英译的表达效果。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译者需注意的问题:现在时和过去时两者皆可用时的效果区别,诗中有明确时态限制时如何处理以及诗句中的引述语的时态处理。作者最后提出结论:汉诗英译中时态处理的主要出发点是语言形式和修辞方面对语言表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语言学家约翰逊和莱考夫在他们所写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到:隐喻不但存在于语言中,也存在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爱情是英汉诗歌中亘古不变的主题之一,为了使人类的这一体验更生动形象,诗人常将它隐喻化。以英国诗人叶芝和中国诗人徐志摩的爱情诗歌为例,通过对两位诗人诗歌中爱情隐喻的对比分析,发现英汉诗歌中的爱情隐喻既有相同之点,又有相异之处,并进一步分析其异同的成因。  相似文献   

18.
汉诗是中华文化之精华,在全球化语境下汉诗英译对本土文化身份的重构以及世界文化版图的重新确立意义重大。汉诗英译重在意象的传递。汉诗英译的意象传递是译者以"异化"的道德态度,充分调动诗学创作和信息传递的双重主体性,运用抵抗或通顺的话语策略,产出具有异化效果的可读性译文的过程。汉诗英译的意象传递策略包括完全抵抗策略和部分抵抗策略(意象的调整、加工、舍弃、加译)。  相似文献   

19.
通过比较英汉诗歌韵律的差异,探寻两者的可通之处.认识到诗歌翻译中所面对的符号结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音韵美学解码和编码思维过程中的认知共性和认知异性,探讨了中英诗歌对译中处理韵律的两大手法,即创造性变通和借形还神.  相似文献   

20.
诗作为高度浓缩的语言艺术,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以其内容精炼,言简意赅,含义深刻,脍炙人口而在所有文学形式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旨在从翻译的角度对英汉诗歌互译做一个比较,从而使我国的诗歌爱好者更好地欣赏汉译诗歌,也使英美诗歌爱好者真正领略中国诗歌的绝妙和佳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