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CDIO是构思-设计-实现-运行(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的英文缩写,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等四所世界一流大学经过四年的研究、探索和实践构建的一种先进的工程教育模式.CDIO工程教育理念对会计学专业改革具有较大的借鉴作用.在CDIO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可以构建会计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成果导向教育代表了工程教育改革的主流方向。本文论述了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所遵循的反向设计原则,介绍了反向设计的思路、策略与要点,重点探讨了怎样确定培养目标、怎样确定毕业要求、怎样确定指标点、怎样构建课程体系、怎样编写教学大纲等反向设计所涉及的几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3.
高等工程教育在培养工程科技人才,提高中国在工程科技领域的竞争力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背景下,培养大量具有创新能力、多层次和专业化的工程科技人才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本文分析了专业人才的定义、特点和不足,总结出工程科技人才成长的多层次、专业化、社会性、长期性和流动性等培养规律,并以此为理论框架,结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知识、技能和实践方面的人才理念,提出了中国在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上需要关注的问题和相关建议。我们认为,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政府和企业全面合作,通过丰富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环节、完善教育环境,切实提高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4.
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工程学科教育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本文系统论述了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以CDIO教育理念为指导,进行工程类本科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实践探索,并以"机器人学"课程为例,简要介绍了工程项目教学法在具体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践证明该项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工程教育改革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5.
CDIO方法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我国现行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强调个人学术能力而忽视团队协作精神、重视知识学习而忽视开拓创新能力培养等问题,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吻合.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发起的国际工程教育合作项目,推出新型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我国当前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探索中,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使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更好地适应国家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迎接新工业革命的挑战,需要我们更新教育理念,并以此引导和推动工程教育改革。成果导向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在美国等一些国家已有了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至今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施模式,而且已证明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本文介绍了成果导向教育的基本思想及特点、实施原则及要点,并对成果导向教育和传统教育进行了对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应着力实现三个转变,即:从学科导向向目标导向转变、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从质量监控向持续改进转变。  相似文献   

7.
成果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是成果导向教育进课堂这"最后一公里"上的"桥头堡".成果导向教学设计遵循的是反向设计原则:其宏观设计是产出导向的,其逻辑起点是内外需求;其微观设计(即课程教学设计)也是产出导向的,其逻辑起点是毕业要求.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原则是:课程教学目标决定于毕业要求(指标点),必须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要点是:课程教学内容要能支撑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要与教学方式相适应.以实例说明如何遵循成果导向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原则及课程内容设计要点,提出成果导向教育有"两条线":面向产出教学的主线,面向产出评价的底线.面向产出的课程教学目标评价与面向产出的毕业要求评价之间的关系:由面向产出的课程教学目标评价,确定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达成;由支撑某一毕业要求指标点的一组课程教学目的达成度的加权平均,确定该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度;取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的最小值,作为该项毕业要求的达成度.  相似文献   

8.
成果导向教育是引领我国高等院校工程教育改革,提高工程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分析成果导向教育在我国高校引入后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成果导向教育实践经验,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教学管理工作者及一线教师提供教学对策辅助,同时为进一步促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完善及保障我国快速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地方院校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试图从专业认证“能力导向”教育理念、美国工程教育“回归工程”运动启示,及现代企业对大学生“大工程”素质要求从发,探讨做好工程综合能力训练的顶层设计、构筑实践训练平台、加强师资队伍工程能力培养、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学生能力评价方式等方面推动地方院校工程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10.
CDIO理念是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国际知名大学依托产品研发全过程创立的工程教育理念。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以半导体器件设计的教学活动为载体,开展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学业考核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培养和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1.
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工科计算机教育改革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CD IO工程教育模式的研究,对计算机教育进行实验性改革,用来满足当今社会对计算机工程人才的需求标准.全文阐述了如何对计算机教育进行CD IO模式的改革,以及如何培养起计算机类学生的个人能力、人际能力以及个人职业修养等.  相似文献   

12.
2007年9月上海召开的“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层论坛,对我国工程教育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改革建议进行了专题讨论,对我国如何开展工程教育改革,保障和提升工程教育的质量,最终实现工程教育强国献计献策。本文即是该论坛综述。  相似文献   

13.
创新教育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实践 ,搞好创新教育的关键是教师。为培养讲创新、重实践、能不断用新的理论、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武装自己的高素质新型教师 ,教育学院教育改革必须以创新教育为核心 ,以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为先导 ,不断深化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的改革  相似文献   

14.
工程教育改革:构建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确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工程教育面向21世纪的重要课题。作为大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是:整体优化课程体系,拓宽专业口径,突出创新能力培养,发展学生个性,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不同高校必须根据培养目标和办学条件进行定位选择,设计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15.
美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评介了美国高等工程教育自上世纪末以来为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其一,调整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大力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与激励制度,发挥A-BET对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倡导基于IT的教学和基于问题或主题的学习模式;其二,探索工程实践教学模式,推行工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计划和合作教育;其三,创新工程教育制度,建立社区学院与四年制大学的衔接机制,以及促使工程教育改革的机制——工程教育联盟。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实验课程提出了一些存在的问题,以本校为例进行分析和探讨,并通过实践总结出一些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7.
法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特点及其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改革使法国高等教育焕发活力。当今法国推进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做法,为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工业社会,经济结构、劳动力需求结构与教育结构、教育层次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在经济结构中,工业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与劳动力的需求结构、教育结构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最为密切。高等工程教育作为为工矿企业,特别是为制造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开拓型人才的专业教育,应直接反映工业化社会经济结构状况与发展水平的需要。本文分析了中国工业经济、产业结构变动和发展趋势与高等工程教育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企业界参与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工程教育改革的趋向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前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都有急切的工程教育改革意识,美、英、欧盟等老牌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出台了一些有重要影响的报告文件,并对当前工程教育改革趋势做出了重要判断.工程教育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组成部分,工科毕业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但其中不如人意之处也常常受到社会各界的批评.本文力图从借鉴他山之石的角度,对制约当前我国工程教育质量提高的师资和实践教育方面提出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20.
毕业设计、生产实习是大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各大学都把它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载体。论文作者们亲历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大学改革发展历程,作为曾经的学生、现任的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和生产实习在各个时期的模式及实效分别进行了探讨;对现阶段工科类专业大学生毕业设计和生产实习模式的改革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对破解当前工科类大学生的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难题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