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代的色彩话语独具一格。溯其源,《诗经》中的色彩话语无疑是中国古代色彩话语发展的滥觞。选取《诗经》中几组相关的色彩话语予以分析探讨,说明《诗经》之色彩话语对中国古代诗学及审美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选取了《诗经》中的三种方位话语“左右”、“四方”和“南山”为考察对象,探究这些方位话语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运用方式、基本特点及文化意蕴,揭示出方位观的演变与中国古代诗学及社会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诗经》中的酒文化内容丰富、形象直观、生动可感、富有感情色彩和生活气息。酒字,在《诗经》中出现的频率很高;《诗经》的作者对于酒内在本质的认识已有较高水平。了解《诗经》中的古代酒文化,对于我们当今探讨、改革酒文化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诗经》反映了古代的社会生活,其所反映的社会层面内容上有显著的政治色彩和明显的道德指向,其创作根植于人民的生活、爱情、情感精神之上,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文化精神做了概括。  相似文献   

5.
《诗经》中的"东、西、南、北"及其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经》中大量的"东西南北"在很多情况下并不仅仅是表示方位,还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及情感色彩,体会出这层含义,对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诗经》不无裨益.《诗经》中的这些方位词对以后的中国诗歌发展也起到很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以心为人之本,认为人的一切思想情感皆源于心。《诗经》正是这种认识的源头反映,《诗经》中有大量的关心“心”的描写,展示了各种类型,各种状态的“心”,手法多样,表现细腻,充分显示了《 诗经》的作者深邃的心理洞察力,并体现了较高的艺术表达能力,为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而独特的地位。《诗经》中关于女性的作品非常多,约占其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些作品反映中国古代女性的审美情感的初步诉求,体现了周代社会的女性观。文章试图通过对《诗经》中众女子的外在美、内在美等方面的分析,来透视中国古代女性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8.
《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而独特的地位。《诗经》中关于女性的作品非常多,约占其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些作品反映中国古代女性的审美情感的初步诉求,体现了周代社会的女性观。文章试图通过对《诗经》中众女子的外在美、内在美等方面的分析,来透视中国古代女性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生民》在《诗经》中不仅具有史诗般的古代传说的生动内容,还更具有浓厚的宗教和神话色彩;它同时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自尊感。  相似文献   

10.
邢孟达 《考试周刊》2014,(84):13-14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集,是我国文学光辉的起点,是我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其中爱情诗占大部分,而且大多数都着墨于女性。本文从《诗经》及其爱情诗入手,旨在通过对恋女、思妇、怨妇、弃妇四类女性形象的详细描写,展示其绚丽多姿的刻画手法,反映我国古代女性的爱情观与道德观及其时代色彩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诗经》中的婚恋诗历来是人们广为传诵的。作为男女言情的婚恋诗在《诗经》中占了1/3,这些作品记录下了中国古代人民或美好或痛苦的婚恋生活,对于今天我们研究当时社会人们的爱情生活、社会问题等都有着极大的历史价值。本文试图根据婚恋诗内容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论述。  相似文献   

12.
试论中国古代爱情诗创作的三次高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爱情诗的创作出现过三次高潮,即《诗经》《楚辞》时代,魏晋南北朝时代和晚唐五代。《诗经》的自然质朴,魏晋南北朝的崎靡林丽和晚唐五代的深挚凄惋——三个时代的爱情诗有着各自不同的鲜明特色。它们为丰富和发展我国古代诗歌的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各自作出了巨大贡献。从《诗经》到晚唐五代的爱情诗歌中,我们看到中华民族的爱情心理和体验日趋丰富、复杂和深刻。这些爱情诗歌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占据重要位置,具有巨大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作为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留下了许多古代社会青年男女爱情的印证。《诗经》作为遗留了2000余年的一部巨著,是中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诗经》中的爱情  相似文献   

14.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鼻祖和经典范本,其“中和”精神更是帮助理解《诗经》的重要情感因素。本文从现实主义精神、情感表达的中和化和戒惧敬畏意识等几方面详细论述了《诗经》的“中和”精神。  相似文献   

15.
《诗经》中“征役诗”各具艺术妙姿 ,各显艺术独创 ,展现了同一题材内容与多样化的艺术表现手法完美结合 ,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高超的创作智慧。《诗经》对中国文学 ,尤其是诗歌的发展 ,影响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16.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翻译学家尤金·奈达提出。功能对等理论注重原诗内容和形式的翻译以及译文读者的反应。《诗经》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记录我国古代人民生活百态与自然事物的百科全书。《诗经》中的意象丰富,寄托了作者表达的各类情感。《诗经》翻译中,意象的翻译是译者面临的巨大难题。基于功能对等理论,以施图金俄译版《诗经》为文本,对其树木意象的翻译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含蓄性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特色。人们常说古代中国是“诗的国度”,而含蓄蕴藉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往往被推为诗艺的极致。《蒹葭》是诗经中的抒情名篇之一,是《诗经·秦风》里的代表作。秦诗中多是慷慨悲壮、粗犷质朴的作品,由此清新柔美《蒹葭》在《秦风》中显得尤为特出,与其他秦诗大异其趣,绝不相类。本文主要从艺术表现和审美欣赏的角度来阐述《蒹葭》的含蓄美。  相似文献   

18.
国家形象传播的一种途径就是通过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的翻译呈现到全世界范围内。《诗经》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元典,是对中国古代形象的一种浓缩呈现。为了使西方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中国译者深入到《诗经》翻译研究中,尽力呈现真实的中国古代形象。一方面通过对《诗经》弃妇和轻女社会现象的翻译,突出地呈现了中国古代女性身份卑微、地位轻贱的社会形象;另一方面通过对男子强娶和一夫多妻社会现象的翻译,呈现出完全与女性形象对立的男性霸权和拥有社会绝对权的尊贵形象。中国译者的翻译在形象学视阈下更深入、更真实地诠释了中国古代形象。  相似文献   

19.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集,历代都有人做过多种研究。本文欲独辟蹊径,从象征角度作新的探索。《诗经》“六义”中的赋、比、兴是艺术表现方法,比、兴则与象征艺术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诗经》带有浓厚的象征色彩,其根源在于人与自然的同构关系、心理积淀、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等多个方面。王齐洲同志认为,“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是导致《诗经》象征艺术的根本原因,这一观点是偏颇的,本文与之作了商榷。  相似文献   

20.
张松多 《华章》2011,(7):51-51
五言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形式,和其他文学形式一样,它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发展过程。早在四言诗风靡中国诗坛的时代,五言形式已开始萌芽,如《诗经》中的《父子露》和《北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