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集宁师专学报》2014,(1):67-71
我国单位犯罪刑罚制度设计存有严重缺陷,影响了其刑罚效果的发挥。基于主观主义客观说的单位犯罪刑罚理念,该文提出建立单位犯罪刑罚准备金制度、强制性的内部干预处罚制度、区分性刑罚制度等创造性构思。如此一来,可有效解决我国单位犯罪刑罚困境,实现刑罚善治。  相似文献   

2.
贝卡里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阐述分析了犯罪的本质与刑罚的目的,提出了罪刑法定主义、罪刑相适应原则等关于刑法原则的思想、犯罪的标准和刑罚适用原则思想及犯罪预防思想,作为现代刑法启蒙思想对当今世界各国刑法理论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3.
一、犯罪的应受刑罚惩罚性的含义“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即犯罪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具有严重危害性 ;犯罪是一种触犯刑事法律规范的行为 ,具有刑事违法性 ;犯罪是一种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具有刑罚当罚性。”[1] (P 75) 上述关于犯罪的“三特征说”即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惩罚性 ,已成为犯罪特征的通说 ,笔者对此也无异议。但如何理解犯罪的三特征之间的关系 ,尤其是如何理解应受刑罚惩罚性特征的含义及其在犯罪三特征中的地位 ,笔者认为通说中的观点有值得商榷之处。《刑法学》[1] (P .79- 80 ) 、《刑法》[2 ]…  相似文献   

4.
作为近代刑事古典派的代表人物贝卡利亚在受卢梭等人思想的影响下,写就了他的巨作《论犯罪与刑罚》。本文对该著中的刑罚权的根据;犯罪的概念、分类;刑罚的目的、种类;适用刑罚的原则;刑罚的精确性、及时性、预防犯罪等内容,作一疏理和分析。认为贝氏仅以被动的反映论解释犯罪的原因是不够的,犯罪是有个长期、渐进而又复杂的演变过程的,它不是简单地在特定情境下趋利避害所能概括的。  相似文献   

5.
人工智能犯罪本体观包括以特殊预防为目标的相对主义人工智能犯罪刑罚本质观,以限制和剥夺犯罪能力为侧重点的人工智能犯罪刑罚目的观,以社会责任为核心的防卫主义人工智能犯罪刑罚功能观。以此为导向,围绕不同的人工智能行为模式构建“关联责任犯罪主体+人工智能犯罪主体”的二元结构人工智能犯罪刑罚体系,并根据刑罚适用和预防再犯罪的效果,构筑以社会防卫效果为落脚点的“技术+智能+法律”三位一体的人工智能犯罪刑罚效果评价体系,构建起完整的刑罚本体-刑罚体系-刑罚评价人工智能犯罪刑罚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6.
单位犯罪刑罚理念是单位犯罪刑罚制度设计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单位犯罪刑罚理念基于残缺的客观说,严重影响了刑罚效果的发挥。应该提倡基于主观说的客观主义的单位犯罪刑罚理念。刑罚不仅仅是社会基于道义施加的行为强制,更应从受刑主体角度考察其实际刑罚效果,从而达到一般预防和特别预防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刑罚是对犯罪人的惩罚,但是,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刑罚的目的又不仅仅是对犯罪人的惩罚,刑罚的主要目的是预防犯罪防止犯罪的过度发生。然而,在刑罚与预防犯罪的过程中,人权保障也不能忘记与忽略。因此,我们讨论刑罚与预防犯罪是极其有意义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刑法学是以犯罪为中心展开的理论体系:犯罪被认为是整个刑法学的基石.也是刑法学的逻辑起点和理论重心;罪刑关系被认为是刑法学的“主轴”,犯罪在罪刑关系中处于基础的、主导的地位,刑罚是犯罪的后果,处于被动的地位。这种体系在当代已陷于“危机”:犯罪概念的实质内涵迄今不能有效确定.意味着整个刑法学建立在“沙滩”之上;罪刑关系也难以担当整个刑法学的理论框架,无法统摄与支撑整个理论体系内容:犯罪在罪刑关系中的主导地位也被动摇,刑罚的主导性凸显。刑罚(或刑罚权)才是刑法学的逻辑起点和理论中心。“犯罪中心论”体系应当向“刑罚中心论”体系演变。  相似文献   

9.
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刑罚当罚性是刑法学界公认的犯罪三特征,但刑罚当罚性并不能准确反映犯罪的全部法律后果及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之间的辨证关系,不符合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基本内涵,故应以责任当负性代替刑罚当罚性,所谓责任当负性,是指犯罪具有应当负担刑事责任的特性。  相似文献   

10.
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刑罚当罚性是刑法学界公认的犯罪三特征,但刑罚当罚性并不能准确反映犯罪的全部法律后果及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之间的辩证关系,不符合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基本内涵,故应以责任当负性代替刑罚当罚性。  相似文献   

11.
在理论上单位犯罪应该是不同于自然人犯罪的犯罪形式,但是我国的刑法就单位犯罪刑罚适用方面并没有做出与单位犯罪相适应的特别的规定,处罚单位犯罪时只能适用自然人犯罪的相关规定,这显然是不利于更好地预防和惩罚单位犯罪。本文从单位犯罪刑罚适用中的实体问题、处罚原则和程序问题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能够推动我国单位犯罪的立法进程,为司法实践提供法律参考。  相似文献   

12.
安乐死之刑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乐死是一个带有广泛争论性的问题。从犯罪的本质和犯罪效益来看,安乐死具有非罪性;从刑罚的报应功能和刑罚的预防功能看,安乐死具有非受刑罚性。实践上,人们普遍认可安乐死,并且已有将安乐死合法化的先例。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行刑法对犯罪未遂的处罚采取比照犯罪既遂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方法。对此中西方刑法处理不同。犯罪未遂只能在对犯罪客体构成实际侵害的前提下才能处以刑罚。犯罪未遂没有对犯罪客体造成实际侵害的应别立罪名进行处罚。  相似文献   

14.
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相对应,是刑法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只有在注意其社会危害性和刑罚可罚性、抓住单位意志这一本质特征并全面分析其主观罪过的基础上,才能正确把握单位犯罪的概念及犯罪构成。单位故意犯罪的形态众多,与共同犯罪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对它们的分析直接关系到量刑及刑罚适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单位犯罪中个人的刑事责任,在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中,存在不少争议。从单位犯罪中个人刑事责任的承担这一角度着手,希望为追究单位犯罪中个人的刑事责任提供合理途径。首先界定了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的范围;其次,对责任人员的刑罚适用从主刑和附加刑的角度进行分析;最后,提出非刑罚处置措施作为刑罚的必要补充,并指出其适用的依据和要求。  相似文献   

16.
边沁的功利主义刑法思想在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他的功利主义刑罚思想,对近现代刑罚思潮影响极大。本文从剖析边沁功利主义刑罚思想的根源入手,探讨边沁关于刑罚思想产生的根源——即功利主义刑法理念,通过对刑罚的目的,刑罚的适用,犯罪补偿以及死刑存废等刑罚理论的探讨,从而为我国刑法改革事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17.
犯罪既是对国家统治秩序的破坏,同时也是对国家集体公民合法权益的严重侵害;既侵害了刑法所保护的刑事法律关系,又侵害了民法所保护的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权益包含物质权益和精神权益的损害。有关的法律和司法解释中,在规定刑罚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却禁止对精神损害的赔偿,这有违法律的公平和宗旨。本文试图用回归原点的方法从分析犯罪、刑罚、附带民事诉讼的本质出发,阐述对犯罪所致精神损害赔偿的应然性。  相似文献   

18.
伴随公司这一新经济现象出现后的副产品——公司犯罪,是构成法人犯罪的主要组织体形态,它严重阻碍了公司法律制度的健康发展,给构建和谐社会带来不少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对我国公司犯罪的刑罚体系展开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刑罚个别化为理论视角,简要介绍了刑罚个别化理论,并对我国港澳台地区以及外国有关残疾人犯罪立法例规定进行了比较,归纳出一些具有共性可供借鉴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刑事法律关于残疾人犯罪问题法律规制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0.
叶亚杰 《天中学刊》2009,24(4):46-49
只有在具有不得不使用刑罚进行处罚的法益侵害或者威胁的时候,才可以将行为人的行为作为犯罪,动用刑罚手段进行制裁,这是刑法谦抑原则的本质体现.谦抑原则要求在司法实践中把一些行为进行非犯罪化、非刑罚化、轻刑化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