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丁锋 《班主任》2001,(7):5-5
教育是一个以人的集合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社会系统,教师和学生是学校教育系统中两个最基本的要素.随着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复兴,人们愈来愈重视教育活动中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教育就是“用最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教师成为“最优秀的人”,需耍学校站在不同教师个体的角度,适时、适度给予针对性的指导,激发、唤醒教师的自我发展主动性,进而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生的优质成长。教师发展指导的基本策略1.教师即课程教师要有课程意识,用自己的眼光理解和体验课程,将自己的教学智慧、人格魅力、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渗透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使教师成为课程的内在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郭琼 《职业技术》2004,(6):53-54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最活跃的因素,他们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以激活学生主体意识.教师如果能把教育教学工作当作艺术去对待,打造一种魅力,就必然会增强教育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新的课程标准注重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积极推进学生自主活动。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互动的教育教学系统工程的平台。在这个信息传递与反馈的系统中,最基本的教学要素是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教师引导  相似文献   

5.
构成教育教学过程的要素 ,有三元素说 (人才、教材、器材 )、四元素说 (教师、学生、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五元素说 (在四元素后加上教育环境 )等等。科学认识和处理各元素及其关系 ,是教育成败的一个关键。多种元素最简括的归纳不外人和物 (以精神文化信息为主 )两大要素。人和物中人是主要的 ,是主体 ,这一点国内认识是统一的 ,没有异议。人中有教师有学生 ,师生是什么关系 ?理论上和实践上还多有争议、分歧。譬如 ,大家通常认定教学过程中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但有同志却认为这是“双主”论 ,不符合同一矛盾过程中只有一个…  相似文献   

6.
杨家丽 《云南教育》2009,(22):42-42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教育系统中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是有发展需要的人,是教育的对象。教书者首先要育人,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有用之人。学生的发展是有规定性、规律性和任务性的。他们的身心发展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展开的,如心理的发展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  相似文献   

7.
教师重构课程,是教师对课程的多次改造和优化实施,是教师理解与实施课程的动态过程。教师重构课程是形成课程价值观的整体意识,是表达课程话语的改进过程,是践行课程逻辑的系统方法。教师重构课程以提供最适合的课程、坚守学科属性、体现教师个性、实现自我与学生发展为价值追求。唤醒教师课程重构意识的策略包括强化生成意识,以彰显教师风格为重构目标;树立权利意识,以整合文本(教材)资源为重构途径;增强效率意识,以现代教育技术为重构保障;弘扬反思意识,以有意义的教育生活为重构成果;拓展空间意识,以丰富教师职业圈为重构生态。  相似文献   

8.
和谐的校园文化是指在校园文化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处于相互协调的状态。它以优秀的教师文化为引领,以积极向上的学生文化为基础,追求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的和谐发展。学校的风气基于文化,在建设优秀的教师文化的基础上培育敬业的教风,在敬业的教风引领下培养勤奋的学风,以教风、学风为基础形成学校文明的校风。一、建设和谐教师文化,形成敬业的教风。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中的主脉。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主要包括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价值取向和情绪反映等。一般可分为三个层…  相似文献   

9.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实施好新课程理念,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0.
创新教育与学生的主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教育是以人的主体性为核心的。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依靠人的主体性发挥。要实施创新教育 ,必须对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加以探讨。一教学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双边活动。在创新教育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同为客体 ,又同为主体。主体与客体是标志着活动者与活动对象的一对哲学范畴。主体与客体是相对而言的。主体总是指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在创新教育中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 ,不仅包括学生 ,也包括教师。因此 ,教师和学生同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当教学过程展开时 ,从教师这一主体来看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相似文献   

11.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个性的问题. 一、营造氛围,激发创新思维 首先,教师自身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自己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规律,为创新教育提供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转变教育观念音乐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鲜活、生动和最富个性化的学科。音乐作为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在人的发展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最大优势即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的学习观。教师要敢于打破、改变传统教育中以教师、知识为中心,教师处于绝对权威和主导地位的固定模式和观念。培养有创造力的学生,就必须有创造性的教师和创造性的教学意识。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学生是主体的新的教育理念,重视教  相似文献   

13.
新课改中也明确地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乏有“教师为应试而教,学生为应试而学”的倾向,大多数还是以教师讲为主,或是在教师限定的思路下,让学生模仿,再通过“题海战术”加深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学生习惯沿用教师的思维方法,不敢疑、不善疑,更谈不上去创新。因此,进行创新教育已成为目前教育的迫切需要。一、创新教育的构成要素1.创新意识。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想创新、求创新、以创新为乐的意识。教师应放弃权威式的教学和管理,营造民主气氛,给学生的行为、思想以较大…  相似文献   

14.
审美教育,是指以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语文教学活动中,要求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并使学生具有发现美的意识,促成学生自觉的爱美意识,激发学生创造美的兴趣。在促进学生身心各方面良好的、和谐的发展过程中,审美教育具有极其重要而又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开放教育的教学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多种教育要素优化组合的一体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二是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引导、指导和督导。  相似文献   

16.
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信息化进程迅速发展,网络、计算机、资源库等信息化系统中的组成要素迅速渗透到学校教育中,使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形式以及学习方式等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教育信息化中最有活力的要素也是教育信息化应该关注的核心——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发  相似文献   

17.
廖万军 《学语文》2003,(6):34-35
由于应试教育的惯性 ,我们一直忽视和漠视作文教学和训练中的受体意识 ,而作为受体系统中至为重要的要素———作者的同学恰恰被排除在系统之外。学生作文的直接和唯一读者就是老师 ,而写作过程的最后终结也就是教师的评语和判分 ,也就是说 ,学生写作文是给老师看的 ,而老师读作文的目的主要是以分数来判明学生作文的质量和水平。这一点深刻地反映了我们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多年来所形成的陈旧的和有害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目标 :就是培养考试型的学生 ,而不是造就高素质、高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呼唤素质教育的今天 ,对作文教学与训…  相似文献   

18.
主体参与教学模式是以主体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为特点,以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启发、点拨学生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全员参与教学全过程,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相似文献   

19.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复杂工程,也是当前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不断追求、探索培育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20.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以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学生不断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创造新方向和解决新问题。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