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杜威哲学的基本依据就是他对哲学基本问题的重新设定,即哲学的首要任务不是去探寻世界的本源、认识的本质等传统哲学的问题,而是探讨有关人的问题,寻求解决人的问题的途径与方法。这样,问题就在于如何找到一种哲学探求的方式,使得哲学能够深入到日常生活,令经验自身得以丰富和发展并最终使生活的意义获得增长。当杜威通过经验方法在新的生存论基础上重建传统哲学的时候,杜威的政治哲学便形成了。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从人类现实生活实践的需要来看,还是从哲学自身发展的逻辑和出路来看,都亟待建构体现新的思维范式的生存哲学。生存哲学作为人的生命、生活的自我批判自我理解,将重点展开对人的生存悖论、生存情态、生存时空、生存方式、生存意义、生存智慧等六大问题域的反思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文化与哲学的关系问题或文化哲学何以可能问题,在文化哲学日且完善之时凸显出来。文化是人在历史积淀中生成的存在方式,是人对生存状态的提升,文化培育了人,哲学则突破了传统哲学的视域,它是以理论形式表达的自我意识,是对人生存模式的反思与重建。哲学和文化是在本质内容上的融合互动,文化是哲学的家园。  相似文献   

4.
略论主体性哲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80年代开始,主体性哲学成为当代中国哲学的一股强大的思潮或思想运动。从广义上把主体性哲学理解为以主客关系式的思维方式来把握人与世界的总体性关系的哲学,是以主体视角观照客体世界的变革哲学。主体性哲学的人学意蕴:一方面,它为中国的市场经济塑造现代人;另一方面,它充分体现了哲学对人之生存、人之发展深切关注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5.
哲学不是学科,而是一种探索活动。哲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人类生存的安全问题,中西方哲学的不同之处在于解决安全问题的方式不一样。西方人认为人可以靠自身的能力扎根于世界,担忧的是生存的环境是否真实,因此求真就成了西方哲学的目的,“本体”就成为了西方哲学的核心观念;而中国人则认为人是不可能靠自身的能力立足的,人的生存必须依赖于整个社会,因此处理关系求善就成了中国哲学的首要任务,探求解决方法的“道”便是中国哲学的核心观念。  相似文献   

6.
哲学的内在矛盾是哲学发展的动力与源泉。从生存论的角度看,哲学的矛盾由表及里地展现为哲学理解的矛盾、哲学之知的矛盾和哲学活动的矛盾。哲学理解的矛盾表现为各种哲学观的冲突,哲学之知的矛盾表现为本体与境界、本体论思维方式与主体性思维方式、直觉与逻辑、绝对和相对等诸多的对立,而哲学活动的矛盾实即人的基本生存矛盾,表现为心理与文化的矛盾。中国当代哲学理解的矛盾透露出哲学之知的矛盾是哲学活动的矛盾的理论表达,哲学活动的矛盾则是哲学之知的矛盾的基础。因此,合理的哲学之知应该表达哲学活动的内在矛盾,揭示人的生存矛盾,并为人的生存矛盾的解决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生存论哲学从作为特殊存在者的人之生存出发,探究人的存在并借此追问其他存在者之存在的意义。在生存论哲学视域下,教育作为生存的展开方式,是人自我建构、自我创造与自我实现的过程,生存构成了教育之"本体"。而哲学生存论的转向无疑引导着当代教育从崇尚"占有"到引导"生存"、从病态"适应"到寻求"超越"、从"制器"向"育人"的价值转向。  相似文献   

8.
生存论指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向度。“传统哲学”由于其实体性思维方式 ,从而导致对社会本质问题把握上的“形而上学”指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关系性思维方式 ,亦即实践思维方式 ,从而表现出其对社会本质问题把握的生存论指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本质论的生存论指向 ,首先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和发展时期 ,通过否定“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 ,在人与社会历史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人类社会的本质而得到初步表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本质论的生存论指向是通过其把社会生活归结为人类存在方式而最终确立的。  相似文献   

9.
生存问题是尼采哲学的主题。尼采将自己的哲学看作是某种本真生存状态的表达,将写作看成是实现生存的一种方式,主张要在一种与前人不同的写作方式之中将自己的生存状态实现出来;尼采的批判哲学建基在自己的生存方式之上,作为一位批判者,他独特的言说方式乃至生存方式也构成了其批判哲学的基本内容。尼采最终将生存的本性归结为生命体对自己发出的一种"去创造"的命令,并将这种命令称作"生成意志"。  相似文献   

10.
哲学与人     
哲学从人的心灵深处护守着人的精神家园。人的生存与生活割舍不了哲学精神的支撑。哲学源于人对自然和人自身存在奥秘的惊疑 ,是对“自我”及其存在过程的积极自觉反思 ;哲学给人提供生存的智慧和关照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1.
哲学与发展     
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世界的普遍发展 ,古今中外哲学家的发展理念 ,都把目光投向人。生存与发展是密切相关 ,当把发展当作目标时 ,发展的异化物就反过来制约人的生存。“传统的工业文明的发展观”应被“可持续发展观”所取代 ,“循环经济”的建立具有非常意义。人的全面发展内在地包含人对自然的认识和对自然的态度 ,在这一点上 ,传统儒学的有关理念对现代哲学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非常重视对人的问题的研究,关心人的问题,研究人的理论,把现实的人作为研究对象,始终着眼于现实的人、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充分肯定了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但是西方一些哲学流派打着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旗号,大肆攻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出现了人学空白,妄图篡改马克思主义。随着人的问题成为当代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处地位问题应得到切实的回答。  相似文献   

13.
宪法价值哲学的逻辑原点——对中国宪法人性基础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先贤关于人性假设的研究对于宪法价值哲学的逻辑探源是有借鉴意义的:性善论与宪法价值的逻辑基础是相互排斥的,性恶论与宪法价值基础的逻辑前提是不对称的,人性可塑论才是宪法价值哲学的逻辑基础。  相似文献   

14.
对人的理性的哲学思考是研究人的最本质的 ,也是哲学所以成为哲学的问题。从古希腊哲学到德国古典哲学 ,人的理性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即人的理性的发现、人的理性的探争、人的理性的复苏和人的理性的解放  相似文献   

15.
从类哲学看西方心理学的人性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学派和人本主义学派的人性观,并从类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解读。笔者认为西方心理学对人性认识的历程展现了从本体论的理念向类哲学的理念发展的趋向,但对人性的认识又有自身的局限,仍没有过渡到类哲学的高度。类哲学是时代的精神,只有在类哲学的指引下,心理学才能对人性有符合时代的深刻理解,进而推进心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经济学和哲学在马克思那里是一块不可分割的整钢,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和哲学研究始终是一个双向建构的同一过程,他在进行经济学研究的同时也实现了伟大的哲学革命。马克思“经济”和“哲学”视野是融合的,这是由人的二重性存在的不可分割决定的,“经济”和“哲学”与人的二重属性是紧密相连的。经济学的目的主要是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可见,经济学本身就和哲学的超验性相互交织,是属于同一过程的双向建构,而哲学又同人的存在的社会性、超验性相对应。因此,马克思双重视野的前提是人的二重存在性。  相似文献   

17.
现代哲学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哲学的终结”成为了热门的话题。哲学家以多种声音、语言和语调传播他们的断言。那么,哲学是否真的像他们预言的那样将寿终正寝或将永远存在吗?作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缘于对哲学本质、哲学精神的曲解。文章从这一混乱现象出发,站在哲学人类学的立场,论述哲学终结之本质及哲学的属人性与长期性。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哲学视域下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深刻地思辨成为管理界的热点,对人力资源管理哲学是否可能的追问,亦成为必然.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迫切需要,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发展的必然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哲学的自我凸现则为人力资源管理哲学的产生提供了历史的机缘,并最终使其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9.
拉美特利人体哲学在医学中的历史地位具有双重性.其历史进步性在于,为医学彻底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提供了理论基础,为突破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实现医学思维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方法论基础,是进化论的先声,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其历史局限性在于,将精神基质排除在医学视野之外,违反科学常识,误导医学,把心灵的运动还原为机械的运动,将理性消解于...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哲学是一种泛哲学。泛哲学的含义有三:第一,哲学思维是直觉感应式的,带有明显的集体无意识特征;第二,哲学形式是一元论的,以“天人合一”的方式出现,但实质上是主观性产物;第三,哲学内容被论证为合理和永恒之后便成为一种具有普世意义的含盖一切人的准教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