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由于中国和印度都面对着同样的国际环境,且基本国情相似,特别是在能源安全方面都面临着相同或相似的问题,即近年来经济呈现高速和持续增长,能源问题,尤其是石油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印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中印都积极面向全球部署本国的能源战略,为迅猛增长的经济谋求充足的能源保障。我国的能源战略应向石油进口渠道多样化及多方面与石油输出国乃至消费国加强合作的途径发展。  相似文献   

2.
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点与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点主要表现为:国际贸易的内容在比例结构上出现了重大变化;世界市场竞争激烈,贸易摩擦加剧;地区集团化和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加快;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稳步上升;发达国家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和歧视政策。鉴于国际贸易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日益增强的促进作用及其出现的新特点,我国需要选择对外贸易的战略决策:一、加快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迅速建立适应国际市场竞争和国际产业分工的阶梯型框架结构;二、积极参与多边谈判,努力推进亚太合作;三、实行多元化政策,开拓新的国际市场,建立对外经济的新支点;四、建立健全外贸管理体制和宏观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3.
中印两国全民教育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民教育(Education for All)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自1990年在泰国宗迪恩“世界全民教育大会(World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for All)”上被国际社会正式提出后,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并为90年代的历次重大国际性教育会议或与教育相关的会议所重申,而且已成为教育研究不得不重视的一大主题。而中国和印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最艰巨的实现全民教育目标的任务。 全民教育的基本目的或称“最终目标”就是满足全体儿童、青年和成人的“基本学习需要”。这里的基本学习需要主要包括基本的学习手段(如读写、口头表达、演算和问题解决)和基本的学习内容(如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态度)。这些内容和手段是人们为能生存下去,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充分参与发展,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作出决策等所需要的。其最主要的具体目标是是2000年普及初等教育,将成人文肓率降低至1990年水平的一半,减少男女受教育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4.
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对外贸易额11547.9162亿美元,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成为我国外贸发展新的里程碑。开封作为我国内陆欠发达地区,2004年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7453万美元,比2003年同期增长25%,全年实现贸易顺差3675万美元。分析目前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环境因素,预计2005年我市外贸仍将较快增长,但增长速度可能有所回落,初步预计,增速将在18%左右。  相似文献   

5.
比较研究乃是社会科学研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但是,比较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有正确的比较,也有不正确的比较。正确的比较可以得出科学的结论,不正确的比较可能得出错误乃至荒诞的结论。正确比较的前提是指比较的对象相类似,具有可比的基础,即具有较强的可比性。本文拟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中国和印度两国作一些比较。这是因为中印两国有较强的可比性,从这种对比中可以获取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通常认为发展中国家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指导国际贸易容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但是理论界并没有衡量一国是否陷入比较优势陷阱的统一标准。本文利用RCA指数对我国外贸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基本遵循阶段比较优势原则,但我国外贸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改善外贸发展结构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入世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中国政府在宏观上确定对外贸易的发展, 以便确保中国经济在平稳中求发展。国内企业也应与时俱进,及时调整,么便扩大经营规模,实现利润最大化及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8.
印度的学前教育与中国的学前教育在发展之初都受到宗教团体的影响,受过相同的学前教育思想的影响,也都曾探讨过本民族的学前教育应如何发展,在农村学前教育问题上甚至有过类似的做法,今天的中国与印度也还面临着相似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和印度同属东方数学体系,二者的几何学发展都具有构造性,这种构造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学体系本身就具有构造性,二是几何内容具有构造性。综观中国几何的历史发展,发现中国几何的构造性体系主要依据两个基本的原理:出入相补原理和刘祖原理。而印度几何与我国几何有相类似的特点,几何体系也是基于三个基本的数学原理:面积拼补原理、勾股定理以及正弦表。基于此,中国几何和印度几何有可能缘于同一个起源。  相似文献   

10.
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中国和印度作为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均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发展的目的并未完全实现。地区差别、城乡差别迅速扩大,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日趋突出,出现了以畸形推进为核心的不平衡发展状态。现代化是一个均衡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涉及的范围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各个方面。因此,科学发展观是中印两国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介绍了我国对外贸易中所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并分析了当前技术性贸易壁垒表现出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提出在严峻的国际贸易形势面前,必须高度重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严重性、紧迫性,采取有效可行的应对措施,提高"中国制造"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中印两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和服务贸易迅速发展的今天,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文章从服务贸易开放度、RCA和TC指数以及国际市场占有率三个角度对中印两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中国的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明显落后于印度。文章最后提出了提升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世界的发展中国家中,中国、印度分别代表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在谋求民族解放与国家独立过程中,所追寻的目标是一致的.在教育上,两国政府均极为重视,在探索与确立各自现代学校教育制度过程中,均有经验与教训.而试图就中印两国现代学制演进作一比较分析,则是意欲探讨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印两国现代学制演进的规律、经验、教训的异同,以起互补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4.
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是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组成部分。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的是极端的进口替代战略,这是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改革开放后,中国由原来的进口替代战略逐渐向着出口导向型转变。与此相适应,我国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基础战略。在十六届三中全会新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国情,中国应着眼于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总体来说,中国应实行比较自由的贸易发展战略,配以适当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发展中国家50多年来的对外贸易发展实践证明,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各有利弊。应该说,发展中国家在选择这两种战略时并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选择,而应把这丽种战略的运用作为一个序列或融合,并结合国内外的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保护性出口促进战略”就结合了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这两种战略的优点,它所提出的战略思想对于一国贸易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值得发展中国家借鉴。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我国对外贸易中所遭遇的绿色技术性贸易壁垒,并分析了当前绿色技术性贸易壁垒表现出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即由对具体产品要求延伸至完整的产业链条;准入门槛不断提高,强制性要求不断升级;要求更加细化,门槛更为苛刻;警告、召回等壁垒措施使用日益频繁;绿色TBT与利壁垒交叉使用.相互渗透.提出在严峻的国际贸易形势面前,必须高度重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严重性、紧迫性,提高"中国制造"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安徽与中部四省对外贸易发展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外贸易规模、结构及其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是衡量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比较分析安徽省与湖北省、河南省、湖南省、江西省的对外贸易发展状况,安徽对外贸易规模在中部五省中位居前列,但增长速度处于较低水平;安徽的对外贸易结构中,初级产品出口比例偏高,且工业制成品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和比例与湖北的差距明显;安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较低,且缺乏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中美两国产学研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学研是教育、科技和经济的三者合作,它是一个国家教育、科技和经济三者之间内在发展规律的反映。多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果。中国虽然早已开始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但产学研的成果不大。因此,必须找出原因,走适合中国国情的产学研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印经济改革比较及两国经济发展模式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与印度两国经济改革的背景、内容与结果也有许多惊人共同特征,但两国因经济改革的力度、路径与效果等方面的差异性,导致两国经济类型转轨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经济发展模式,通过比较两国的经济改革,找出异同,分析两国不同经济发展模式成因,揭示两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对两国互相学习,加强合作,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