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权利有三个层次:应然权利、法律权利和实然权利。而环境权目前仅仅停留在应然权利的研究上。我国各地“最丑建筑”泛滥,造成民众视觉污染,感官不适,民众之精神受到损害,从而引发民众的不满与诸多学者的关注,但是,目前还没有人从法律的视角,从环境权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这一问题。正是由于我国法律环境权的缺失才导致“最丑建筑”的泛滥与民众的精神受损,只有首先从法律上设立环境权,运用环境公益民事诉讼制度对“最丑建筑”等损害民众精神健康的行为进行规范和调整,民众之环境利益才能得到保护,环境权才能实现从应然向实然的转化。  相似文献   

2.
公民环境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环境权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提出来的新主张,是人类环境不断恶化及人类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强化的产物。本文在对公民环境权提出的客观原因及当前各国的立法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公民环境权的概念、内容和性质,并论及我国法律对公民环境权的保护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公民居住环境权是公民合法享有生活居住环境利益的一项重要权利,以环境权一般理论为基础,对公民居住环境权的概念、性质进行分析,并对其内容进行探讨,认为公民居住环境权的内容主要有实然性权利和程序性权利两类,包括居住环境使用权、居住环境安全权、居住环境洁净权、居住环境状况知情权、居住环境参与监督权、居住环境损害赔偿请求权等。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公开制度成为保障公民知情权、参与权的最好手段,政府信息公开是主权在民的体现,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有权利必有救济,目前公民获取政府信息公开权利的司法救济途径仍不畅通。本文以政府信息公开之诉的目的为依据.对行政诉讼制度应然与实然进行系统的思考,并运用比较研究和价值分析的方法,以证成政府信息公开之诉起诉阶段、审理阶段和作出判决阶段的特点,以期完善我国司法制度,促进司法和谐,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将迁徙自由重新写入宪法,无论从公民基本权利的应然角度还是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然角度已势在必行。本文从迁徙自由概念的分析入手,探讨了迁徙自由重新入宪存在的合理性。因此,为确保这一迁徙自由条款的实现,我国有必要从立法、制度等方面进行保障。  相似文献   

6.
环境权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权”实质为公法上的权利而非私法上的权利。环境权应是一个类概念,不仅包括道德上折环境权,也包括制定环境法中其他主体在环境方面的权利。环境立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环境主体不同应包括宪法上的公民环境权,法律上的公民环境权,政府环境权和企业环境权。  相似文献   

7.
欧阳常青 《天中学刊》2009,24(4):131-133
人性是实然与应然的辩证统一体,心理学研究必须坚持实然与应然辩证统一的人性观,才能真正实现心理学之"全人"研究的理想.在研究人的过程中,只有兼顾上述两种方法论,并将它们有机地融合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两种属性,也才能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构建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权利就有保障,有损害就有救济.当权利受到侵害时就应当有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对其进行保障与救济.公民的环境权作为环境法的法益基础,其具有可诉性和可强制执行性.当公民的环境权受到侵害时,就应当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对其实行保护和救济.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是保护公民环境权,主持社会正义与公平的需要,是维护国家与社会公共利益的体现.我国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有其现实必然性,可以通过原告资格的放宽,举证责任的倒置原则,诉讼时效的排除,对原告给予经济于技术的支持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建立我国特色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人们对休谟问题"能否从实然推出应然"给予了很大的关注,而对相应的另一方面的问题"由应然能否实现实然"却关注不够.事实上,人们通常提出的应然原则或应然理论与实然生活之间往往存在一定差距.这种情况需要用与应然相反的原则才能解释,因为这里是应然原则本身出了问题.反应然命题就是基于应然的非实然状况的必然存在或发生而与应然相对的命题.可以说反应然具有与应然相对立的两方面的根本特性,这些特性决定了应然原则难以完全地实然化.  相似文献   

10.
新修改的《环境保护法》确立了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规定了公民、法人、其他组织享有环境信息权、环境参与权益和环境监督权,这对于保障我国公民的环境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该法仍未确立公民的环境权,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另外,我国立法及司法对公民环境权益的保护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这对充分调动公民积极性,开展环境保护不力。建议下一步通过完善立法,改革司法,真正实现对我国公民环境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WTO条约解释体制包括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两个部分。立法解释有着独特的制度设计。立法解释的应然地位与实然地位迥异。实践中,立法解释往往形同虚设,主要是由于争端解决机制的冲击、立法解释本身缺乏有效的启动机制和WTO政治决策进程低效。  相似文献   

12.
环境权是环境保护中公民参与的法理依据,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权利就是把环境权概念具体化后派生出来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路径包括通过立法创设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权利基础、环境行政参与制度的构建、公民环境司法参与、建设民间环保组织,构建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平台和载体。  相似文献   

13.
宪法规定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这是宪法效力的立法现状,是宪法效力的应然状态.但我国宪法效力的实际现状表明宪法效力的实然状态并未与其应然状态完全吻合.为什么?怎么办?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宪法秩序和法律框架确定了在立法过程中人大应当发挥主导作用。但实际考察立法过程,会发现实践中人大在立法中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人大在立法中发挥主导作用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应然与实然的差距,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谋求改进。  相似文献   

15.
公民受教育权之宪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受教育权与其他宪法基本权利关系密切,实现形态具有复合性,并且可以系统地划分出一系列子权利,如受教育机会权、受教育平等权等等。从宪法层面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具有应然与实然两个层面的依据,要在宪政的框架内,从立法、执法、司法三大领域建立实现公民受教育权的保障系统。  相似文献   

16.
教育研究是一种特殊的科学研究。在进行教育研究时,不可避免地涉及教育的“三然”状态,即实然状态、必然状态、应然状态。实然即“事实如此”,它是指实际地进人主体活动范围的一切对象性存在,是教育研究的出发点;必然即“为何如此”,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教育研究的立足点;应然,即“应当如此”,是指人对世界的要求,是教育研究的落脚点。进行教育研究,就要了解实然状态,把握必然状态,推导应然状态。  相似文献   

17.
教育学里存在着三各不同性质的判断:解释教育现象的实然判断,规范教师行为的应然判断和兼有实然,应然双重性质的判断,从反映论和辨证论的角度分析,教学具有教育性就是一个具有解释教育现象,规范教育行为两种作用的双重性质的判断。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的发展,因为政府行为引起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多,如何对政府行为进行规制?而公民环境权作为一种新的、正在发展的环境法理论也受到各国的重视。当政府行为侵犯公民环境权时,如何采取措施保护公民法权益?由于受我国传统诉讼法的制约,我国还未建立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这无疑是诉讼领域的一大缺陷。因此,有必要设立这一制度,以纠正政府环境侵权行为,切实保护公民的环境权益。  相似文献   

19.
在世界环境权理论和实践的影响下,我国开展了对环境权的研究。而当前环境权研究中的突出问题是脱离法学规范和难于实证化。为此,应当建立以环境利益为基础、以自然人为主体的请求权性质的环境权。自然人可以请求政府积极行为以协助其充分享有环境利益。对政府的请求权意义上的环境权具有思想渊源和实证法上的正当性。其思想渊源的合理性来源于社会契约论,其实证法合法性来源于我国宪法的规定。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当代中国社会实践的双重需求.在世俗实然层面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已经广泛开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道德应然层面上,还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科学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然存在和应然状态,才能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