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全国(包括台湾、港澳地区)的档案界,许多人都知道北京有个王国华,在日本等海外档案界中也有不少人知道他.原因不仅仅是他曾担任过北京市档案局局长和北京市档案馆馆长,更主要的是对他的为人和学术成果的敬佩.最近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京华谭史录>收录了他自任北京市档案局局长和北京档案馆馆长以来的主要著述,这些著述不仅反映了他的学术成果,同时也反映了他在领导北京市档案工作时的业绩和思路.  相似文献   

2.
读完徐行同志这本集子的作品 ,引起我许多思索。我读这些文章 ,不仅是领略他的思想和文采 ,而主要是在寻找他人生征途的足迹和身影。五十年代初 ,徐行和我同在《劳动报》共事 ,他在复旦大学读书时曾参加进步学生运动 ,被捕过 ,解放前夕参加了共产党。解放后不久 ,就分配到《劳动报》做记者。20多岁的青年人 ,浑身充满朝气和活力 ,徐行在一班青年中 ,更显得有个性 ,还带有几分傲气。那时他成天下基层 ,找工人和基层工会干部谈心 ,回到报社就大声发议论。遇到一些违反党的原则的事 ,尽管观察可能有偏颇之处 ,他心怀坦然 ,显出嫉恶如仇的决心…  相似文献   

3.
禹建强 《青年记者》2003,(12):12-14
2001年5月,由中国最权威的机关报《人民日报》和上市公司北大青鸟联手推出的报业新秀《京华时报》强势杀入北京报业市场。在一年之内,《京华时报》在全国报刊广告收入排名中位列16,2002年全年广告经营额达到3.5亿。《京华时报》被称为北京报业  相似文献   

4.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翻读着学洲老友的作品集,我脑子里不断闪现出华罗庚先生写的这两句诗。林林总总、洋洋洒洒的四十多万字《无涯集》,有力地印证着李学洲的足迹,无声地诉说着李学洲的分量。《无涯集》共分“新闻”、“言论”和“文艺”三大部类。学洲的写作入门是从写新闻报道开始的。先是消息,继而是通讯,最后是调查报告。这一部分文章,很能反映他的工作经历和写作过程。由生疏到熟稔,由浅显到深刻,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由一般感悟到深思熟虑。其中当然不乏“应景”之作和“奉命”之作,但他的“应景”却并不…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 中国人民大学王道成教授等主编的《京华史迹揽胜》一书,近日已由黄山书社出版。该书是《近代京华史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一书的修改增补本。  相似文献   

6.
1936年6、7月间,中国日日新闻社与《大华晚报》同时被封后,社长殷再为被秘密逮捕下狱。我与会计陆某(忘其名)因职务关系同时被囚。编辑主任胡汉君,副刊编辑汪华,采访主任肖绍元,(两报案中的“坐探”,此时未为狱外同事们知悉。)经理部的胡衡政、罗云林等在解除“软禁”分别获释后,鉴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客观需要,与亟谋生  相似文献   

7.
徐颉 《传媒》2010,(6):27-29
2010年的5月28日,<京华时报>创刊九周年.单日204版、3000余万元广告刊登额创下历史记录.经历了报业混战、网络崛起、报业拐点和金融危机后的<京华时报>似乎没有"报业冬天",用京华时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吴海民的话说,他们重新认识传统报业的价值和优势,探索和确立网络时代都市报的竞争优势,通过谋求更大的市场地位、筹划京华传媒集团和启动上市等策略,再造纸媒.  相似文献   

8.
2010年的5月28日,《京华时报》创刊九周年,单日204版、3000余万元广告刊登额创下历史记录。经历了报业混战、网络崛起、报业拐点和金融危机后的《京华时报》似乎没有报业冬天,用京华时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吴海民的话说,他们重新认识传统报业的价值和优势,探索和确立网络  相似文献   

9.
在上海市民的心目中,有一个充 满温馨的窗口,而本集作品所述所议,就是来自这个窗口的一袭春风;在新民晚报读者的心目中,有一条让他们倾诉衷肠、为他们排扰解难的热线,而本集作品中的亮点,正是这条热线上报人与读者心灵交流的火花。 这个窗口,就是新民晚报群工部。这个部门白天设来访接待室,晚上设夜间值班室,全天候接听来电,  相似文献   

10.
郑重 《新闻记者》2004,(9):59-59
甲申春节,未能外出访友拜年,蜷居蜗室,读陆幸生即将结集出版的文字,有的文章过去已经读过,再读仍感新鲜而有所得。读完最后一篇,虽然有着“这个春节卖给陆幸生了”的感叹,但仍然沉浸在“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一片心”的意境之中。陆幸生性格内向,不事张扬,不嗜茗饮,不尚清淡  相似文献   

11.
祁念曾 《今传媒》2005,(2):49-49
在深圳企业报刊的编辑队伍中,梅细锁是位引人注目的人物。他毕业于正规新闻院校的研究生,担任沙河实业集团公司《沙河》月刊的主编。他为人豪爽,工作勤奋,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和开拓意识,经常在报刊上可以看到他写的杂随笔。最近,他把近年来写的杂随笔汇集成册,准备出版,书名为《一叶知秋》。  相似文献   

12.
记得认识老友曹国辉同志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那时他已到文化部出版局工作,我则在人民出版社编辑部。两家办公大楼都在朝内大街上遥遥相对,不过那时彼此接触并不多。  相似文献   

13.
对身处北京的报刊人来说.这是一个多事之冬。11月9日.绵延数月的《财经》之变.终于以胡舒立携团队离开收场。而一年前甚至更早.作为中国新闻时事报刊中第一个走市场化的都市报,《京华时报》就发生过类似的震荡。它在当时遭遇的问题,以及8年来的经营和经历,给后来者提供了参考的样板,同时它也是某种暗示或启迪  相似文献   

14.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在海外用英文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在美国引起很大轰动。林语堂是以一个作家身份出国的,他的作品要在异国发表,必须接受"语言、出版、市场"三座大山的考验,林语堂如何让异质文化读者认同和选择他的作品?笔者认为林语堂在实施小说传播时,能敏锐地发现西方读者所渴望了解的信息,及时发送传播内容;尊重接受者(读者)的审美情趣与审美习惯,并进行有效的编码,因而得到读者的认同和理解,受到读者的欢迎。  相似文献   

15.
《京华时报》发行策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年记者》2002,(5):7
有人是这样评价《京华时报》的发行方略的: 《京华时报》用它无孔不入的发行(水银式发行),用一种比《北京青年报》更谦恭的作风、比《北京晚报》亲近的姿态、比《北京晨报》更频繁和持久的曝光率舒展在京城每一个报摊上、每一个过街天桥上、每一个公交车站旁。《京华时报》,一个可疑的,带着南方做派和贵族血统的报纸,轻易地用不是非常高明的发行策略,就把北京报界的老少爷们——“搞掂”。虽然文中不无调侃之意,但也道出了《京华时报》发行策略上的棋高一招。  相似文献   

16.
今年北京的春天是戴口罩的春天,突如其来的非典肆虐京都,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报刊发行同样受到冲击,经受考验。总结一下特殊时期的小蓝帽(《京华时报》发行团队)发行工作,相信对同行会有启迪。  相似文献   

17.
如果从媒体编年史的角度看,《京华时报》的诞生,完全可以看作是本年度京报市场上最大的事件。它的出现,正在悄悄地改变和搅乱原有的京报格局,同时为沉闷的市场吹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资本之乱今春以来,国内的资本陆续进场,这批资本的进入,给各地报业市场的洗牌和搅乱格局带来了某种可能。在地域上,山东三联、上海强生、四川托普等强势资本开始大举进入市场。当这种大规模的国内资金进场的情况出现时,业内观察家认为下半年还会掀起一个高  相似文献   

18.
刀20佣年6月19日.在北京市非典坟圾处理厂.垃圾处理工人不畏高温.身公胶皮防化服焚烧非典垃圾。民2003年。月。日凌晨1时,品立在北京西长安衡复兴}外大街已有48年的中华全国总工会大楼被成功场破。两自生后.一邢窝舫尖、”艇的新工斋大冲引书件吐柑地而掀五。4年1百五百■—;忑正月初六的北京西客 i晶量i奎罂都北耥甘肃舡老范正何咖习2。韶年甲^联共波导卜力帆的一场比舞中,突降易雨给主场作战习2003年11月a。日.‘·121”联合行动爱心多米诺骨牌万里传递行正式在中国农业大学启动,200多块人体多米诺和10000块多米诺骨牌在2分钟内相继倒下,…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讯离休干部、新华社陕西分社主任记者侯嘉荫所著《一个新闻记者的脚印》,近日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侯嘉荫同志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写下了大量作品。本书从一个侧面,生动地反映了祖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变化、新成就、新经验、新人物,并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国家通讯社记者的道德情操、采访作风和充满情趣的生活;该书不仅收集了作者写的新闻作品,而且还收集了作者结合采访实践所写的新闻业务文章,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一个新闻记者的脚印》出版@陈世明  相似文献   

20.
新书《名记者的脚印》一书评价当代中外笔记者范长江、孟秋江、胡愈之、恽逸群、金仲华、萨空了、羊枣、子冈、刘尊棋和斯诺、斯特朗、史沫特莱、索尔兹伯里、靳羽西等20多人的成功经验和生平事迹,并具体描写他们采编与写作的特点,材料充实,文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