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维开山水画中借物咏情之先河,将“禅境”、“诗境”融注到山水画里,从而实现了传统美学中“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山水画“以形媚道”,游于山水,达自然之性情,这是对道的体认与感悟;“逸品”是文人追求精神超脱的载体。  相似文献   

2.
讲天人合一必须讲到“道”。道家思想的“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精华。所谓“道”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空想。中国音乐的文化思想由“儒”到“道”更是一种升华的演变,把含情的音乐转变为无情。当然这里的无情并非指毫无感情。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山水画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深受道学、玄学、佛学思想的影响。道家崇尚自然和玄学的“自然与道合一” ,以及禅学中的“心造万物”等思想 ,对中国山水画创作理论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突出表现是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亲和性。分析、研究这三者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有利于揭示中国山水画的本质即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山水画在演变的过程中深受道学、玄学、佛学思想的影响。道家崇尚自然和玄学的“自然与道合一”,以及禅学中的“心造万物”等思想,对中国山水画创作理论有着重要的影响,其突出表现是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亲和性。分析、研究这三者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有利于揭示中国山水画的本质即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  相似文献   

5.
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尤其是中国山水画的重要特征之一。本课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以山水画为媒介,经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探索,深刻理解“自然观”这一哲学思想的本质内涵。道学思想所揭示的大自然本原的道德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生生不息和不断融合发展的精神源动力。中国山水画是其最空灵的精神表现,心灵与自然完全合一。它是最超越自然而又最切近自然是世界最心灵化的艺术。因此本文结合初中美术教材《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一课,从其所追求的意境美进而延伸探索其中的“天人合一”自然哲学。  相似文献   

6.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经典理念,也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天人相类”是西汉大儒董仲舒对先秦时代“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种时代表达,也是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或重要组成部分。张岱年在研究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过程中,对董仲舒“天人相类”思想的评价总是用“粗陋形式”“非常粗浅”“牵强附会”“穿凿附会”等概念来表达;他认为,董仲舒思想总体上属于唯心主义哲学范畴,具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但也不可忽视其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思维的合理因素。与对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的肯定性评价不同,张岱年对董仲舒“天人相类”思想作出了中肯性评价。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继承和发扬“天人合一”优良文化传统,对解决一系列现代性难题具有重大意义。文章梳理了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三个发展阶段,揭示了“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伦理意蕴,从“天人合一”思想视角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进行了反思;文章最后阐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价值、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  相似文献   

8.
文艺全才的王维,尤其以诗歌和绘画最为突出。他的山水画最重要的特色是诗和画的有机结合,创造了诗情画意的境界。在山水画和山水诗中,他真正实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中“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9.
当前有些山水画家的创作出现与传统哲学思想相分离的倾向,画作以照像写实的手法描摹山、水、树、屋等,显示出画家对中国山水画的精髓即哲学思想研究甚少。中国山水画经过漫长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即道学。通过揭示早期山水画的艺术本质特征,使山水画家从“艺与道合”、“澄怀观道”、“含道映物”的独特审美理念中得到启悟,从而领会山水画的最高境界是心象与自然的高度合一,以此使当代山水画在正确的轨道上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劳伦斯以其睿智思想和敏锐的目光,在其小说文本中不但处处闪烁着西方生态伦理学思想,同时也显现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学术光芒。本文运用生态伦理学理论重新审视劳伦斯小说中蕴涵的“天人合一”思想,并揭示其生态伦理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西方传统的“主客二分”的思维导致“人类中心主义”的盛行。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整体与和谐的“天人合一”思想恰好可以弥补“主客二分”思维的缺陷。但“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有其自身的消极因素 ,因此 ,必须批判地继承和吸收“天人合一”思想 ,同时开展与西方文化的对话与交流 ,在超越传统的“主客二分”和“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上开创新的文化世纪。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哲学理念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对中国人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汲取中国传统哲学理念中的心理学要素:从“虚静”之道、挫折教育、自省理念、“天人合一”、“内圣外王”等思想中凝练出诸多的心理学元素,这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推动心理学本土化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之魂,它彰显了华夏民族人与自然、宇宙的关系和对人生的态度。“天人合一”对儒、道、禅影响深远,贯穿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始终。审美境界其实就是“天人合一”哲学精髓的渗透,离开“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无法解释华夏民族最高的境界是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孕育出了山水画这一辉煌绚烂的画科形式,纵观中国美术史,中国山水画的地位要远远领先于人物、花鸟两科。通过对中国山水画写生的发展和演变以及中西传统绘画对待写生的不同观念和方法进行分析,从中找出中国山水画写生的原理和山水画写生的意义,并进一步针对当代山水画发展的现状,探寻山水画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山水画千百年来都是传统绘画中的精粹,被历代文人所喜好。山水画不仅表达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更多的是承载了他们“澄怀观道”的思想。但时事变迁,我们的生活环境与思想文化都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千年山水画也应与时俱进,向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安于此岸、缺乏终极超越,这使得山水画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独特视觉呈现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山水画中的观物方式、笔墨情趣和艺术理想这三者彼此相连,在显现山水画艺术本身所禀赋的特征之余,也显现出自然观“天人合一”的实质背景下,山水画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呼应,必然浸润上中国文化浓厚的世俗气息。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人对自然有着非同凡响的膜拜,以及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无限向往,因此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古代传统自然观,传统自然观客观上影响了中国山水画的形成.同时社会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也促进了中国山水画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山水对于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来说,具有特殊的审美意义.山水画作为中国古代绘画的主要代表,其在空间营造和时间意识的表达上,充分折射出中国传统哲学观念的先验视角.在这种观念中,“光”所行使着的多重使命使山水画在空间、时间、心灵上的维度合而为一,透射出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相似文献   

19.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人地关系思想史上的精粹,长期以来,它一直沿上下两条脉络演化发展。儒、释、道作为中国哲学思想的三大代表,对“天人合一”有着各自不同的表述,而园林或建筑景观的设计也深受其影响,表现出同中有变的差异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论“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的互补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传统的“主客二分”的思维导致“人类中心主义”的盛行。中国传统化中追求整体与和谐的“天人合一”思想恰好可以弥补“主客二分”思维的缺陷。但“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有其自身的消极因素,因此,必须批判地继承和吸收“天人合一”思想,同时开展与西方化的对话与交流,在超越传统的“主客二分”和“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上开创新的化世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