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古代汉语学习中,遇到词汇方面的困难主要有两点:一是古今意义不同,二是古汉语的一个词往往有多种意义,显得头绪纷繁,不容易掌握。根据以往对古代汉语的学习,试图以"间"的本义及其词义演变为例来梳理本义、引申义及其引申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东西"起初是两个方位词,表示"东方"和"西方".在现代汉语中,"东西"已演变成了一个词,具有两个基本义项:①泛指各种具体或抽象的事物;②特指人或动物(多含厌恶或喜爱的感情)."东西"古今词义相差甚远,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前人的一些探索成果,谈了"东西"一词由词组变为一个词的词义演变的具体历程及后起义项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词义引申在传统小学文献中常被误为文字的假借,以""一词意义弓l申系列为例:清儒<说文>四大家及当代较为有影响的两部通假字典对"釐"本义、假借义和弓I申义有不同认定.但结合甲、金文对"趋"字形义的释读,"釐"之真正本义应为"以手扑麦脱粒",其"治理"、"家福"和"延"都是其引申义.在"釐"一词内部各个不同引申义当中,关系相对疏远的不同引申义受源于"釐"一词不同的词义特点(即所指客观事物的不同特征).如若忽略这点,词义引申常常会被误认为是文字假借.  相似文献   

4.
文章首先论述了“被”的词义的古今演变过程,说明了它的演变过程是一个实词虚化的过程,现代汉语中虽然保留了它一些原来的意义,但是“被”的主要用法已经是用作虚词了。  相似文献   

5.
《四川方言词典》共收录了38个带词缀“巴”的方言词语,其中“巴”分别可以充当名词、形容词的中缀或后缀。带上词缀“巴”后,一部分词的词性发生了转变;以带词缀“巴”的名词为典型,新词词义多数被附上了一层贬义色彩。近来新兴的“N巴”体网络语与“单音节名词+巴”结构的四川方言词语有着高度相似性。  相似文献   

6.
隐喻不仅是语言表达思想经济有效的手段,还是思维和认知工具。文章在对隐喻概念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以"粥粥"一词的本义作为研究词义引申的切入点,从隐喻认知思维模式的角度分析各词义的演变过程和引申方法,深入地探讨"粥粥"词义的演变历程,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分析隐喻在词义延伸中所起的辐射作用,并运用隐喻思维模式认识词的多义性、理解词义的引申过程及其合理性,探讨其对词汇教学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对传统训诂方法的研究一般多注重“以形索义”、“因声求义”等训诂方法,而对“因求义”较少论及。其实,“因求义”是历代训诂家常用的一种重要训诂方法,它注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来区分与确定词义。段玉裁在《说解字注》中多次提到这种训诂方法,认为它在区别本义、引申义、假借义以及同义词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段注中有关“因求义”的大量语言事实与以《说》释义与《诗经》毛传为代表的训诂材料进行对比研究,可以看出“因求义”有其特定的理论依据和判别方法。  相似文献   

8.
民商法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勇 《考试周刊》2011,(44):235-235
民商法是一种在历史中逐渐演变而成的秩序规则,它的形成是以约定俗成的惯例为基础的。民商法是随社会经济发展应运而生的,在经济历史逐步产生的。在民商法的发展历程中,就整个民商法而言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逐步演变而来的,政府立法者扮演了强制将民商法规完善建立的一个角色,其意志对民商法本身起了一定的作用,演变意味着它是人们之间一次次交往习俗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所以,民商法的制定和实施首先必须尊重习惯、习俗,以群体性利益为主要向导。  相似文献   

9.
同一个介词与不同的动词、副词搭配,其意义不尽相同,研究一个介词,关键是把握其本义,进而认识其引申意义,就会深刻领会该介词的诸多整体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纠正了《说文解字》对“相”字本义的错误解释,以“相”字为例简略阐述了“引伸义”和“本义”之间的发展关系。“相”字的本义不是“以目观木”,而是“以木代目”。“相”字是从“盲人的手杖”这个本义,引申出“帮助”“辅佐”和“省视”“察看”两大语义系统,它们的读音都应该统读成xiànɡ。“相”字在作为副词时,念xiānɡ。作为副词的“相”字,大致有四种用法。  相似文献   

11.
现实的社会语言实践中,“泡沫”变成使用频率很高的流行词汇之一。本文围绕“泡沫”的含义,“泡沫”发展运用的三个阶段及“泡沫”的语言学思考这三个层面展开论述,力求让人们对“泡沫”这个词汇有个直观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研究“の”的问题,一直都是日语语法中重要的课题。其中,“の”具有把它前面的部分名词化的功能,此功能体现在句末时,有两种用法,即表示说明和表示否定等范围的用法,并具有承前性、既定性、披露性、强调性等四种意义特性。  相似文献   

13.
释“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字在元明清戏曲中应用很广,具有摇动、攀附、盼、看、牟利、贴近、奔赴等17余种义项,《汉语大词典》等辞书所收多有误解和漏解。  相似文献   

14.
对"龠"本义的解释,古说颇多,分歧很大.通过对几种"龠"字形和本义说进行分析,论证"龠"的本义为"用于礼乐祭祀的一种乐器",并由此对"龠"系统词汇"禴"与"龢"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进行揭示.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从《论语》"色"字的起源及发展并结合孔子一贯的思想,解读《论语》中与"色"的"女色、姿色"意义相关且存在争议的句子。  相似文献   

16.
词缀“老”在汉语构词中,出现频率很高,构词能力较强。现代汉语词汇中“老”沿着不同的结构方向虚化后,又增添了新的语义。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词缀“老”的结构、语义色彩的进一步梳理,使词缀“老”的结构脉络和语义色彩更加条理化、明晰化。  相似文献   

17.
刘敏 《甘肃高师学报》2010,15(3):55-56,114
德州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其方言属官话方言冀鲁官话区的石济片聊泰小片,与普通话相比,其词缀的使用较为丰富。仅就德州方言中的后缀"巴"进行分析,探讨它们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释“饗”     
宋玉坤 《保定师专学报》2006,19(3):34-34,91
王力和郭锡良对“饗”字的解释是不同的,在比参其他字书的基础上考释其本义。  相似文献   

19.
许慎《说文解字》训释“京”字本义为“人所为绝高丘”,分析甚为牵强。马叙伦、郭沫若等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不过这些观点缺少有力的佐证。本文根据“京”字的甲骨文形体,根据元代王祯《农书》所绘制的作为古代农具的“京”的图形,根据古代的文献材料,根据“京、囷、廩”三字的同源关系,从形、义、音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判断,认为“京”字的本义应该是“方形的大谷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