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SARS论文的组稿看编辑的信息意识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曾星  李恩江 《编辑学报》2004,16(3):219-221
通过对SARS的组稿实践,认为编辑要具有信息搜集意识和信息传播意识.为此,编辑需要有对信息的敏锐洞察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要转变编辑本位为受众本位.  相似文献   

2.
何为新闻判断力 新闻判断力是编辑记者在选题时遇到的首要问题,何谓新闻判断力?有些学者称之为"新闻嗅觉"、"新闻鼻",即新闻敏感. 总的来说,新闻敏感是记者在面临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目光敏锐、反应敏捷,善于从中迅速发现新闻线索和挖掘新闻素材,捕捉现实生活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电视记者尤其要具备这种能力,现场事件或人物的同期声就是正文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电视新闻记者必须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立即判断该事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并迅速在脑子里形成思路,在采访过程中提炼主题,使其所选的材料,包括同期声和现场,都紧紧围绕主题.  相似文献   

3.
《声屏世界》2011,(12):66-67
首先要求评论员在选题上要“接地气”。电视评论的选题是在新闻基础上的再优化.优化的指标就是民众需求。这就需要电视评论人有更多的机会与社会更广泛地接触,甚至是更多地走进民众中间了解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其次需要评论员在思考上“观地理”。这是要评论人深入了解社会的利益格局,解释这种利益格局。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多种利益群体开始逐渐形成。在社会资源分配中,  相似文献   

4.
体育赛事的转播、直播,在我国电视的收视率"大盘"中一直占有相当份额,并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于是,体育评论员的综合素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事实上,评论员在作一场赛事评论的同时.观众也在评论他.现在,任何一个赛事评论员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在网络上看到自己在民间的"口碑".因此.在追求职业成就的征途中,除了见贤思齐,注视相关的课题研究外,评论员在实践中要不断地总结和思索,以期自身的修炼和发展具有更加明确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从纷繁复杂的新闻事实中发现新闻的一种能力,也是衡量新闻工作者是否称职或优秀的重要标准。在一些论述中,有人又把它称作"新闻嗅觉"、"新闻鼻"、"新闻眼"等。《现代新闻采访教程》中对新闻敏感解释为:新闻敏感是记者对社会形势的敏锐洞察力,对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判  相似文献   

6.
评论好写不好写?年轻同事问这个问题时,我总是毫不犹豫地回答:好写.现在网络评论e纸风行,遍地都是"评论员".但这话其实只说了一半,就我个人感受而言,作为党报评论员,想要写出好评论,的确不是一件易事.  相似文献   

7.
新闻敏感是记者对社会形势的敏锐洞察力,对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判断力,以及对报道对象的迅速而准确的反应能力。也就是说记者要善于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特别是在不被人注意或人们司空见惯的事实中,能迅速准确地识别、判断出有重要新闻价值的新闻线索或者新闻事实的本领。  相似文献   

8.
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它表现为记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是否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正确的判断能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由于电视新闻具有纪实性和形象性的基本特征,因此电视新闻记者不仅要有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还要有直觉思维能力,这是一种快速地把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思维,也就是一触即拍的思维。  相似文献   

9.
一、遇到突发事件要有强烈的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指记者发现新闻事实和判断其新闻价值的能力,突发事件骤然而至,需要记者瞬间调动新闻嗅觉,判断事件的新闻价值,这应该是一名社会新闻记者的职业要求,需要平时积淀丰富的生活常识,具备敏锐思想、丰富感情和强烈责任感。  相似文献   

10.
“望、问、切”本是祖国中医传统的医疗手法,然而,它也能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采访方法运有于新闻采访中。一个新闻工作者只要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强烈的新闻敏感,丰富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对“望、问、切”的灵活运用,就一定能抓住好新闻,写出好作品。一、望望,即现场观察,也就是记者用敏锐的眼睛对新闻现场仔细察看。这种现场观察不仅要对当事人的一举一动进行观察,而且还要观察他周围的环境和人物;不  相似文献   

11.
一个真正的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具有独特的新闻敏感,更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新闻记者面对足以令人怦然心动的新闻事实时,凭着新闻敏感,亳不犹豫地拿起手中的笔或举起相机按动快门把它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下来,应该说这是新闻敏感和职业技能强的一种体现。然而,有时面对这样的机会,却需要我们以新闻工作者应有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良知去干预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作出必要的牺牲和抉择。这对新闻记者来说,不能不是严峻的考验。一  今年 4月 27日《人民日报·华东新闻》第十四版,刊登一组题为《危难之际真英雄--目击落水者绝处逢生…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社会发展的关注度越来越强烈,了解新闻的深度和广度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面对堆积如山的信息量需要梳理和去伪存真,新闻编辑是新闻的"控制者"、"把关人"和新闻信息的"整合者"、"加工者",就必须要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博大的胸怀,独到的眼光,敏锐的思维,非凡的智慧,正确的  相似文献   

13.
范莉 《新闻前哨》2002,(9):24-24
新闻敏感从哪里来?靠天生的聪明和一时的灵感都不可能。一名记者应该对周围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兴趣,而不是冷漠待之。美国的一位新闻学者说:“记者的特点之一就是他们都好奇”,这是对新闻敏感最通俗的概括。作为记者对周围事物要多看、多问、多打听,可以说保持对周围事物的一种新鲜感是新闻敏感的先决条件,而要保持这种新鲜感,就要求记者经常注意周围的情况变化,特别是一些异常现象。但如果没有新闻敏感,记者对周围事物的变化很可能会反应  相似文献   

14.
对于一名记者而言,他的新闻敏感决定了其发现新闻、处理新闻的能力和水平。记者凭借敏锐的新闻嗅觉观察社会现象的发展变化,捕捉新闻、揭示事实、挖掘和分析新闻事件背后值得被关注的热点。只有具备了足够的新闻敏感,记者才能快捷地捕捉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最新变化,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判断出传播价值的变化,并真实准确地呈现给观众。由此可见,增强"新闻敏  相似文献   

15.
新闻媒体社会责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宏权  刘昊 《新闻知识》2012,(2):107-108
美国学者丹尼.埃利奥特所说:"无论大众媒介置身于怎样的社会中,他们都对社会负有责任,而且每种媒介都要对依赖他们而获知信息的公众、团体负责任,不管是私有制媒介,还是政府所有制媒介,不管有无新闻控制存在,也不管这种控制是来自新闻机构本身,还是来自外部力量,责任都是存在的。"媒体的社会责任,是媒体的生存法则,而当今社会,媒体在开展舆论监督过程中,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失误。在全球化时代,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在全媒体时代即将来临的今天,媒体如何适应时代要求,切实履行好社会责任?是一个需要时刻面对、常做常新的课题,本文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针,把握舆论导向,切实落实"二为"方针;在重大的、热点的新闻报道中,体现媒体的责任;强化媒介传播的新闻性、创新性,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首要任务等方面给予建议。  相似文献   

16.
评论是媒体的旗帜,没有高质量的评论,特别是重要的评论员文章,引领主流舆论就缺乏深度和力度。好的评论员文章是一张报纸的灵魂,带有鲜明的观点和独到的见解,以敏锐、前瞻、深刻、独到而吸引读者。《伊犁垦区报》坚持根据形势变化和工作需要,及时配发各类评论员文章,以弘扬主旋律,打响主动  相似文献   

17.
抓新闻难,写社会新闻更难,难就难在没有新鲜的“活鱼”,只要捕捉到好的社会新闻线索,写社会听闻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半。 培养新闻敏感新闻敏感就是记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记者只有在生活中处处留心,具备了较强的新闻敏感的洞察力和分析力,才能获取好的社会新闻。  相似文献   

18.
初当记者时,常常苦于没有题材可写。其实,新闻题材随处都有.缺乏的是作为记者的新闻敏感。一个记者想要写出好作品,除了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过硬的政治素质之外,还必须具有对社会生活现象的敏感,也就是常说的新闻敏感。  相似文献   

19.
敏感与精品     
王毅 《今传媒》2006,(12):54-55
近年来,我先后有消息、通讯、言论、理论文章、新闻论文等各类新闻作品获得全省、全国性新闻奖33件(次),其中有4件作品获陕西新闻奖一等奖。在新闻实践中,我体会到,“敏感”对于写好新闻作品至关重要,本文试以“敏感与精品”为主题,谈一点认识。敏感,是指对外界事物或现象做出反应的灵敏性。说一个人比较敏感,往往是说他有敏锐的眼光、敏锐的思想、敏锐的洞察力。从事新闻工作要讲敏感,既要有新闻敏感,更要有政治敏感。所谓新闻敏感,是指对重大事件、重要活动、重点工作等值得报道的事情,能够从新闻的角度来观察与思考,发现其新闻价值并做出…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不少报纸都在一版或专版上开辟了一些时评性杂文专栏,如人民日报的《今日谈》、河南日报的《纵横谈》等等,这些专栏发表的文章,均以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实为据议论说理,所以叫时评性杂文。时评性杂文具有新闻、文学和说理三位一体的特征。一、新闻特征报纸时评性杂文专栏里的文章虽不属新文体裁,但它具有明显现实性和时效性的新闻特征。一是它据新闻事实议论说理,能够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发展变化中出现的问题和动向。鲁迅说,杂文是反映“时代的眉目”,就是强调杂文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要便捷敏锐。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新闻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