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导水裂隙带高度的发育复杂的的成分影响,且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精确的预测导水裂隙带高度的发育对保水开采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对西部水资源缺乏的地方更是重要。预测导水裂隙带高度的发育的方法有很多种,根据矿井的自身条件,选择相对比较适合自身的方法进行预测,以确保煤矿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2.
为保证矿井的安全高效生产,在对比分析矿井钻探、物探与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杨庄煤矿5煤层顶板砂岩发生的突水特征,得到:两带发育高度、砂岩含水层富水性、煤层覆岩结构、矿压显现规律与褶皱构造5种因素为杨庄矿5煤顶板砂岩突水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利用以上因素可以对待开采工作面砂岩突水危险性进行综合评价与危险区域圈定。  相似文献   

3.
朝川一井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水害问题严重。朝川矿区出露有古生界寒武系、石炭系、二叠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己16-17煤为主要可采煤层。朝川矿区位于李寨断层、上石灰窑断层和刘洼断层将矿区切割成三角形断块,断层影响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矿井水兼有砂岩水和岩溶水水化学特征,水中SO42-含量比典型岩溶水和砂岩水都高。朝川一井煤层底板石炭系薄层灰岩岩溶裂隙发育,富含岩溶水,水压高,石炭薄层灰岩和寒武系灰岩水力联系密切。防治水实践表明,以疏水降压为核心的综合防治水技术措施,对于实现复杂水文地质背景下安全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朝川一井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水害问题严重。朝川矿区出露有古生界寒武系、石炭系、二叠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己16-17煤为主要可采煤层。朝川矿区位于李寨断层、上石灰窑断层和刘洼断层将矿区切割成三角形断块,断层影响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矿井水兼有砂岩水和岩溶水水化学特征,水中SO42-含量比典型岩溶水和砂岩水都高。朝川一井煤层底板石炭系薄层灰岩岩溶裂隙发育,富含岩溶水,水压高,石炭薄层灰岩和寒武系灰岩水力联系密切。防治水实践表明,以疏水降压为核心的综合防治水技术措施,对于实现复杂水文地质背景下安全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观战坳隧道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双牌县阳明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局与麻江乡交界处,穿过观战坳分水岭。隧道区岩性主要为变质板岩间砂岩,地表水受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受其影响基岩节理、裂隙发育。  相似文献   

6.
广西大新县是一个滑坡灾害多发地区,通过分析滑坡的具体特点及其成因机制,提出用高密度电法进行勘察,以查明工作区断裂构造的分布、基岩起伏情况,进而判断是否存在滑坡面,配合地质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根据物探成果推断解释可知,各电法剖面的下伏基岩起伏不大,其埋深20m以内,上覆层为碎石土,下伏为砂岩、灰岩;勘测范围内未发现大的构造断裂带,仅有一些岩石破碎带、岩层小裂隙发育及土裂隙发育,以及产生的局部滑动,但其相对位移较小;勘探范围内没有发现明显的滑动面,只是在Ⅰ1线的300-450m段可能存在隐伏滑动面。  相似文献   

7.
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中将峻德煤矿划分为水文地质复杂型矿井。矿井水主要为鹤立河的侧渗补给,第四系地层为富含水层,并且砂层与煤系地层间无隔水层,煤系地层距地表80-100米范围内风化裂隙发育,故此鹤立河水成为了矿井水的主要来源。矿井水害成为制约我矿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用瞬变电磁法对井下采空区积水、构造积水探测,能够有效的预防矿井水害发生。  相似文献   

8.
《科技风》2017,(1)
云盖山煤矿23302掘进工作面位于二叠系山西组中下部的二1煤层,工作面煤层总体呈单斜状,煤(岩)层产状走向NE35°~42°,倾向为:SE55°~48°,倾角11°~15°,平均13°,二1煤层顶板含水层为下二叠系山西组砂岩裂隙含水层组,由3~9层细中粒砂岩组成,总厚12.12~50.47m,平均32.8m,浅部风化裂隙比较发育,为含水层的相对强富水部位,向深部富水性变弱至极弱。突水系数为0.013 MPa/m,小于0.06MPa/m,工作面无突水危险。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相似模型和数值分析方法,对煤层开采过程中覆岩的移动规律及导水裂隙带的发育特征进行了探讨。根据相似原理,进行了相似模拟试验研究,采用离散元软件UDEC对覆岩移动及裂隙发育进行了数值分析,得到了煤层覆岩下沉曲线、导水裂隙带的发育规律等。  相似文献   

10.
II6采区抽水资料较少,本文在合理利用采区内、外各种资料基础上,通过水文地质边界条件、充水水源、充水途径三个方面论述,正确掌握了II6采区的充水因素。西部为进水边界,东部为进水边界,南部F2断层为补给边界,北部F1断层为隔水边界。6~8煤间砂岩裂隙含水层(段)富水性弱~中等,10煤顶、底板砂岩裂隙含水层(段)富水性中等,均为采区直接充水水源。充水途径主要有构造裂隙、垮落带、导水裂缝带、断层及岩溶陷落柱以及未封闭好的钻孔等。最终达到了为采区涌水量计算、水害的防治及采区设计提供可靠地质资料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科技风》2021,(9)
华北克拉通中—新元古代沉积盆地的充填过程可提供关键性沉积—构造演化信息,本次研究选取下汤地区中—新元古代黄连垛组和董家组沉积剖面,进行粒度分析、沉积环境分析等研究。华北南缘中元古代长城系(1.8—1.6Ga)沉积后期,构造活动后发育黄连垛组。岩性以砾岩—砂岩和硅质条带白云岩为主,发育于局限盆地下的潮汐通道—潮间坪;黄连垛组沉积结束之后,再次发生构造抬升,沉积董家组长石石英砂岩,发育于局限海的滨海相。粒度参数特征显示董家组沉积时期水平面升降变化,沉积于前滨—近滨。地壳再次抬升,罗圈组冰湖沉积。而上覆早古生代碎屑岩代表的是显生宙华北地台最早期海侵记录之一。  相似文献   

12.
有一水电站坝基岩体细微裂隙及层间挤压错动带发育,采用湿磨水泥进行加密灌浆。施工实践及成果资料分析表明,在层间挤压错动带、细微裂隙发育坝基采用湿磨水泥灌浆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3.
集贤煤田是国家重点能源基地,矿床水主要为第四系含水层、第三系含水层和基岩裂隙含水带。通过对现有矿区含水层及地下水的补给、排泄资料以及邻近矿区充水因素分析为下一步矿井开采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罗岭隧道围岩较简单,由第四系松散覆盖层和基底白垩系罗定群砾岩和泥盆系东岗岭组砂岩、铁质砂岩、炭质灰岩及其风化层组成,白垩系和泥盆系呈不整合接触。穿越几处沟谷地带,隧道埋深浅,地质较差,主要由强风化砾、砂岩组成,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岩质软,遇水易软化崩解,容易出现塌方的情况,并且,罗岭隧道穿越地层会经常碰到上软下硬的围岩,当罗岭隧道施工至RK5+069.5处浅埋段时出现了通天塌方,形成了约10m左右的地表塌陷坑。隧道塌方第一时间启动隧道施工应急预案。  相似文献   

15.
煤矿粉尘严重影响到广大职工身心健康,每年粉尘致病人数比其他行业致病人数高出数倍,特别是低透气煤层呈粉沫鳞片状,层理不清,次生裂隙、摩擦镜面发育,手捻易碎,污手,产尘率高。因此,为了做好矿井粉尘治理,必须进行煤层注水才能从根源上降低粉尘产生量。  相似文献   

16.
由于阳煤集团五矿南翼83206工作面初采期间瓦斯涌出量相对于其他工作面较低,本文就83206工作面初采期间瓦斯涌出量低的原因从工作面推进度、走向高抽巷层位选择及瓦斯地质构造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对矿井布置走向高抽巷提高瓦斯抽采量具有较高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本文通过对某矿1413A工作面的坑透探测和探采对比分析,证实了工作面顶板破碎是导致无线电波透视异常的一个因素,也证实了无线电波透视可以探测工作面顶板破碎,为以后的坑透探测和坑透解释提供很强的指导意义。顶板破碎原因工作面顶板是否稳定主要受围岩强度、裂隙、节理、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影响。一般情况下,断层、较低的煤岩层强度、层理及裂隙是引起顶板岩层破碎的主要原因。岩层强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岩层的层理、裂隙发育情况,层理、裂隙越发育,  相似文献   

18.
亭子口水利枢纽工程导流明渠岩性多为泥质粉砂岩、砂质粘土岩与岩屑砂岩互层,部分岩石顺河向卸荷裂隙发育,易形成不稳定楔形体的局部掉块.为确保基础开挖质量,仅采用传统的保护层分层爆破开挖法施工,将无法满足边坡混凝土浇筑要求.根据分析,采用垂直主爆孔和水平光爆孔爆破,使保护层开挖一次预裂成型,取得了理想的工程爆破效果,为今后类似爆破工程提供了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9.
矿井突(涌)水是采矿过程中最具威胁的自然灾害之一。能否准确快速地判别矿井突水水源,不仅是矿井水文地质工作的主要内容,而且是煤矿防治水工作的重要基础。本文在分析了谢桥井田主要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利用Aqua Chem软件分别绘制出砂岩裂隙水和灰岩水的Piper三线图,经比较发现在Piper三线图中砂岩裂隙水和灰岩水分布区域存在明显差异,且砂岩裂隙水中次阴离子为HCO3-,而灰岩水中次阴离子为SO42-。根据这一特点,选定SO42-和HCO3-作为砂岩裂隙水和灰岩水的水源判别特征离子,通过对SO42-/HCO3-比值分析比较发现:砂岩裂隙水(除4煤底板砂岩裂隙水外)中SO42-/HCO3-比值小于0.55,正确回判率高达100%;灰岩水中SO42-/HCO3-比值大于等于0.55,正确回判率高达91%。  相似文献   

20.
在收集大量资料基础上,分析了矿井的充水特征与规律。研究表明,王石凹煤矿的主要水害为采空区水和顶板水;矿井主要的充水通道为煤层开采形成的导水裂隙带及封闭不良钻孔;影响矿井涌水量大小的主要因素为地质构造及采空区积水。研究成果对煤矿防治水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