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于生态足迹的北京市土地生态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许月卿 《资源科学》2007,29(5):37-42
北京市是我国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较高,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矛盾最尖锐的地区之一。本文利用生态足迹的原理和模型计算了北京市1990年~2003年的生态足迹和土地生态承载力,以期为适应北京大都市社会经济功能的特点,寻求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实现该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对策。结果表明:1990年~2003年,北京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呈阶段性变化,1995年以前人均生态足迹逐渐增大,1995年以后呈逐渐减小趋势;而万元产值生态足迹呈持续减小趋势。1996年~2003年,北京市总的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足迹均大大超过其土地生态承载力,出现生态赤字。从横向比较看,北京市的人均生态足迹超出全球和中国平均水平。可见,北京市人口、经济和消费模式对自然的需求远超过北京市生态系统承受能力,北京市生态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为适应北京大都市社会经济功能的特点,尽可能减小对周围和其它地区生态环境负担的转移,必须建立起资源高效型、消费生态型、观念环保型的新型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根据生态足迹原理和方法,计算出2003-2007年间长海县土地资源人口承戡力,评价研究了海岛可特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长海县近五年期间,人均生态承载力由0.7418hm2增加到1.1364 hm2,年均增长11.25%,人均生态足迹由0.0946 hm2增加到0.1393hm2,年均增长10.16%.可见长海县生态保持良好,也是北黄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吕耀  封志明  杨海龙  杨亮 《中国科技纵横》2010,(24):265-266,254
城市土地承载力研究对于预防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城市土地超载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应用多维评价模型对东南地区城市的土地承载力进行了评价、分类及其弹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自然资源基础可能是制约未来城市土地承载力提高的瓶颈,而城市通过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与制度完善,其土地承载力可以适度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4.
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98,自引:0,他引:98  
刘勇  刘友兆  徐萍 《资源科学》2004,26(3):69-75
生态安全研究是当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前沿课题,可是对土地利用的生态安全及评价研究尚未真正开展,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研究几乎还处于起步阶段。该文在对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概念、内容和目标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方法,建立了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的代表性指标体系。实证研究以浙江嘉兴市为例,以嘉兴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作为本评价的目标层,从自然、经济、社会3个系统层着手,细化研究的层次,通过对评价指标的科学性与完备性等检验,最终从状态层选择了24项变量层指标,构建了适合区域特征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相关数学方法,计算嘉兴市1991年和1997年各评价指标的安全指数,结合AHP法等确定的指标权重,对嘉兴市1991年和1997年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认为嘉兴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虽稍有好转,但还处于“较差”的安全状态;最后对嘉兴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自然资源承载力、社会资源承载力、自然环境承载力、社会环境承载力4个方面构建河北省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均方差决策法对河北省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河北省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划分为3大类型区,即低承载力区(邯郸、邢台和衡水)、中承载力区(保定、承德、唐山和张家口)、高承载力区(秦皇岛、石家庄、沧州和廊坊)。  相似文献   

6.
7.
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生态工业园,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园区谋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生态系统的持续承载。本文分析了工业园区生态系统结构特点和承载递阶关系,初步构建了工业园区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大连某工业园区为例进行了工业园区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分析,从生态承载力角度对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和发展对策进行了浅析,以期对生态工业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构建现代农业体系,而现代农业是以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为主要标志。农业规模化首先依赖于土地资源规模化潜力的大小。土地资源空间格局和地形是土地资源规模化潜力的两个核心指标。本文探讨了利用地形指标,景观丰度指数、斑块方度指数、景观集中度指数等景观格局指数作为土地资源规模化潜力评价的方法,结合DTM提取的地形坡度因子,以地形起伏较大的喀斯特山区耕地资源为例,应用GIS技术定量分析了不同地形区包括喀斯特河谷区和喀斯特峰林峰丛山区耕地资源规模化潜力指数和规模化成本。结果表明,地势平坦的喀斯特河谷区的耕地规模化潜力综合指数为0.91,地形复杂的喀斯特峰丛峰林山区为0.28,前者为后者的3倍多,而后者的耕地规模化机械成本消耗是前者的8.8倍。说明土地资源规模化潜力和规模化成本受到土地资源空间格局和地形格局的严重制约,且严格受控于土地资源空间格局与地形的组合形态,不同的地形区域之间差异巨大,将对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黄土丘陵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及其动态评价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是当前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课题,科学评价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态及变化,是土地利用科学决策及土地利用模式优化的基础和依据。本文界定了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概念,针对黄土丘陵区土地资源特点及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基于P-S-R概念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黄土丘陵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安全阈值的确定进行了初步探讨。鉴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动态特性,提出了基于状态评价模型和趋势分析模型相结合的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动态评价方法,弥补了传统静态评价方法的不足,以地处宁南黄土丘陵区的彭阳县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对彭阳县1986年~2004年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态及变化趋势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来该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变化趋势趋于改善,但目前安全状态仍处于较不安全等级,评价结果能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该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综述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等相关研究进展,提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的发展趋势。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对比法。研究结果: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是生态安全研究的基础和核心,我国学者对此进行了较多的理论、方法研究。研究结论:现阶段,我国学者侧重于研究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构建指标体系和确定安全阚值,未来的研究重点可能在安全评价的研究机理过程和其影响尺度效应上,并逐步重视借助计算机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包头市的人口和粮食的关系进行研究,建立了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模型以及土地资源承载力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包头市各分区土地类型不同,各自发展的模式不尽相同,以粮食产业为基础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固阳县、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土默特右旗;从包头市全局的角度去观察,其人粮关系总体显示为平衡有余;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在城市的建设方...  相似文献   

12.
土地资源承载力测评对人地关系的和谐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土地资源承载力测评的关键是构建合理的土地承载力评测模型。以五龙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小流域土地资源承载力测评的技术途径,为五龙河流域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广西近几年发展迅速,但是也面临着来自人口、资源、环境可承载能力等方面的巨大压力和挑战。文章选取资源、社会、经济、环境四项分项承载力建立广西地级市市辖区的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用熵值法确定权重,对广西地级市市辖区的城市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并提出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胡世辉  章力建 《资源科学》2010,32(1):171-176
在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自然保护区是维持西藏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以西藏工布自然保护区为例,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计算该保护区2007年有效物质消费量与有效可利用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分析其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为宏观指导西藏地区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分析表明:西藏工布自然保护区2007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5785hm~2,人均生态承栽力为21.2453hm~2,人均生态盈余为19.6668hm~2,盈余比例达92.57%.人均生态足迹中,对耕地的需求最大,其次为化石燃料产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对于水域的利用缺乏统计数据.工布自然保护区生态承栽力远大于生态足迹,其中以林地为主,体现了当地的生态特色.  相似文献   

15.
基于云模型的煤矿资源型城市生态风险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PSR理论,并结合煤矿资源型城市特有的生态影响因素,从生态环境的压力、状态和响应这3个角度建立相应指标体系;提出云模型评价方法,并给出整体评价流程;以煤矿资源型城市徐州为例,应用该方法进行风险评价实证分析.结果 表明,徐州市综合生态风险已由最初的"高风险"过渡至"低风险"水平,大致经历高风险-较高风险-较低风险-低风险的变化过程,整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6.
地下水资源是很多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之一,合理对地下水资源进行开发、保护,做到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因此,正确评价地下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对一个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地下水资源的持续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土地资源评价也成为"土地评价",是当前土地资源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土地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地资源评价作为土地资源调查的重要依据,主要解决的是区域内土地资源的质量、数量和类型分布等。通过土地资源评价方案的实施,寻求在有限土地资源的约束下发挥最大的潜力,满足人口承载和生存生态的需求。本文以下结合具体实例,针对我国土地资源评价方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是新常态下编制国土资源空间规划、引导国土资源空间管控、研判未来国土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基础和依据。因此,新时期开展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工作迫不及待。以钦州市为例,研究基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三线划定需求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新思路,为同期类似评价提供切实可行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长江流域低山丘陵区土地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是一个以山地为主的国家,耕地有限且以山丘坡耕地为主,协调人地关系非常重要。长江流域是我国低山丘陵的主要分布区,本文以四川省宜宾市为例,通过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和人口数量预测模型的建立,采用环境容量等级系数计算和等级划分方法,对基于水土流失和生态工程建设作用下的长江上游流域山丘区土地利用类型与格局的变化及其它人类活动对土地承载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与评价,在建立回归模型方程对宜宾市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的人口数量和土地资源生产潜力预测的基础上,结合温饱型、小康型及相对富裕型这3种生活类型所需的营养结构,对宜宾市土地可承载人口及土地承载力进行了估算,研究结果表明,宜宾市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在2010年、2015年及2020年时总体上都能承载3种生活类型条件下的人口数量,3种生活类型下的容量等级基本都在“3”以上,即达到“满足”水平,并呈现出向“富余”水平提高的趋势,这表明尚具有较大潜力和空间的土地承载力是宜宾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驱动因素,人类活动对土地承载力产生的影响在可承受的生态阈值之内,这为长江上游流域及我国广大山丘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区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很难达到高度统一的国家。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健康的发展。如何有效的利用我国有限的国土资源,创造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作为我国土地资源中最重要的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使用,这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我国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中所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