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社会对医疗服务有了新的要求。随着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提高 ,饮食结构的改变 ,平均寿命的延长 ,大工业和交通事业的发展 ,疾病结构也在改变。如 :心血管疾病的增加 ;外伤在 80年代以前是工业损伤占第一位 ;80年代以来交通损伤占了第一位等。这就给急救医学提出新的要求 ,赋予了更艰巨的任务。1 急救医学的概念急救医学是指对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重大意外灾害事故的抢救和治疗 ,急诊医疗的目的是为减少伤残和抢救患者的生命。急救医学包括三个阶段。 (1 )院前急救 :即现场抢救及转运…  相似文献   

2.
2003年我国急诊医学期刊发表的基金类论文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丁朝黎  张斯龙 《科技通报》2005,21(4):502-504
通过对全国10种急诊医学专业期刊2003年载文总量及各类基金资助立项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窥测急诊医学学科的发展水平和研究动向。结果:10种期刊共载文3111篇.其中基金类项目论文453篇,分布在中国危重病急诊医学、中国急救医学、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等8种期刊上:对其中7种急诊医学专业统计源期刊评价体系指标的分析,上述3种期刊论文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均大于各学科、各专业统计源期刊的平均值,并都进入一个以上国际检索系统。结论:在我国起步较晚的急诊医学二级学科,近年来发展较快,但整体水平和研究质量还有待于提高。  相似文献   

3.
急诊医学是当今医学发展最为活跃的医学学科,它最能反应医院的整体救治水平。目前全国尚未形成一个完整固定的急诊医学模式,全国各地区的急诊医学发展也极不平街。西藏高原地区急诊医学发展相对落后,我们如何借鉴国内、国外先进的急诊医学束完善和提高高原地区的急诊医学,使之更好地为广大危重伤病员服务,是摆在我们高原急诊工作者面前的难题。  相似文献   

4.
护士被人们称为"白衣天使"呵护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对于急诊护士而言,院前急救工作社会性强,急救活动涉及社会各个方面,跨出了纯粹的医学领域,除了专业技术,对护士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工作性质紧张,设计疾病多样复杂,现场急救环境差,干扰因素多,人力物力有限,急救护理工作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需要护理队伍的相对稳定.随着急诊医疗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缘于特定的工作性质和强度,护士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往往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从而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和工作质量.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人际关系敏感化、躯体化、焦虑、敌对.  相似文献   

5.
目的:充分利用现有护理人力资源,规范医院护理应急工作,提高护理人员业务能力,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方法:组建以急诊急救为主要工作的机动护士库,经过系统培训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结果:三年时间科室申请调动机动护士122次,涉及临床科室22个,调动机动护士248人次,合计869天,共为医院节省资金36万元,使科室床护比由调配前的1:0.34上升至1:0.55,护理质量明显提高。结论:组建机动护士库,能适应目前医疗和护理专业发展的需要,缓解护理人力不足,满足急诊急救护理工作需求,培养了护士的专业能力,提高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保证了护理安全,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急诊科护理安全的诸多隐患因素及管理对策,提高急救护理质量,降低急诊护理风险,为病人提供安全、快捷、优质、多层次的服务。方法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强化安全意识,加强护理安全教育和人员素质管理,编制护理安全管理文件,规范工作流程,加强规范化培训,重视护理记录,成立急诊护理安全小组,加强急救物资及院前急救管理,严格把好护理质量关,有效控制护理风险的发生。结果保障了护理安全,护理安全事件发生频次下降,护理纠纷、护理投诉明显减少逐年减少,急诊患者对护理工作服务满意度大幅提高。结论护理不安全因素管理措施的有效落实,最大限度地消除了护理不安全性,对预防护理纠纷、护理工作安全隐患的发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21世纪我国医疗改革形式下,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特定专业基本技能的临床应用型人才需求量增加.由于麻醉涉及危重病,急救及急诊医学、疼痛诊疗、生命复苏等专业知识,麻醉科成为宽口径、厚基础临床应用型医学生培养的理想基地.本院自2002年以来对临床医学本科生进行后期分流教学,在麻醉科进行专业实习5个月.通过对这六年来麻醉后期分流实习生的教学管理经验进行总结,认为在教学管理中贯彻导师制与人文主义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教育,加强理论与操作能力教学.可培养出适应力与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8.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成立于1987年,经过20余年的不断发展壮大,并于2000年加入洛阳市120急救网络,是洛阳市两个A级急救站之一,2007年成立洛阳市中毒救治中心,现已形成由院前急救、院内救治和急诊重症监护(EICU)组成的完整急诊医疗体系。  相似文献   

9.
面对科技期刊的激烈竞争,创办特色栏目才是期刊可持续发展之路。本文介绍《中国小儿急救医学》"儿科急诊室"栏目的创立背景、策划原则、运作方法、发展现状及未来规划。  相似文献   

10.
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与深化,如何在急诊急救这一特殊部门开展优质护理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烧伤是高原医院急诊中较常见的创伤。在高原对大面积烧采取积极快速有效的抗休克,防治呼吸道梗阻,抗感染等急救措施,对挽救生命起着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绝大多数城市拥有健全的城市急救网络,配备有充裕的急救车及设备;急救医生枕戈待旦,迅速行动.当危重急症和意外伤害出现的时候,急救车和急救医生"召之即来",有时甚至有点像救兵从天而降.但是,再快的反应也有个过程,他们不可能即刻出现.从急诊呼救完毕到救护车到来,大多数病人和亲属都能在焦急中耐心地等候.然而,有些人则心急火燎,盲目地送走病人,不测事件就此发生.  相似文献   

13.
现代生物技术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美国国防部将其解释为“使用生物体或它的一部分制造或修改生物产品,改造植物,研究专用微生物等”。这项技术对未来军队建设的影响主要在医学和非医学领域两个大的方面。在医学领域,已经(或即将)生产出与军事医学有关的药物和快速诊断方法及野战急救技术等。在非医学领域,生物技术可为未来现代化军队高精度武器装备的生产提供崭新的材料和技术,并能在武器装备性能的改善,后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诊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急诊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6年11月期间在西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治疗的60例急诊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心理、急救、饮食等护理工作。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情况、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胃内容物溢出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洗胃液量与洗胃时间少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诊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实施合理有效的急诊护理,能够改善临床效果,提升护理满意度,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5.
邓红梅 《西藏科技》2007,(10):46-47
急诊科是医院抢救患者生命的最前线,是急、危、重症患者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同时也是最容易产生矛盾、纠纷和投诉的地方。而急诊救护又是急诊科工作的重中之重。作者针对急诊救护过程中的院前急救、预检分诊、院内急救、院内转送四个环节可能存在的护理风险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学会》2003,(5):8-8
<正> 天津市医药卫生联合办公室组织医药界专家于4月19日和20日召开了两次“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专题研讨会”,全市内科、呼吸科、儿科、感染科、急救医学等中西医专家40余人参加了研讨。  相似文献   

17.
校医是保障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力量,校医的综合能力水平直接影响学校的发展,随着学校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校医队伍培训工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校医急救安全教育是现代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重点任务,强化校医的急救安全意识,可以大大提升急救安全水平,做好应急处理.本文对校医急救安全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并且探讨了急救安全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目前,在国内,高仿真模拟人主要应用于护理教育、急救教育等学科,在医学领域的研究并不多见,而在国外,HPS除可应用于护理教育外,还可应用于麻醉学、内科学的研究,可见,在国内HPS的运用范围特别是在医学领域还有待进一步拓宽。  相似文献   

19.
探寻群体性伤病及时准确的有效的救治,提高救治率,改进救治程序,合理组织调配医疗资源,正确得力的现场指挥,快速准确的评估病人病情,合理分类分流病人,建立抢救群体性伤病的绿色通道,探讨研究各种原因引发的群体性伤病在急诊急救中的重点,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治愈率。  相似文献   

20.
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国安全文化推进计划专家座谈会上,北京急救中心副主任李宗浩教授应邀作了题目为“从现代救援医学看普及安全文化”的学术报告。报告结合他的新著《第一目击者——一个急救医生的手记》(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年8月)向公众普及了应急救援文化知识,很值得公众阅读。 一、从心脏性猝死与“防患于未然”谈起 《第一目击者——一个急救医生的手记》(以下简称《目击者》)全书近15万字,由现场抢救、心脏复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