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物单分子行为研究是指在单分子水平对重要生命现象进行的实时动态研究,需要以生命科学问题为核心进行多学科、多角度交叉合作进行研究,国际上有关该领域的研究也开始不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03年启动的由北京大学韩启德院士主持的重大交叉项目“生命科学中的单分子行为研究”(项目批准号30490170)经过4年多的研究和不懈努力,取得了重要进展,日前已通过结题验收。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9,(6):666-666
中国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单分子物理化学研究团队继利用分子手术实现对单分子磁性控制后,再次成功地通过分子手术技术,将三聚氰胺分子从一种普通的化工原料转变为既有整流效应又有机械开关效应的新型功能人造分子,首次演示了在单分子器件上的双功能集成,为单分子器件的多功能化开辟了新的思路。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期出版的PVAS上。  相似文献   

3.
正已经百岁高龄的蔡启瑞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分子催化科学研究与配位催化理论的奠基人、开拓者和领军者。蔡启瑞曾任厦门大学副校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务,现为厦门大学教授。蔡启瑞带领团队在催化科学领域耕耘了55年,为中国催化学科和队伍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我们作为刚人行的科技记者,读他的传记《探赜索隐止于至善:蔡启瑞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  相似文献   

4.
徐光宪,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化学家、无机化学家、教育家。1920年生,浙江绍兴人。194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1951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任教。现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稀土材料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徐光宪与合作者在量子化学领域中,提出了原子价的新概念n×c丌结构规则和分子的周期律、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33(6):659-659
正侯建国汉族,1959年10月出生于福建省。博士,物理化学家和纳米材料专家,研究领域包括纳米材料与结构、单分子物理与化学、扫描隧道显微学。2008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副部长级),2015年任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党组成员,2016年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2017年任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党组书  相似文献   

6.
<正>基础研究领域人物小传:施一公,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外籍成员。河南郑州人。提名理由:主要从事细胞凋亡及膜蛋白两个领域的研究。用结构生物学的方法系统研究了哺乳动物、果蝇、线虫三种模式动物的细胞凋亡通路中关键蛋白质及复合物的三维结构,从分子水平上对caspase的激活、抑制、再激活的调控机理进行了诠释。在膜蛋白研究领域,解析了三类膜整合蛋白水解  相似文献   

7.
2004年5月11~13日香山科学会议召开了题为“生命科学中单分子与细胞内实时检测问题”的第224次学术讨论会。会议聘请陈宜张院士和林其谁院士担任执行主席。有关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的38位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专家参加了这次会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4,19(5):332-335
杰马里·莱恩Jean-MarieLehn化学、超分子化学家。法国路易斯-巴斯德大学、法兰西学院教授。1939年出生于法国阿尔萨斯。1960年毕业于斯特拉斯堡大学,1963年获斯特拉斯堡大学博士学位。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外籍荣誉院士,法国科学院院士,欧洲研究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外籍院士。在国际上21所大学获荣誉博士,曾获诺贝尔化学奖、Karl-Ziegler奖、EttoreMajorana-Erice-ScienceforPeace奖、英国皇家学会的戴维奖章。杰马里·莱恩教授早期的研究奠定了“分子识别”的化学基础,即从化学和生物的基础上认识分子识别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25(2):219-225
<正>发现源于纳米天线效应的新电光现象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单分子物理化学研究团队的研究发现,当无线电通信天线尖端尺寸减少到纳米量级,并非常接近另一金属表面而形成一个纳米腔室时,就可以利用局域等离激元共振模式的调控来对腔内荧光体的发光特性进行有效控  相似文献   

10.
《百科知识》2007,(11X):7-9
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被授予了德国物理化学家格哈德·埃特尔(Gerhard Ertl),以表彰他在“固体表面化学过程”研究领域作出的开拓性贡献。埃特尔的获奖也是自美国物理化学家欧文·朗缪尔因“在表面化学中的发现和研究”获得1932年诺贝尔奖后,表面化学领域的第二个诺贝尔奖。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大学侯建国教授领导的研究群体在“化学反应的人工控制”项目上取得重大突破: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二维碳60点阵的一种新型取向畴结构,这是目前惟一发现的同时保持位置平移序和键取向序的一种畴结构。 在这项研究中,侯建国教授与合作者杨金龙教授、朱清时院士在国际上首次直接“拍摄”了能够分辨碳60化学键的单分子图像,这种单分子直接成像技术成为明察分子内部结构的“眼睛”,为纳米科学家进行单分子化学键的“切割”、“组装”等“手术”提供了可能。分子是由原子与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形成的,对化学技‘动手术”’就能定…  相似文献   

12.
本文系统地回顾了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奖者侯云德院士在分子病毒学和基因工程药物领域取得的主要专利成果。对侯云德院士及其团队的专利申请的申请趋势、专利有效性和专利寿命等情况进行了调查,从不同的维度对其专利申请进行了技术分析。对侯云德院士及其团队的主要科学技术成就和专利成果的分析,有助于对我国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历史进行回顾,并希望借此对产业未来的研究、发展、成果运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围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生命科学中的单分子行为研究 ”的立项、受理与评审以及目前国内外生命科学领域中单分子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并对 项目的实施与科学管理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希望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跨学科研究积累经验 。  相似文献   

14.
重要疾病创新药物先导结构的发现和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2,17(3):200-201
1 首席科学家陈凯先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196 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 ,1985年获上海药物研究所博士学位。国家新药研究协调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新药研究专家委员会主任。我国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研究领域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之一。多方面发展和改进了药物分子设计方法和技术 ,提出了分子结构多样性的新判据 ,建立了利用计算机产生具有结构多样性的分子库和进行“虚拟筛选”的方法。利用这些理论计算方法 ,从分子和亚分子水平研究了药物与生物靶分子的相互作用 ,构建了一些重要…  相似文献   

15.
《科学中国人》2004,(10):40-41
~~我国超分子配位聚合物研究进入国际前沿 吴新涛研究组论文登陆美国纳米百科全书9月初,美国出版的《纳米科学与纳米技术百科全书》(十卷丛书),收入了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吴新涛院士及其研究组人员应邀撰写的评述性论文——《超分子配位聚合物》。这表明我国超分子配位聚合物研究领域已进入国际前沿。该文以占幅19书页的专章形式被收入,纳米是近年来发展很快的尖端科技领域,构筑超分子和超分子配位聚合物研究意义重大。这一领域在结构化学方面有结构多样性,并在功能材料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前景。据介绍,《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  相似文献   

16.
<正>使用分子作为导电电路的基本单元,一方面可以实现超小电子电路的构建,满足电子器件小型化、功能化和集成化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可以研究材料在分子水平上的本征物理化学现象和规律,实现生物医学和纳米电子器件中有机和无机材料的有效接合。为此,科研工作者们提出了多种方法来构建分子纳米器件,但都面临着重现性和稳定性的关键问题[1—3]。  相似文献   

17.
科坛精英     
<正>张存浩,男,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等职。现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筹)理事长。张存浩是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我国高能化学激光的奠基人、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奠基人之一。获得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相似文献   

18.
《科学中国人》2010,(8):7-7
<正>朱道本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党组成员。曾任国家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规划专家顾问组副组长。1965年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1968年华东化工学院有机化学系研究生毕业。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技信息》2006,(5):18-1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侯建国院士、杨金龙教授和朱清时院上等科研人员,利用低温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巧妙地对吸附于金属表面的钴酞菁分子进行“单分子手术”,成功实现了单分子自旋态的控制。这是世界上首次实现单个分了内部的化学反应,并利用局域的化学反应来改变和控制分子的物理性质,从而实现重要的物理效应,为单分子功能器件的制备提供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新方法,揭示了单分了科学研究的新的广阔前景。9月2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他们的论文,并在同期的“透视”栏目中专文对该成果进行了介绍和评价。  相似文献   

20.
受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托 ,陈宜张院士负责筹备的“活细胞内化学过程的实时单分子显示问题”研讨会于今年 5月 31日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召开。会议由陈宜张院士主持。陈院士在开幕词中指出 ,所有以往对细胞内分子 分子相互作用的理论及结论 ,基本上都是以浓度变化和药理学效应等资料得出的 ,多少属于推断性质。诚然 ,大家认为这样的推断是合理和正确的。不单单是两个大分子的相互作用 ,单个生物大分子在细胞内的动力学活动过程 ,它的轨迹 ,也仅仅是从间接测量获知的。迄今还没人看到过单个生物大分子在具体的活细胞环境下是如何运动和如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