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万里     
《中文自修》2012,(4):2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又作庭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南宋杰出的诗人。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授赣州司户参军,调零陵丞。时张浚谪居永州,勉之以"正心诚意"之学,因自号诚斋。历任太常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尚书左司郎中兼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一生力  相似文献   

2.
杨万里是文学史上著名的“活法”诗人,其诗在《沧浪诗话》中独列一家,严羽称之为“诚斋体”。“诚斋体”诗被严羽单独列为一家,缘于它鲜明的特征:活、奇、趣、俗。那么,杨万里如何将“雅”与“俗”调剂在诗歌创作中,从而形成独具创格的“诚斋体”的呢? 说到“雅”,我们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是:杨万里的诗学渊源在哪里?南宋诗坛上,凝定的江西诗派模式影响极大。杨万里与同时代的陆游、范成大等诗人走的是相近的师承道路。他在《荆溪集自序》中说:“予之诗始学江西诸君子。”这里说的“江西诸君子’包括黄庭坚、陈师道、曾几等人。而…  相似文献   

3.
“雄吞诗界前无古,新创文机独有今”宋人项安世对诫斋诗的评价可谓精当至极.诚斋诗,常给人以一种与传统诗歌大异其趣的独特感受,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神奇魅力,令人耳目为之一新,谈及诚斋诗,特别是言及诚斋体,不能不提到诚斋诗之“活法”,然历来对活法的理解却见仁见智,令人莫衷一是.笔者不揣浅陋,试对其谈点个人见解,以就教于方家学者.“活法”一词,最早见于吕本中《夏均父集序》:“所谓活法者,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莫测,而又不背规矩也.”首先指出诚斋诗“活法”特点的是杨万里的诗友张镃:“造化精神无尽期,跳腾踔厉即时追.目前名句知多少,罕有先生活法诗。”周必大亦云:“诚斋万事悟活法,”葛天民也说:“参禅学诗无两法,死蛇解弄活鲅鲅;气正心空眼自高,吹毛不动会生杀.”诗人刘克庄则称:“后来诚斋出,真得所谓活法,所谓流软圆美如弹丸者,恨吕紫微公(本中)不及见耳.”元人方回在评及诗人《南朝集》时也说:“端能活法参诚叟.”对于诚斋诗之“活法”,其同时代人就注意到了并特地摘出加以品评,但都语焉未详,或囿于直觉,或借禅托喻,或浅尝辄止,或人云亦云,使得“活法”的概念笼统含混,内涵模糊不清.后人论之,更是各执一端.有说其“富于幽默,诙谐的风趣”;或言其“以俚俗白话人诗,形成通俗、  相似文献   

4.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县)人。南宋杰出的诗人。诗意:牙齿上还留有梅子酸溜溜的味道,  相似文献   

5.
“雄吞诗界前无古,新创文权独有今。”宋人项安世对诚斋诗的评价可谓精当至极。诚斋诗,常给人以一种与传统诗歌大异其趣的独特审美感受,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神奇艺术魅力,令人耳目为之一新。前人称之为“活法”。因此,谈及诚斋诗,特别是言及诚斋体,不能不提到诚斋诗之后法。然历来对活法的理解却是见仁见智,令人莫衷一是。笔者不揣浅陋,试对其谈点个人见解,以就教于方家学者。“活法”一词,最早见于吕本中《夏均父集序》:“所谓活法者,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莫测,而又不背规矩也。”首先指出诚斋诗“活法”特点的是…  相似文献   

6.
诚斋体自淳熙五年戊戌前后基本形成.所谓“活法”,即变化无穷,不死于典下,不死于句中,故能生面叠出,读来顿生似曾相识而又未尝谋面之感.“新奇”,成就了诚斋的“活法”.“活法”乃其外在表现形式,而“新奇”才是其精髓.与“新奇”相表里的,是诚斋的“诗味”说,其旨在推重诗风和婉.对近体诗韵诚斋取通脱态度,主张抒写性灵,不以韵律为限.诚斋体就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7.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宋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三年(1066),他两次以第一名贡于乡。次年,神宗即位,又以进士登第。历任叶县(今河南省)尉、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受到当时元老重臣文彦博的器重,并与大文豪苏轼结成了文字之交,成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外三人是秦观、张耒、晃补之),由于新、旧党争,决定了他一生的政治进退。元丰三年(1080),改官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六年,调监德州德平镇(今山东德平)。元丰八年,召为秘书省校书郎,修《神宗实  相似文献   

8.
<正> 宋室南渡以后,诗坛上活跃着“中兴四大诗人”尤柔、杨万里、陆游、范成(?)。而杨万里时名尤高,姜特立在《谢诚斋惠长句》中称:“今日诗坛谁是主?诚斋诗律正施行”。的确,杨万里的“诚斋体”活法诗,在当时和后代诗人中都有着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诚斋诗中有多处、多种“催”字诗。“催”字集中反映了诚斋体的特色:活、新、奇、趣、真、深等,此可谓一种“催”性和“催”趣,它不仅促生出一片鲜活而灵动的诗歌之境,并进而深入生动地营就了一种亲密而广大的物我关系与生命境界。  相似文献   

10.
杨万里(1124—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合称“中兴四大诗人”。他的诗以七绝见长,多为描写自然景物之作,也不乏关心民间疾苦和讥议朝政的篇章。诗风清新活泼,语言通俗浅近,擅用白描,别具一格。这些特点从下面列举的三首诗中可以略见一斑。  相似文献   

11.
南宋孝宗年间,诗歌创作大盛.杨万里提出“近代风骚四诗将”,在中兴四大诗人之中,杨万里以他的清新活泼的“诚斋体”成为了“诚斋,执诗坛之牛耳”,他自觉地创新,自觉地超脱,是“诚斋体”成为了宋调转型的代表,能够体现宋诗的自我转变成就.  相似文献   

12.
[原诗]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1206),吉州吉水(今江西吉安市)人,字廷秀,号诚斋。工诗。为"南宋四大家"之一。初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13.
杨万里绝句诗的艺术特色夏东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是南宋诗坛上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的“中兴四大诗人”之一,为人正直,为官清俭,是一位人品高尚的儒者。其诗名在南宋要大于陆游,周必大《跋杨廷秀赠族人复字道卿诗》称杨万里“执诗坛之牛耳”;姜特立《谢杨诚斋...  相似文献   

14.
观贵刊1990年10期王为民文章《今年高考语文试题之瑕》,说杨万里之《初夏睡起》诗“引错了三个字”,“‘留’应为‘流’;“‘软’应是‘溅’”;“‘与’也错了,应为‘上’”.此说不妥!只要稍微读几本古书的人就知道,古人诗词之类有不同版本流传,字句不尽相同,不能随便否定猜疑。我读的《诚斋集》(杨万里号诚斋)全诗确为这样:  相似文献   

15.
<正> “茶山衣钵放翁诗”。但作为“江西诗派”后期的传人,吕本中和曾几所发生的影响,其实足远不止于陆游一人。较杨万里更早就跻身“中兴四人诗人”之列的萧德藻,便“亦师茶山”。而杨万里则正是沿着吕、曾所开辟的通道,才杀出了“江西诗派”的墙垣。刘克庄说:“比之禅学,山谷,初祖也;吕、曾南北二宗也;诚斋稍后出,临济德山也。初祖而下止是。言句至棒喝出,尤径键矣。故又以二家续紫微(吕本中)后”。这种攀比与界定,以其过于夸大了“江西诗派”对杨万里的影响,因而多为人所诟病。但他之所以会降杨万里归于这一谱系之中,而反将曾几的嫡传弟子陆游排斥于外,甚至还编辑《茶山诚斋诗选》来印证,则是因为他确实看出了杨万里诗歌艺术与吕、曾的渊源关系。这种祧继关系,不象陆游那样属直接的师从形式,而是一种简接的濡染与渗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祧继关系,较陆游还更能显示出整个一辈诗人在取法  相似文献   

16.
杨万里的诗学思想以对江西诗学的修正标志着宋代诗学的转型。他的诗学观包括了触物感兴、悟入活法、味外之味三个方面,他力图从自然万象中汲取灵感,创造出一种轻清活泼而又趣味隽永的新的诗风,被称为“诚斋体”。这种诗体虽对江西有所突破与变革,但仍与之有内在的联系,本质上仍是“内圣”人格的一种表现。他对江西诗法,尤其是它的句法论,也多所继承,故后人仍目之为江西派诗人。  相似文献   

17.
“诚斋体”——中国诗歌史上最后一种以个人的名义命名的诗体——以其独造的艺术品格赢来了众多的赞誉和青睐。但众多的杨氏崇拜者却在有意无意之间忽略了这样一个原本极不应该忽略的问题:诚斋用何种材料又是怎样建构了带有鲜明杨氏印记的艺术品格。即“诚斋体”的语体风格呈现出何种样式的特征?又何以具有这样的特征? 之所以说语言问题不应忽视,是因为语言乃思想的直接现实,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显  相似文献   

18.
柳公权(公元778—865年),唐代中期著名书法家。字诚悬,京北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他善楷、行书,与另一大书法家颜真卿并称“颜柳”,双峰对峙,是我国古代楷书艺术的“高峰”。《旧唐书本传》里说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书,遍阅近代笔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书  相似文献   

19.
"诚斋体"与"活法"诗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万里“活法”作诗的艺术实践与吕本中的“活法”诗论不谋而合。“活”的主张与实践是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新方向,也是“诚斋体”的显著特色。“活”的精神体现在诗歌语言、艺术构思、思维方式以及艺术体验等各个方面,它的实质是对诗坛凝固、僵化风气的矫枉。“诚斋体”表现形式上的俗化倾向,亦“活法”之一方面,正是其艺术个性所在,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20.
《诚斋诗话》中诗学观念所涉的范围颇宽,其诗学内涵也是多方面的。根据诚斋审美情趣的发展轨迹和他主学古、倡变化、求创新、讲个性和重“遗味”等几方面的诗学精神,可以看出他既受到江西派诗学观念及实践的影响,又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