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秀才吃豆包     
从前,有个秀才,不论写什么文章,总是爱写得很长很长。别人给他提意见,他不但不听,反说别人没本事。这件亨很快传到他老婆的耳朵里去了。有一天,秀才想吃豆包,他老婆就给他包了一个很大很大的豆包。秀才见了,十分高兴,心想这里边豆馅一定不少。豆包熟了以后,他一大口一大口地吃呀吃呀,可是吃了好久也不见豆馅。秀才急坏了,拿起菜刀把豆包切成好几块,结果只找到了几个豆粒。他生气地把  相似文献   

2.
北宋欧阳修是江西永丰人。据史料记载,他生于绵州,长于随州,卒于颍州,科第、仕宦、葬地均不在江西,自还乡葬母后,一直未归故里。这确实叫人困惑不解,甚感遗憾,为此,有的作诗吟道:“六一先生薄吉州,归田去作颍昌游。”一代文宗,直道大节的欧阳修果真不爱永丰? 事实胜于雄辩。永丰人民爱欧公,欧阳修也热爱自己的故乡。永丰历史悠久,地灵人杰。古时,欧阳氏是永丰的名门望族,以儒称登科显仕者,代不乏人,  相似文献   

3.
讨屁文章檄     
曾有一个秀才,阳寿已尽,去见冥王。正问询间,冥王于殿上放一巨屁,众判官、夜叉及牛鬼蛇神均不胜其臭而掩鼻。偏秀才仰脸伸鼻作贪婪状,而且口中就以“屁”为歌,将丝竹作了其声喻体,又将麝兰之香作了其嗅喻体。冥王大喜,就命判官加赏了他10年的阳寿。10年后,秀...  相似文献   

4.
一次,几个新闻界朋友去了琅琊山游览,当来到欧阳修的醉翁亭时,导游小姐向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当时才39岁的欧阳修敢称自己为“翁”?这倒是个挺考人的提问。对《醉翁亭记》这篇文章,通常人们谈论较多的是“与民同乐”的为官意趣和文章的独特风格,而不很注意这个“究竟”,似乎尚未见得谁人对此作过专门的研究。如果这位导游小姐机智一点,只提问而不作解答,给人一个悬念,倒也不失为一种导游艺术;可她答了,答曰:那是欧阳修装糊涂;因为他是被从朝廷贬谪下来的,装糊涂是为了使朝廷不再注意他,不再找他麻烦。这解答不禁…  相似文献   

5.
唐伯虎诗趣     
唐伯虎戏作登山诗 唐伯虎自恃才高,喜欢戏谑。有一天,他穿着破烂衣服,打扮成一个乞丐的模样,来到几位饮酒赋诗的秀才们跟前要酒喝。秀才们不认识他,故意捉弄他说:“你这个叫化子会作诗吗?”唐伯虎说不难,就提笔写了“一上”二字,停了停,又接着写“一上”二字,再停片刻又写“又一上”,秀才们讥笑道:“这算什么诗?”唐伯虎说:“有酒才能写出好诗,请斟酒来!”秀才们让他饮一杯酒,唐伯虎接着写成了  相似文献   

6.
1一位名叫苏局仙的老人去了。当年,中央决定创办文史馆时,全国共有8个翰林、一个进士、21个秀才,苏局仙便是最后一位离开人世的秀才。这位历经清朝、民国、敌伪统治、国民党反动统治和新中国5个漫长历史时期的老人,在他111岁  相似文献   

7.
杨茜 《档案天地》2005,(4):29-31
蒋百里,名方震,晚号澹宁,笔名飞生、余一,浙江海宁人,光绪八年(1882年)农历九月初二出生。蒋百里13岁时父亲亡故,与母亲相依为命,家庭生活困苦。其时蒋百里的叔父蒋世一延请老秀才倪勤叔给自己的孩子授业。喜欢读书的蒋百里经常溜到书房里去听讲,倪勤叔见他聪慧,顿生爱才之心,知道他家境清寒,分不收,从此从倪勤叔读书,学习诗。1898年,戊戌变法,16岁的蒋百里考中秀才。  相似文献   

8.
崔海莉:各位网友,大家好!开篇之前,请允许我先讲讲邀请本期嘉宾的一段小插曲,当我以<名家访谈>栏目主持人邀请本期嘉宾时,他回复我: "我不是名家,你访×××吧!"我说:"我们只访教书的."他又回复:"我院名家众多,我真的不能算名家."直到我解释说别人自有别人会去访,他才算是接受了访谈.  相似文献   

9.
欧阳修练句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有一天和一位同事去游玩,看到一匹奔驰的马把伏在路上的一只狗踩死了。欧阳修问同事说:把这事记下来,你怎么写?同  相似文献   

10.
宋朝有一位文学家,一篇作品写就,总要反复修改。有时,他干脆将文稿贴在床对面的墙上,白天瞧,晚上看,睡前读,醒来又看,觉得那儿欠妥,立刻挥笔涂涂改改,有时改到最后,一篇文章竟然改得面目全非。经过他认真推敲的作品,写得不好的地方都被删掉了,留下的也就成了珍品。这人是谁呢?他就是被人们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欧阳修是个苦孩子,四岁时便死了父亲,只由他善良而慈爱的母亲在家里教他读书写字。因为家境清贫,没钱买纸买笔,欧阳修常常用一根芦苇杆在地上学写他母亲教他的那些字。欧阳修既聪明,又用功,很快就把母亲教的东西都学会了。欧阳修有一个叔叔冲欧阳煜,当时是隋州一个管司法的小官吏。他母亲为了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学问的人,于是便带着四岁的  相似文献   

11.
怕后人笑     
欧阳修晚年,每天把生平所写的文字,加以修改,用心极苦。他的夫人叫他不要修改了,说:何必这样折磨自己?难道还怕老师责骂?欧阳修笑道:不怕先生骂,却怕后人笑。怕后人笑  相似文献   

12.
我们早就想写写他──写他学步新闻路上的几次碰撞。碰撞之一:安逸与艰辛李居清一入伍,便把当驾驶员当作唯一目标追求着。指导员见他写得一手好字,让他写了几篇稿,结果团至的“军营之声”很快便给播发了。他成了连队的“小秀才”。指导员怎么也舍不得让他去开车。在当驾驶员与当报道员问题上,展开了一场“拉锯战”。他遇到了军营生活首次入生抉择的碰撞。人说生活像一名老师,她能给人无言的启迪。当李居清一次次地尝到了发表新闻后的喜悦,看到了连队官兵的兴奋与羡慕,他又“铁”了心做一名报道员。不久,他调到了团政治处当报道员,…  相似文献   

13.
郑板桥从小家境贫苦,但他刻苦好学.在书画方面很有成就。康熙年间中了秀才以卖画为生,雍正年间.他中了举人仍以卖画为生,乾隆年间中了进士还是以卖画为生。他虽然是一介寒儒.却从不把功名仕途看得很重。  相似文献   

14.
通讯员在基层,一般都是被称为“小秀才”的人,如果我们自己也把自己看成是“秀才”,处处以先生自居,那就糟了,群众就会不理你,时间一长,与群众之间就会隔着一堵无形的墙,尽管你生活在群众之中,但群众不会把知心话告诉你,你就会变成“瞎子”、“聋子”。有一年,我听说一个公社的酱油厂办得不错,便去采访掌龙头的老师博,一见面我就急于向他掏材料,拿出本子来,摆出要他汇报的架势来,谁知他非但不理我,反而对我的到来很反感,使我很纳闷。  相似文献   

15.
马刘凤 《江西图书馆学刊》2005,35(4):118-120,122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西庐陵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四岁而孤,随叔父在随州长大。家贫,母亲郑氏以荻画地.教其识字。欧阳修自幼酷爱读书,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由于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少年习作诗赋文章,文笔老练,有如成人。  相似文献   

16.
1874年,吴佩孚出生于山东蓬莱,22岁时考中秀才,后来因为得罪了官府要人,被迫逃到北京,因生活无着,曾以占卦算命为生。1898年,24岁的他“投笔从军”。  相似文献   

17.
题目在哪里     
给报刊写稿,或写新闻报道,或写文章评论,都得有个题目。就是说,写稿首先总会遇到一个写什么的问题。而初学写作的人,往往不知道题目在哪里。从前有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人给一个秀才出了个文章的题目,秀才三天三夜没写出来,苦得要命。他老婆说:“你写文章好像比我们女人生孩子还要痛苦。”秀才说:“你们女人生孩子,肚子里还有一个孩子,我肚子里却是什么也没有。”这个比喻生动地说明,写文章必须有东西,如果脑子里空空,谈何文章报道,谈何题目?  相似文献   

18.
《档案与建设》2004,(4):30-31
民主革命家赵声,原名毓声,字伯先.号百先。1881年3月16日出生于江苏丹徒大港镇。他青少年时期就愤慨于满清政府的腐败黑暗.胸怀拯民救世的大志。他精诗文,擅武艺,疾恶如仇,仗义行事,称誉乡里,有“义侠少年”之称。17岁考中秀才。  相似文献   

19.
冀勤 《中国编辑》2007,(6):76-78
结识周振甫先生还是20世纪50年代末的事,记不得当时为什么去中国青年出版社访他,只记得他文质彬彬、不善言谈、一副书生气很浓的样子.1963年我进中华书局,在审阅陆侃如、牟世金介绍《文心雕龙))的知识读物时,突然想到周振甫已做了《文心雕龙》选注,就对文学组组长徐调孚同志建议,何不出个选注本,更便于读者阅读原著,调孚同志有同感,便派我去了解进展情况并酌情约稿。于是我第二次拜访周先生,并向他约了稿。而这桩事正式提上日程已是1975年我从干校回京恢复工作以后,读者看到这个选本已进入80年代了。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与胡适,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家,一个是著名作家,一个是著名学者,其实,两个人的祖上就有过交往,据张爱玲在文章中回忆说,有一回,胡适去看望张爱玲,“他(指胡适)讲他父亲认识我祖父,似乎是我祖父帮过他父亲一个小忙.”张爱玲的爷爷就是清朝末期名臣张佩纶,当年,还只是一名秀才的胡适父亲——胡传找到他,请他写了一份推荐函,去吉林、黑龙江边境找钦差大臣吴大澂,想得到他的关照.胡适指的就是这件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