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陈纪锟语文科是知识性和思想性都很强的学科,选入的课文多数文质兼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和训练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接受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使受教育者成为新一代的“四有”新人。指导学生精读课文,发...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材采用大量的文学作品作为课文,为孩子们展示着美的种种形态,集中体现了人们的审美感受、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审美经验。语文教师理应利用这些文学作品,充分发挥艺术的审美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手段,取得语文教学的最佳效果。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语文美育的两大途径是品味语言和分析形象。   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切的符号”。具有艺术美的语言是作者凝炼的、融情的、经过加工的主客观有机统一的艺术精品,这种艺术语言不但散发着种种情…  相似文献   

3.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只是“例子”,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教学生如何阅读,如何写作,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其实,每篇课文都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载体,我们教师要用好这个“例子”,选择合适的内容,运用恰当的方法,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积累课文规范的语言,习得作者的表达技巧,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并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这样就能真正做到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4.
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什么?从语言的角度看,就是要学会感受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离开了经典课文,离开了典范语言,离开了具体的字词句,谈何感受?谈何理解?谈何运用?因此,字词句是教一篇课文的“总抓手”,离开了它,语文教学就会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成为“空中楼阁”。对于小学生而言,最重要的阅读能力是品味能力,尤其是词语的品味能力。教课文,就是要扣紧词语。只有扣紧了词语,语文课才有“语文味”;只有扣紧词语,语言因素的教学才会落到实处。所谓“扣紧”,从宏观上讲,就是要潜心钻研课文语言,精心锤炼教学语言,热情批阅作文语言;从微观上讲,就是针对具体的词语,层层追问3个问题,即语言里“有什么”,语言“怎么样”,这样表达“为什么”。这3个问题,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要问自己,在课堂上要问学生,并要引导学生自己问自己。  相似文献   

5.
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是一种旨在培养人的审美观念和美好情操的情感教育。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因此语言教学必须进行审美教育,必须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引导学生从文质兼美的课文中充分吸取营养,陶冶性情、开阔视野、  相似文献   

6.
中学英语课文教学的任务是利用课文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利用课的语言材料对学生进行听、说、谈、写的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课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是“知”一“能”一“熟”一“用”。一般来说,在初级阶段,“知”和“能”这两个过程紧密连接,听懂了就是理解了,能正确说出就会了。进人中级阶段后,情况就不一样了,中级阶段的课文由“知”到“能”的过程,必须通过朗读,背诵这一过渡阶段。朗读和背诵是培养发音熟练,视觉熟练、听觉熟练和迅速理解的过程。通过朗读背通语言材料记忆下来,进行口笔语实践才有基础,通过朗读背诵,熟记大量现成材料,可以帮助形成语感,进而做到正确无误地运用语言。由于不难看出课文教学的基本要求由“知”到“用”的过程中,背诵课文是一个十分重要而且是必不可少的过程。背诵课文的过程就是记忆课文的过程,背诵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有助积累语言知识,培养正确的语感。  相似文献   

7.
“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可以说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三个环节。在阅读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将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转化成为自己的语言,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是一门充满美的滋力的学科。课文中有着大量的诗歌、散文、游记、小说等。这些作品凝聚着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因此,语文教学应责无旁贷地加强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提高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语文教学中应如何进行审美教育呢?一、品味文章语言,引导学生感知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高尔基说过:“文学是借助语言来雕塑描写的艺术”。语言是美的核心,一篇好的课文总有一些言简意赅、含义深远的词句,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就要调动种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重锤敲打,真正…  相似文献   

9.
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过程中,想像具有重要作用。而凭借教材练习想像作文是培养学生想像力的有效途径。一、利用课文提供的“空白”,展开想像,练习想像作文文学本身所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具NJS文训练有审美功能的表现性语言”,其中包含了许多“未定点”(不确定性)和“空白”。这  相似文献   

10.
课文整体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一大突破。它的出现,从课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到课堂结构都一改传统课文教学的模式,使中学英语课文教学的面貌为之一新。一、课文整体教学的意义A.有利于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统一传统的课文教学重视语言形式,忽视思想内容,把语言知识教学作为外语教学的目的。这是不符合外语教学的交际性原则的。学习语言知识仅是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使学生将学到的语言知识在新的场境中创造性地运用,即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才是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整体教学有利于处理好“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使学生…  相似文献   

11.
诗化的语文课堂,是遵循审美教育规律,以生命活动为本质,以情感意志为动力,以情与景的交融互渗为表现,达到“入境”“妙悟”与“升华”的主体情态的课堂。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遵循文本所蕴含的意境,再以含蓄、感性的诗性语言对学生的心灵进行引导,使学生在体味课文的诗化语言过程中进入其意境,对隐含在文本里的历史、文化、艺术、生命和情感等因素进行深刻的体验。这样的语文课堂是儿童灵魂的唤醒、心灵的充实、精神的重塑及思想的升华的佳境。一、正确解读和领悟课文的语言美,让语言熠熠生辉语言是课文的基本材料,语言美是教材选文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从而具备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读”是学习语言的基础,是学生与课文直接对话的主要形式,是学生把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表达出来的一个过程,是学生获得语文能力和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但在当前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偏重甚至依赖“写”的训练,忽视“读”的作用的现象。那么“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到底具有那些功能呢?结合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朗读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朱自清先生曾说过:“没有受过相当的要问讲习的训练或是没有受过相当的咬文嚼字的工夫的人,是不能了解大意的,至少了解不够正确。”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移情审美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品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语文课就应该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在满怀诗意的情境中,在丰富的语言想像中,让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享受语言的魅力。  相似文献   

14.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所以语文教学大纲把“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定为教学目的之一.因此,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进行美学知识的渗透,就是中学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任务.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自觉地通过对教材中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的分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引导他们去发现美、感知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和美学素养,以造就具有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个性、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的一代新人.现行语文教材中,适于对学生进行审美熏陶的课文很多,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调动学生丰富的内在情感,使他们去真切地感知课文美的所在,就能激发他们的审美愉悦.例如,梁衡的《晋词》,语言优美、流畅、生动,把晋祠悠久的历史文物和优美的自然风景介绍得形神兼备.对这样的课文,在讲清必要的语文知识后,就应以教师动情的朗读,把学生引入优美的情境之中,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随作者畅游晋祠.  相似文献   

15.
金晓涛 《学语文》2009,(1):11-12
真正的阅读必须是自主的阅读。教师首先得深入作品的艺术境界,反复涵咏、咀嚼、品味、揣摩、感悟。提升自身的审美层次:但又不能满足于做“二传手”,而要指导学生深入到语言的内部。与文本与作者进行生命的对话。这样才能真正抓住课文的要旨。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应该是美的教学,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就应该是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过程。   文学和美学是情同手足的同胞姊妹。马克思认为“文艺是依据美的法则而创造的。”而中学语文则是一门充满艺术魅力的学科,课文几乎涉及了美的各个领域,从不同角度展示了美的各种形态。作为教师,在教学这些课文时,应首先从自己的审美意识、审美经验、审美理想出发,深入到审美对象——课文本身,调整并深化师生共同的审美标准、审美感受和审美理解,将作者作品内在而未感觉化与外在化的理念美,通过生动活泼的语言、机动灵活的教法和新颖巧妙的…  相似文献   

17.
阅读教学的目标应鲜明地指向体现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心智质量的目的。以“悟”为中心环节的领悟教学法,可以带领学生在语言的训练中,受到情的感染,得到美的启迪,以至达到对课文的深人理解,激发起情愫的共鸣进而提高审美能力。“颁悟教学法”的实施程序及环节关系如下:  相似文献   

18.
王海燕 《江苏教育》2022,(81):72-73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语言文字及作品是重要的审美对象,语言学习与运用也是培养审美能力和提升审美品位的重要途径。在“表达与交流”方面,新课标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特色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探寻其中的语言表达特点,相机进行仿写训练,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下面笔者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几篇课文为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重视语言积累是《语文课程标准》中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及“语言积累”这个问题。例如:在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中提到“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在第二阶段的“阶段目标”中提到“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旬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第三学段的“阶段目标”提到“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神话教学存在三个误区:其一,侧重引导学生感悟“神奇”;其二,引导学生主要感悟神话人物的“人性”而忽视“神性”;其三,学习课文语言运用时,停留于表面和肤浅的模仿,失却对课文表达形式的深入了解。神话教学的首要目标应是领悟人物“精神”;在感悟人物形象时,必须做到“人性”与“神性”兼顾;模仿课文语言,必须做到形神兼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