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归根清华 这首《归根》诗,是杨振宁先生的咏怀之作。 从前年开始,《世纪之约》就开始和杨先生联系.后来,我们了解到杨先生将回国定居,而清华大学也为他修建了居所。在杨先生的小院墙壁上,悬挂着一块“归根居”的木牌。在他的家里陈列着  相似文献   

2.
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近日预言,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至2050年.中国将在世界科技领域再度处于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3.
诺贝尔奖 1957年,是中国人在人类近代科学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这一年,首次有两位中国科学家以革命性的深邃理论成就获得了在科学上有至高地位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到现在为止,这也是诺贝尔奖正式记录中仅有的两位登记为中国国籍的得主。 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名字从此成为全球华人的骄傲。 曾涛:2001年,我们栏目转播了诺贝尔奖的百年盛典。在准备  相似文献   

4.
<正>瑞典科学院如此迅速地将诺贝尔奖颁发给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发现者,充分表达了委员们对这一发现的重要性有一致的共识。所有认识这两位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人,为他们的人格魅力所倾倒的程度,丝毫不亚于他们的多才多艺和深刻的思维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下面的文章,将会给读者描绘一幅他们的思维图像,勾画出他们辉煌的历程,正如照片中显示的鲜明特点——沐浴着诺贝尔奖光环时欢欣的微笑。编辑非常感谢杨振宁过去的朋友A.派斯,他应邀迅速写出了这篇文章(出版于1958年)。同时我们应当记得,正是由于派斯对基本粒子不变性的分析,这一开拓性的努力才给了李和杨最初的原始推动力,进而使他们的理论发展到极致。——L.罗森菲尔德(Nuclear Physics编辑)  相似文献   

5.
《金秋科苑》2012,(10):6-6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出自《论语》中的经典论述,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传统教育理论中对于学习态度的经典论述。但在中国农业大学举办的名家论坛上,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对此却提出了反思。  相似文献   

6.
《科学中国人》2011,(18):78-80
2011年7月2日,南都周刊发表了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的访谈录.题为《爱国者杨振宁》。此文一出.广经转载.争议迭起。细究下来.这些争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则对其冠以“保守的革命者”、“爱国者”的称谓不以为然;一则对杨振宁先生和李政道先生所获得的诺贝尔奖项——”在弱作用力领域宇称不守恒”的科学性产生质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