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普遍流行于松江农村地区的坑三姑娘,曾是当地少女所钟爱的女性信仰艺能活动。信仰祭祀艺能,它是民俗的祭典、信仰、仪式等活动中伴有一定的言行程序和节律的传承。其之所以为节能,是因为该言行必然会激发并能使人持续受到感染某种情感;在崇敬、信仰的背后,潜藏着美的欲望和艺术萌芽。它是传统民间文艺中的信仰祭祀艺能。虽然,它比较原始稚掘,且在村落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其信仰祭祀的展现过程,一环扣一环,层层展开,如同戏剧式的迷信因素,但是,与宗教和一般的神灵信仰相比,迷信的色彩要弱得多。现实展示较多的是萌芽状态的戏剧表演功能。形式上在迎神、敬神、请神、送神,实际上,更多的是在展现少女们自娱自乐、自我渲泄情感、自我瞳憬幸福生活的女性情怀。  相似文献   

2.
侗族信仰与祭祀文化是侗族文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侗族信仰与祭祀文化在侗族社会与经济发展历程中起到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文化内涵以及在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对当下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仍然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荆世杰博士《百年胡庄———一个村落社区的信仰与生活变迁》一书,以胡庄宗教村民众生活为研究对象,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全面深刻地论证了村落社区信仰与生活变迁的关系。本书以其选题的问题意识,阐述的多维视角,资料的扎实可靠,文字的生动活泼,方法上的创新范式,堪称是一部中国宗教村民众生活研究的样本之作。  相似文献   

4.
中国因为周公"制礼作乐"而被称为"礼仪之邦",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非常重视"礼"。"礼"起源于保证人类生存繁衍的现实生活,是人类精神特性的产物,是文明和文化的表现。在孔子看来,"礼"不仅是外在的规范,更是"仁",也就是人性的要求。通过"礼",人开展各种社会活动,成就自我。"礼"既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又引领人们走向更美好的生活,追求更高的生存境界。  相似文献   

5.
聚焦于阿尔莫多瓦电影的基本构成元素——化妆,通过对其中身份性别表演的分析,发掘出具有"异托邦"性质的反抗与生存的空间,从而在充满矛盾的化妆仪式中,实现身份和性别的颠覆与解构。  相似文献   

6.
代表中国诗歌早期形态的颂诗是先秦仪式展演的产物。梳理从《吕氏春秋·古乐》、《文心雕龙·赋颂》以至近代以来刘师培、黄叔琳等人的相关论述 ,将近代以前对诗艺孕育这一诗学命题的思考理路进一步明晰化 ,可以从一个侧面印证仪式展演对诗艺的孕育功能。  相似文献   

7.
定南鹅公黄龙舞既是一种民俗体育表演活动,同时也是客家人祈求祖宗神灵赐福送子的祭祖仪式展演.以定南鹅公舞黄龙民俗体育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在对其人文地理环境、制作工艺和活动流程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指出鹅公黄龙舞作为祖先信仰的仪式展演,是客家民众的祖先信仰和宗族文化认同观念的载体,在仪式展演的背后隐含着宗族间在权力、人力、财力等各方面的竞争和较量.  相似文献   

8.
中堡苗族的铜鼓习俗时至今日依然保持着活态的形式,在中堡苗族社群中铜鼓必须与木鼓搭配使用,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仪式单元。铜鼓与木鼓作为沟通祖先和神灵的神器被主要运用于周期性的农业岁时节日和作为人生礼仪的"葬礼"中。铜鼓在岁时节日中的使用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农业生产增殖、丰产的愿望,在葬礼中使用铜鼓则主要是为了隔断死者灵魂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实现人们阴安阳乐、回归正常生活秩序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文章试以晋江砌田村村民在婚庆等场合所表现出来的民俗事象为考察对象,着重从婚俗事象背后的象征、文化意义角度入手,进行分析和探究,从而向读者展示富有闽南侨乡特色的婚俗文化,并关注村民在礼俗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精神状况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0.
冰雹是由强对流天气引起的一种严重的气象灾害。冰雹对农业危害尤其大。在靠天吃饭的时代,以农业生产为生的民众便产生了一种对冰雹的敬畏.人们把下冰雹当成一种神灵所为,认为有一种叫雹神的神灵,于是产生了雹神信仰。相应地各地也产生各种祈求避免或减轻冰雹灾害禳解仪式。山东省莒南县坪上镇上峪子村的雹神祭祀情景可是例证。  相似文献   

11.
人是时间与空间的二维存在。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村落是一个民族存在的特定生活空间,这一生活空间的建构总是遵循着民族的文化个性。就白马藏族的村寨而言,白马部族聚居空间的历史性、聚族而居的族群意识以及"血缘—姻缘"并重的传统伦理价值规范,共同构成了白马藏族村落建构的文化逻辑所在。  相似文献   

12.
食礼和祭礼都是我们传统礼文化中出现时间较早、发展周期较长、影响广泛的文化系。《诗经》祭品再现.在先秦礼制最成熟、最完善的两周时期,食礼和祭礼进入心理物化和物质意化的“礼制”演进阶段。统治阶级享有祭祀特权和饮食特权,并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这一特权,来治理国家,整合社会,维护自身的统治。这一阶段,也酝酿着礼的“义化”过程,预示礼的进一步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3.
裕固族祭祀鄂博仪式主要具有部落边界的象征功能、生态功能、心理调节功能和整合族群认同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对于维持裕固族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祭鄂博仪式作为草原游牧文化的象征和载体,不仅成为一个族群的象征文化的符号,而且成为草原民族的情感依托和精神依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