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9年5月3日、4日,日军对重庆实施轮番大轰炸,多家报纸遭受巨大损失.在国民党中宣部的要求下,重庆十家报纸共同创办了《重庆各报联合版》(以下简称“联合版”),从5月6日创办至8月12日停刊,总共出版99期.和王芸生轮流负责联合版编务的刘炎光曾说:“联合版得以支持三个多月,他(黄天鹏)的功劳最大.”①从报纸的编辑、出版到发行,黄天鹏都竭心尽力而为,任劳任怨,堪称联合版的“幕后管家”.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大公报》(桂林版)的长篇通讯,题材十分广泛,不仅颇具时效性,而且写得生活鲜活,深受读者的欢迎。早在桂版创刊之初,《大公报》的总编辑张季鸾就用老兵的笔名发表《重庆通信》。总经理胡政之参加国民政府的访英团归国后,曾于1944年4月19日起连  相似文献   

3.
刘晓慧 《新闻通讯》2010,(12):59-60
抗战时期,中国两级对立的新闻事业步入一个共处与斗争并存的阶段。共产党的报刊在国民党统治区利用共处进行斗争,利用斗争求得共处和发展。《救亡日报》(1937—1941年)(以下统称“救报”)就是抗战时期在国统区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一份报纸。  相似文献   

4.
5.
马阳  艾红红 《中国出版》2020,(15):54-58
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的重庆《新华日报》不仅"出得早""办得好",而且"印得清""销得多",这既归功于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坚强领导和报社内部的高效组织,也依托于报社与社会各界尤其是读者之间的密切联系。研究聚焦于这一时期《新华日报》的内部组织与外部关系,探索该报如何在特殊时期的国民党心脏地带拓植党群关系,使报社与民众形成休戚相关的共同体,从而赢得读者和民心。  相似文献   

6.
<正>抗战时期,重庆的“中制”(全名称“中国电影制片厂”,在渝中区枇杷山)和“中电”(全名称“中央电影摄影场”,在重庆南岸玄坛庙黄家巷)两家电影制片厂生产制作的抗战电影,激励人民,打击敌人,谱写了抗日文化电影史上光辉的篇章。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作为中国的战时首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战区的指挥中枢,在与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国家与人民实行国际合作,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的同时,也广泛开展了国际交往与交流。在抗战期间,除了同盟各国频频进行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交往外,驻重庆的外国大使馆和公使馆,即多达30余个,此时是重庆在国际上树立威望、提升形象,成为“世界各地家喻户晓之一名词”的一个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8.
新的一年开始了。广播和报纸——最强大的社会舆论工具,一定要有新的面貌。春节前夕,本刊记者走访几个报社的负责同志,请他们谈了今年在宣传报道工作上的新打算和新改进。人民日报在新的一年里,更加努力地根据党中央提出的重大任务,继续突出宣传六中全会的《决议》和人大通过的“十大建设方针”,进一步抓  相似文献   

9.
历史悠久的南京大学,前身是1902年建校的三江师范学堂,后在1928年创建成国立中央大学,被誉为“民国最高学府”.1937年,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中央大学西迁四川,于重庆沙坪坝松林坡建立新址.后人评价,在敌人炮火炸弹中,陆续将最顶尖的一所大学、全体师生和眷属及全部图书设备用船载运,溯江抵达重庆,继续正常上课,这是一段重要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10.
《新民报》最早于1929年9月在国民政府首府南京创刊,因抗战军兴、迁徙扩展等历史及现实的原因,先后出有南京、重庆、成都、上海、北平等多个版本,是抗战期间具有较大舆论影响力和较高言论水平的“报系”。该报的最高峰“黄金时期”,拥有五个报社、八个日报(晚刊),在艰辛困苦的抗战中,创辟成为民国著名的“五社八报”报业体系或曰报业集团。回顾既往,考究历史,《新民报》(重庆版)是一份以“超党派”、“公正”、“独立”为创建原则和以“自给自足”、“是非正义做出发点”为言论标榜的民营报纸,始终坚持“传达正确消息,造成健全舆论,促进社会文化,救济智识贫乏1”的办报宗旨与持社旨趣,坚持抗击倭寇、驳斥日伪、驱除外侮的爱国主义立场,思想先进,言论热情,观点鲜明,文章感人,因而在抗战时期赢得了庞大的受众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那个时代的办报典范和成功的范例,影响范围包括重庆、四川等大西南地区,乃至覆盖整个抗日大后方。审视与考察在抗战烽火中崛兴的《新民报》(重庆版),作为一个报业运营与管理的成功范例,其经验与智慧对于当代报业及报人有着较强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1.
概况与沿革《东方杂志》(以下简称《东方》)是中国历史上刊期最长的一份大型综合性学术期刊。它创刊于1904年3月11日,至1948年12月终刊,历时45年,共出版正刊44卷811期,  相似文献   

12.
《新华日报》的筹备与创刊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当天,周恩来飞抵上海,准备在国民党统治区办报.紧接着,周恩来约见刚出狱的潘梓年(潘汉年的堂兄),让他着手在国统区筹办.就这样,有着“中共第一报人”之称的潘梓年为《新华日报》社首任社长.  相似文献   

13.
中央和地方报纸,都辟有《读者来信》专栏。唯人民日报的《读者来信》专栏办得较好,已成为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人民日报的《读者来信》专栏,不但篇幅多,坚持每周的星期六有一整版、星期三有半版多,而且各版经常刊登《来信》外,还以丰富的内容,精心的编排吸引读者。各种小专栏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大公报》头上顶着“小骂大帮忙”的帽子,并且因在抗战初期的“缓抗”言论,历来饱受批评,这些事实容易给人们一种误解,即《大公报》宣传抗战不力。但事实却并非如此。虽然由于抗战时期战事频仍,《大公报》的出版地一再变迁,由津至汉、渝、至港、桂;由于战时纸张匮乏,版面也一再缩小,由十四版缩为四版。  相似文献   

15.
敦枫  毛婷婷 《新闻世界》2012,(1):113-114
抗战时期的((新华日报》作为中共在国统区唯一公开发行的报纸,在当时艰苦的环境中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有效地在国统区建立了自身的影响力。本文分析了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的生存环境,认为造就其影响力的原因在于其高度重视读者及新闻的高质量。  相似文献   

16.
查灿长 《新闻界》2006,(4):108-109
《华侨报》是澳门社会几十年来销量排行第二的主流中文报,也是澳门唯一一份从中国抗日战争初期就公开正式发行,并延续至今且保存最为完整的中文报纸。  相似文献   

17.
蔡斐  惠凤萍 《青年记者》2017,(28):89-90
抗战时期,重庆作为当时中国的报业中心,报纸种类繁多,在这一有限的空间里,发行工作的竞争非常激烈.考察当年重庆报业的发行情况,是对抗战大后方新闻史的回顾,也是对当年新闻工作者的缅怀,更希望对当下的报业发行工作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8.
陈广猛 《兰台世界》2016,(15):128-131
抗战时期的中英关系,以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为界,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而伴随着中英关系的起伏,英国驻重庆使领馆也发生了较大变化。1937年11月,国民政府作出西迁重庆的决议,随即英国驻华大使馆人员离开南京转赴武汉,最终又迁往重庆。虽然在1938-1943年日军对重庆进行大轰炸过程中,英国驻重庆使领馆损失惨重,并经历搬迁。但无论是以英国驻华大使卡尔、薛穆等为代表的中英官方交往,还是以李约瑟、英国议会访华团等为代表的中英民间交往,围绕着英国驻重庆使领馆这个舞台,都为维系战时中英关系作出了贡献。而英国大使馆抗战时期迁移重庆的这段经历,也成为重庆与英国发展友好关系的重要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9.
魏丹 《东南传播》2010,(9):133-134
新闻漫画作为一种图像新闻,具有独特的新闻特性和魅力,它同语言、绘画艺术相互整合,开拓了新闻报道的另一种样式。而在抗日战争时期,新闻漫画又成为了重要的宣传喉舌,担负着宣传抗日思想、鼓舞民气的功能,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形式。《解放日报》创刊后,创作了大量的新闻漫画,这些漫画中的新闻成为我们今天最好的历史教科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和再忆了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经过。本文试图从新闻漫画的传播优势、修辞艺术等角度进行探析,以此总结抗战时期《解放日报》新闻漫画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邱识 《传媒》2022,(16):86-87
抗日战争时期,《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唯一公开出版的党报,也是其在国民党统治区发行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的报纸,在提高中国共产党政治影响力、达成广泛的宣传舆论阵地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受特定因素的影响,该报在当时形成了鲜明的编辑特色,而其中许多理念和范式,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学习价值。对此,本文从编辑机构、版面设计、读者工作和文稿写作等四个方面入手,分析归纳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的编辑特色,以期为当代纸媒的编辑革新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