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2009年8月到2010年秋,以人教版为代表的中学语文教材因调整编选鲁迅作品而引起了全国性的争议。《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版》2011年第1期也为此进行了讨论,“能否做到既能反映出鲁迅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对当前社会的现实意义,又能让现代中学生欣然接受并收获多多”,的确是我们当前应该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吕言侠 《江西教育》2010,(12):19-19
2010年秋季开学后,在多种新版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先生的多篇经典作品又被删减。一时间,各种议论热火朝天,赞成与反对争议不休。在一片喧嚷声中,身为语文教师该如何正视?课本中是否要删减鲁迅作品,本身并不是那么重要,鲁迅的作品在教材中还是有较大的比重,关键是如何对待这一现象。本期几位作者的观点,对教师如何面对这一删减现象以及如何处理鲁迅作品在教材中的地位或许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不管教材内容如何变动,应该坚信的是,鲁迅的精神及其影响将是永远的。  相似文献   

3.
中学语文教育政治化是一个存在已久的问题,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是一个标志。近年来,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被删减引发了很多议论,主要观点有两种:一是不赞成,认为鲁迅是民族魂,去鲁迅化必须停止;二是认可或理解,认为鲁迅及其作品被附加上了太多政治内涵,还有许多问题并没有真正澄清,加之考虑到中学生接受能力和语文教学规律,适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删减鲁迅作品是完全可以理解和必要的。人们对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被删减之所以有很大分歧,背后的原因是鲁迅的被赋魅与祛魅。  相似文献   

4.
鲁迅作品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名篇有二三百篇,涉及的名家不下一二百位。在这些作家中,鲁迅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个。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古今中外所有作家,没有谁可以与他并提:出现的频率最高,入选的作品最多。一些作家在谈及鲁迅作品对自己的影响时所举篇目,大抵不出中学语文教材的范围。一些鲁迅研究工作者在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时,几乎都讲到中学语文教师对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学语文教学在宣传和普及鲁迅作品,继承和发扬鲁迅精神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一斑。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中学语文课堂成为传承鲁迅这笔宝贵的民族精神遗产的主要渠道之一。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将成为全民族绝大多数人认识鲁迅、走向鲁迅的主渠道,同时,也是中国知识界认识鲁迅、走向鲁迅的起点。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语文课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药》《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作品不见了,保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记念刘和珍君》3篇。  相似文献   

6.
鲁迅作为中国文学历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所倡导的文学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一代又一代人,他的很多作品也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中,在中学生人格完善与精神塑造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一部分教师和学生对鲁迅作品的重视程度不够,这就要求中学教育工作者要立足鲁迅作品本身,挖掘其中蕴藏的教育价值,同时结合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带领作用,帮助中学生认识和感受到鲁迅作品的精华和思想内涵,在收获文化知识的同时,思想与品德也能够得到完善与提升。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教材大量减少鲁迅作品引发社会对"鲁迅作品大撤退"的忧虑和争议.从"神圣化"到"凡俗化",对鲁迅的评价都是建立在对其作品政治化解读基础上的.这种解读都没有呈现出一个完整而真实的鲁迅.对鲁迅作品在题材内容、主题倾向、语言修辞方面的非议也是其作品遭受冷遇的重要原因.鲁迅作品具有原创性、源泉性,也具有很强的思辨性,永远...  相似文献   

8.
鲁迅作品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鲁迅作品一直以来被作为典范安排在中学语文教材之中,其深邃的思想内涵、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随之散发出来的作者的人格魅力,对于中学生提升思想认识水平,培养言语能力和形成健全人格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鲁迅作品的教学是中学语文教育的重点,但当下中学语文课堂中鲁迅作品的教学却存在着种种问题。笔者认为在鲁迅作品的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在教学中适当介绍鲁迅所生活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充分发掘鲁迅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和语言魅力,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多元化解读,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中学语文鲁迅作品的教学,从而提高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传播鲁迅作品的重要途径是教学,在鲁迅作品的受众中,中学生应该是一个最主要的群体.他们中的有些人正是因为在中学接受了鲁迅作品的陶冶,对其以后人格的生成和学养的提高都产生了难以估量的作用.教材是传播经典的有效途径,鲁迅作品不仅教人如何作文,提高读者的文化素质,而且教人如何做人,提高读者的道德情操;单纯从语言文字的角度,鲁迅作品也堪称范本.所以,鲁迅作品作为中国文学的经典,被选入语文教材不仅是出于编者的慧眼,而且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民国时期,鲁迅作品被选入教材的数量远远超出了新中国成立后,而且在解放区也享有崇高的文化地位.“文革”前,中学语文教材中选收的鲁迅作品,约占全册课文的1/30至1/16,大多为全文,也有节选.“文革”期间,鲁迅作品在语文教材中仍占据了显赫的位置,不过,在为现实政治服务的思想指导下,很多作品遭到了实用主义的解读.进入新时期以后,在多元化语境中,鲁迅作品中表达的一些信念和原则经常受到质疑,甚至出现了鲁迅作品是否应该从语文教材中“大撤退”的讨论,反映了不同意见双方对当今时代的不同认识和对当今需求的不同理解.由于鲁迅作品中语言文字具有的模糊性、多义性、复指性,意义具有的不确定性;又由于讲授这些作品历史情境的差异,教师和学生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的不同,因而对同一文本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理解.不过,新时期的鲁迅作品教学无论在观点和方法上都有很多新的突破.鲁迅作品在国外和我国港、澳、台地区,也不同程度地被选入了教材,尤其在日本和朝鲜的影响比较广泛.  相似文献   

11.
2006年,鲁迅先生逝世七十周年。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学生中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我们崇敬和纪念的鲁迅先生已经成为学生“怕”的对象,想来实在可怕。那么,如何通过语文教学让鲁迅和鲁迅作品真正走进学生心中呢?[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非规范”标点符号是指编入教材作为课文的作品中存在的不符合现行规范的标点符号。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大都写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很多标点使用不符合现行《标点符号用法》,给学生学习规范的语言带来一定困扰。教师应充分认识标点符号的重要性,树立动态的语言规范观,教材编者也应对“非规范”标点符号作必要的修改或解释。  相似文献   

13.
当前,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科书中被大幅度删减,成为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由于中学语文教学方法过于单调和僵化,导致部分中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存在着严重误读,鲁迅形象被极端地扭曲和变形,成为一个演绎“政治正确”的特殊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4.
以六版高中语文教材选入或节选的鲁迅小说作为参考,确定鲁迅作品专题学习的阅读篇目,开展鲁迅作品延伸阅读专题学习:聚焦语言与思维、思想与人格,确定学习目标,通过泛读、精读、研读等,实现从泛读向研读的进阶,从专题阅读向论文写作的迁移。  相似文献   

15.
2011年5月12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驳斥了“将鲁迅作品从中学语文教材中删除”的传闻,这一新闻终止了此前人们对于鲁迅作品是否还能在中学语文课本里存在的猜疑,但是对于鲁迅的作品是否适应现代中学语文教育的争论,却仍然在继续。  相似文献   

16.
鲁迅永远是青年的朋友,原因就在于他是一个真的人:一方面,他敢于公开说出别人不敢说、不愿说、不能说的一切真实;另一方面,他从不以真理的化身自居,更拒绝充当导师,他将真实的自我真诚地袒露在年轻人面前,和他们一起探讨和寻路。青年可以向他倾诉一切,讨论、争论一切,也可以毫不顾忌地批评他,甚至拒绝他。在年轻的时候,能够结识这样一位"真"的成年人,应该是人生之一大幸。因此,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追求的中国人,早年都喜欢和鲁迅交流,有的还成了终身不渝的莫  相似文献   

17.
正鲁迅的作品一直作为典范文章被收入各个版本的中学语文课本。然而,部分初中生表示不喜欢鲁迅的作品,有的甚至对其相当抵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笔者认为,除鲁迅作品本身难懂之外,也与教师的模式化教学有关。许多教师习惯于教学伊始对鲁迅其人其文进行系统、详细的介绍。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反映了受封建思想毒害的读书人悲惨命运,模式套用几乎成了学生对鲁迅思想的唯一理解途径。教师提前介绍,确实能节省时间,有  相似文献   

18.
洪琣 《学语文》2012,(3):11-12
王富仁在《鲁迅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说,20世纪有四个人中华民族是不会忘记的,分别是:孙中山、毛泽东、胡适和鲁迅。他称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的缔造者""我们中华民族现代精神的象征"。如此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鲁迅作品在教学中一直面临着许多难题,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所以探索一条鲁迅作品有效教学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这一问题:一是找准沟通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多元解读,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三是加强课外阅读,深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四是正确引导,让学生感受鲁迅语言的巧妙和魅力。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材具有鲜明的文化性,新课标也突出了语文教学的文化价值。鲁迅作品中的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教学价值。在教学鲁迅作品时,合理运用民俗文化资源,可以发掘更多样的文本解读视角,丰富文本意蕴,助力深度教学。我们可以结合民俗文化资源开展文本解读,也可结合民俗文化资源设计综合性学习活动,从而实现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