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争与不争     
"争"这个字,字典里释义为"抢夺、较量、争论",单看或许显得很尖锐;而"不争"往往给人一种颓败、失落的感觉。其实,在"争"或"不争"的故事里添加生活的真实韵味,也一样能给我们带来感动与思考。不争,要有甘于平凡的豁达贾雨欣的感动来源:  相似文献   

2.
福种心田     
会争的人,无意中失去了很多朋友;不争的人,却常获得友谊。交一个好朋友,胜过耕一片好田地。这些话是我高中时代与父亲蹲在菜园里挖芦笋时,父亲叮嘱我的。从那时起,这些话就成了我为人处世的标杆。与人"争",常伤和气;与己"争",可以转化成激发潜能的动力,而成为争气的人。父亲所谓不争的人,其"不争",指的是不与人争的修己功夫。  相似文献   

3.
宋代李清照词<如梦令·常记溪事日暮>中"争渡"的"争",词义多有分歧,中学语文教材对它的解释也游移不定,李词中的"争"的确切词义是"抢时间、赶快",而这一词义<辞源>、<辞海>等工具书都未作为一个义项明确列出.<汉语大词典>虽然将其列为一个义项,但书证年代嫌晚.  相似文献   

4.
老子的"尚俭去奢"治国思想不仅要求统治者在个人生活上做到"无欲""不争",还要求统治者在行政时倡导一种"无为""节俭"的施政纲领.这些对于我国当前政府的执政理念仍然具有现实的理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牢笼"在产生之初是一个并列式动词短语,表示"包罗、包括",六朝时开始了词汇化进程,宋朝时成词。由宋至元",牢笼"经历了从动词到名词转变的过程,其词义、用法也随之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6.
在我的母校有一个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里蕴含着"强大"的真实含义。因为一个人如果只知自强不息,却不知厚德载物,那他永远只是一个强而不大的小人物。今天归结瑞典人的厚德载物就是两个字——不争。这种不争不是因他们软弱而不争,恰恰是因他们足够强大而不争:一方面,他们强大而与人友好相处;另一方面,别人因他们强大友好而不敢与之争,只能乐于与之友好。一个国家能达到这样自强而不争的境界,才是一种真正的强大。瑞典人的不争具体表现在"三不争"上。一是不与天争。对瑞典人来说,没有争分夺秒这  相似文献   

7.
(一) 在辛亥革命已经成为百年往事的今天,研究中国人百年来的"辛亥革命记忆史",与研究当时的辛亥革命事件本身,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或许"记忆史"的研究多少有些"另类",但它其实是史学研究应有的题中之义,甚至能给史学研究展示一个此前已经朦胧存在,此后或许逐渐明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8.
"不怕苦累,不争名利,心系企业,奉献社会",这就是"骆驼祥子"的简单追求.他用默默无闻地奉献行动履行着党旗下的誓言……  相似文献   

9.
或许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当身体某处受到伤害时,你如果大声喊"痛",并将注意的焦点时刻聚焦在伤处时,你的伤口便会不断地、甚至是更加疼痛。同样,如果你喋喋不休地抱怨  相似文献   

10.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共20分,每小题5分)对于道家的不争,历来也存在着很深的误解。最常见的是把道家的不争说成是以不争为争,如此一来,不争就成了迂回的争,成了一种与人相争的特殊方式。这种看法由来已久,朱熹就曾说过:老子心最毒,不与人争者,乃所以深争之也。事实上,老子和庄子从来都没有把不争当作取胜的手段,在他们那里,不争不是  相似文献   

11.
<正>"不争无尤",是老子宇宙美学和教育美学的一个基本信条,也是他给我们的谆谆教诲和反复提示。《道德经》中多处谈到"不争"的问题,如第八章讲到"上善若水"时,他说:"夫唯不争,故无尤。""尤"是什么?"尤"就是恨。在第二十二章和第六十六章中,他进一步发挥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在第六十八章,他提出  相似文献   

12.
《老子》一书蕴含了丰富的战争军事思想。老子对战争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认为战争是"不祥之器",根源于统治者的贪欲,会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害,违背"无为"之道。但当战争不可避免时,应遵循征战之"道",要秉持"慈爱之心"、"贵柔戒刚",取胜之后也要做到"生而不美"。同时,《老子》中对为将之"道"也进行了深刻论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中贯彻征战之"道"。"无为不争"涵盖了老子对将帅武德修养的基本要求,它包括不争、不武、不怒、不骄等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3.
季羡林总结了几千年以来东西方四大文化体系互相间盛衰消长的历史经验,客观地分析了西方文化"天人二分"的分析思维模式,其理论基础是"争".在给人类带来很多福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从环境污染到生态失衡等种种灾难.而东方文化"天人合一"的综合思维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和",也就是顺从自然,与自然浑然一体,努力建构和谐的世界.季羡林在这个基础上,用宏观的历史眼光,作出东西方文化变迁"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样的前瞻性科学论断,并称之为"东西方文化互补论",以实现东西方文化真正平等的交流.为此,他提出"送去主义",也谈及"拿来主义",目的是反对"欧洲中心主义",推动不是以谁为中心的"文化多元化",使东西方文化最终走向和谐与融合,创造新的文明,以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14.
老子曾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即人最高的道德境界应如水,水利于万物而不与其争高低,甘居下游奉献而不求有回报."人往高处走",故低处是"众人之所恶",而偏偏"水往低处流"--这才是"上善",才最接近于"道"."厚德"才能"载物",最高尚的道德才可以包容最广大的东西.孔子讲"水有五德",它守法、正直、明察、有志、善于变化,它集德、义、道、勇于一身,它的美德常使君子遇而必观.  相似文献   

15.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的和合思想渗透于他的"无为"思想之中.而其中的"不争"堪称核心.不争,即安于现状,不与人争.从个人修身方面来讲,老子主张知和知常,少私寡欲,勤俭节约.在交友方面,他认为君子之交淡如水.老子主张人性回归,像婴儿一样"不争".同理,在治国方面,他也提倡统治者"不争".主张不争之争,即通过不争的手段达到争得效...  相似文献   

16.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政府部门为了推动就业工作,完成"民生大计"的就业任务采用了多种干预行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口号的提出和推行便是其中的一种。然而,当就业工作口号被不断泛化乃至被推向极端时,就可能导致广大毕业生在择业、就业的过程中迷失自我。因此,理性认识"就业口号",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才能保证就业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许多同学眼里,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聪明过人,才华横溢。他们在事业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在我们头上熠熠闪光,令世人可望而不可即。尤其是当你翻看很多名人的求学简历时,国内外一流大学的毕业证书更是让你自叹弗如。给人的感觉是,他们个个都是出类拔萃的"文曲星",个个高考都考的是名牌大学。可你知道吗?当我们"刨根问底"去探究他们的"私人档案"时,你会发现,他们中许多人的"第一学历"并不是名牌大学,他们在求学过程中也曾经历过挫折和打击,他们在创业征途上也曾遭遇过磨难和坎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回头望一下这些名人走过的沿途风景,对当今正在准备高考的同学们,或许会有一种新的启迪。  相似文献   

18.
黄金责先生<"面缚"考>一文,从文献资料、词义训诂和礼俗制度等三个方面论证了<左传>等文献中.面缚"一词的含义是"系颈".文章中也解释了与"面缚"关系十分密切的"衔璧"一词,认为"衔璧"是"饭含"的意思.但是,这一解释是不正确的, "衔璧"不是"饭含",而是投降者"持争其祭器",也就是把礼天的"璧"作为进献给受降者的"贽"礼.  相似文献   

19.
学生普遍害怕作文,不少的人觉得作文简直是"榨文",这是不争的事实.语文教师往往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和阅读能力的训练,对作文教学也常感到束手无策.  相似文献   

20.
冯仑 《成才之路》2011,(35):6-M0003
中国人拉长时间看问题的方式很有辩证的眼光,比如在争与让的问题上,就认为不争是最大的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