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incoPat专利库检索获取2010-2019年江苏省“双一流”建设高校专利转化相关数据,分析相关高校专利转化实施状况,结果表明:15所高校专利申请总量较大但转化实施严重不足,且转化实施的大多为发明专利,其中南京林业大学的实用新型专利的产业价值和市场关注度较高;大多数高校近几年专利转化交易较为活跃且持续性和稳定性较好,其中苏州大学2016-2019年的转化活跃度达102.55%;南京中医药大学等6所高校的专利转化与其一流学科建设相关度超过60%;大多数高校与产业协同合作水平相对较高但转化模式较为单一,受让企业平均受让专利数量维持在1.2~2.6件,其中南京大学的产业对接广度和深度表现较为出色.进一步挖掘制约高校专利转化关键因素主要包括法律约束冲突与权属、政策导向与质量审核、科研绩效评价指标、转化配套与产业衔接等.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政策引导、实施专利全流程管理、优化高校组织架枸、探索职务发明权属改革、突出专利转化导向理念、创新专利许可模式、加大优势学科产业辐射效能、加强专业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专利代理、成果转化、专利情报分析等实践经验,重点分析高校专利转化的五大影响要素,深入研究教师、高校、企业三大主体与五大影响要素之间的作用机理,并探索提出优化高校专利转化路径的具体策略:推进科技创新,强化教师知识产权意识;加强政策引导,提升高校管理服务水平;精准技术需求,发掘企业专利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3.
窦志强  马佰莲  许红 《情报杂志》2023,(5):169-174+53
[研究目的]高校专利源于发明人的科研活动,发明人对其可转化性起决定性作用。从发明人特征角度研究专利可转化性对专利转化评估与质量管控机制建设具有积极意义。[研究方法]该文从多个维度构建发明人特征指标体系,以2873件高校授权发明专利为分析样本,先用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对比转化组与未转化组样本之间各项发明人特征指标的差异性,再用二元逻辑回归的方法研究各指标与专利可转化性的关系。[研究结论]高校专利可转化性与其发明人特征显著相关;重视专利质量而非数量、具备高级职称、担任行政职务且与多家企业有过合作的发明人所创造的专利可转化性更强。高校专利工作应从追求数量向提升质量转变,通过政策改革等方式引导发明人主动加强产学合作、牢固树立质量意识、深度参与专利转化。  相似文献   

4.
鉴于目前缺乏从战略性新兴产业角度探讨青岛市高校院所的专利发展情况,为全面反映驻青高校院所的创新能力和潜力,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与国际专利分类参照关系表(2021)(试行)》,利用多维度、多层次的专利竞争力和转化前景量化评价方法,对驻青高校院所在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利情况进行量化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专利产出主要集中在7家高校和5家研究所,总体专利竞争力分级较为明显,相对而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的专利竞争力差异相对较小,在其他产业中专利呈现较明显的聚集;同时,高校院所专利转化与其专利竞争力具有较高的符合度,其中青岛科技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在优势产业领域已初步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专利转化优势明显,未来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专利转化有望出现多点增长,而山东科技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具有较强的专利转化潜力。并对驻青高校院所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创新发展提出强化专业学科优势、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强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培育高价值专利,以及突出专利转化导向理念、释放战略性新兴产业成果价值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刘鑫  李婷婷  陈光 《科学学研究》2020,38(7):1197-1206
2016年四川省率先实施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随后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政策扩散,是典型的中国情境下的政策试点案例,但缺乏对其综合效果的评估。本文着眼于检验并评价政策试点的综合效果,以期对未来相关政策完善和政策试点效果的追踪评价形成有益启示。本文应用双重差分法构建量化模型,就高校职务发明的产权结构、转化数量、产出数量和专利质量提出研究假设并予以检验。研究表明,四川省的政策试点对省内高校既有的职务发明专利成果而非新申请专利的产权结构产生影响,对专利增量、质量和转化未有显著正向作用。由此提出对试点政策的反思,并从政策试点的目标、行动、配套、评估等方面提出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意义]为了提升川渝高校一流学科建设水平,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川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方法 /过程]运用Python、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工具、专利计量方法等对川渝双一流建设高校近十年专利技术转移数据进行分析,从校企专利技术转移度数演化、IPC技术领域、专利转化的企业所在地等维度进行分析。[结果 /结论 ]川渝双一流建设高校中,重庆大学专利技术转移到不同企业的数量上占据优势;成果转化激励政策一定程度促进了高校专利技术转移;专利技术转移高校IPC技术领域与高校一流学科关系密切。川渝双一流建设高校专利成果主要服务西部川渝经济区域;其次服务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域。经济区域分布首先是受到地域的影响;其次,高校与企业、地方政府等签订了产学研协议或建立了不同模式的成果转化平台影响了专利技术转移的区域分布;最后,校企合作研发也会影响专利技术转移的区域分布。本文从高校和企业视角提出专利技术转移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深入了解我国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与转化能力现状,本论文以广东省高职院校为例,以专利为切入点,在佰腾网检索获取广东省高职院校“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的专利数据,从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授权率、技术领域分布、专利合作与专利转化等方面对广东高职院校,特别是18所一流高职的专利进行量化分析,总结现状及规律。发现18所一流高职在“十三五”期间专利申请量占广东省高职院校专利申请总量的65%,发明专利授权率显著提升,但是存在院校之间发展不平衡、管理人员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困难等问题。文章从政策制度优化、产学研合作、提升管理人员能力、丰富专利转化模式方面提出提升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与转化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高楠  赵蕴华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5):187-192
为深入开展我国各地区产业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与原因分析,在对典范地区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与措施进行文献调研的基础上,以哈尔滨市为例,基于专利构建分析地区产业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现状的流程与框架。研究发现,哈尔滨市专利年龄整体呈现“年轻化”,且专利的技术含金量较高,这与当地政府积极推出各项鼓励政策密切相关,此外,当地技术创新主体主要集中在高校,尤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专利产量最为突出。但与此同时,也存在近几年专利申请量下降、专利成果转化趋势下降、科技成果外流,以及作为专利申请主体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等问题。对此,将借鉴我国其他地区的科技成果转化措施与策略,为哈尔滨市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高校是人才集聚和知识集聚的地方,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高校的科技投入在不断加大,科技成果数量成快速增长趋势,然专利成果转化数量并不尽人意,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文章以抽样数据分析和描述性统计数据为基础,从高校惯性价值观对专利转化的影响,高校职称评审政策导向对专利转化所产生的影响,高校专利的价值判断对转化的影响,高校专利与产业关联度对专利转化的影响,国家专利政策性导向对高校专利转化所产生的影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高校专利转化所产生的影响,市场技术中介服务能力对高校专利转化的影响等七个方面分析了高校专利转化所受的制约因素,并从高校、政府、市场技术中介、企业四方联动角度,提出了一系列提高高校专利转化率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珠三角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制约因素以及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更好地促进珠三角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进展。方法:搜集、整理珠三角高校现有科技成果转化情况的数据,通过构建政策主体在合作网络中的广度-深度模型,找出珠三角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结果:需加强以科技需求为导向的政府行为,建立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保证机制,并且让企业寓科技成果于产品开发和发展生产之中。构建有利的创新管理服务模式,引导中小企业参与,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推进产学研合作等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结论:可行性对策和建议可以有效地解决珠三角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珠三角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1.
梁爽 《科研管理》2024,(3):122-132
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而其效率如何提升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在邻近性与创新研究框架下,基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2006—2017年高校与城市数据,采用Bootstrap-DEA模型估计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生产和产业转化两阶段效率,在此基础上,运用样本选择模型实证检验了城市群内部与城市群之间的地理邻近度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分阶段效率影响。研究发现:三大城市群高校的知识生产和产业转化效率均偏低,其中知识生产阶段表现略好,产业转化阶段更为薄弱;考虑互联网因素后,城市群内部空间联系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两阶段效率均表现出显著正效应,线上联通不能完全替代地理邻近;其他影响因素中,高级职称人员与“双一流”建设显著提高知识产出效率却不利于产业转化,知识生产阶段企事业单位经费促进效率提升,政府经费反而带来效率损失,产业转化阶段两者均具有正效应。研究结论对于推动城市群深度一体化建设、打造创新空间,以及引导知识产出阶段多元化经费投入、对接产业,探索产业转化阶段全方位政策支持、跨主体合作具有一定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深化对政策实施效果,特别是政策综合效果的研究,以我国新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以下简称“新《转化法》”)为对象,运用我国28个省份高校2011—2020年相关数据,采用断点回归方法,将政策实施时间作为驱动变量,分别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经济效果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两个方面评估政策实施效果,并基于科技资源配置理论进一步分析政策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新《转化法》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对高校专利成果转化的促进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通过调节科技财力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网络资源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关系正向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因此,应持续推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投入机制和优化科研人员激励机制,鼓励校企间知识分享和资源互补、高校和研究院所间跨学科交流和资源共享,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李芳  彭赞 《大众科技》2021,23(10):153-155,144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双一流"大学图书馆提供的学科服务成为图书馆主动对接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枢纽,高校图书馆应转变观念,深入支持学科建设.文章对"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内涵进行了探讨,分析当前高校图书馆在学科服务开展过程中,存在着学科服务制度不健全、服务内容不深入、学科馆员队伍建设不合理等问题.文章提出从建立健全学科服务体制机制、丰富学科服务模式、深化学科服务内容、加强学科馆员队伍建设、制定科学的学科服务评估机制和评估指标体系等途径来提升学科服务的质量与水平.  相似文献   

14.
地方大学要通过改革科研政策、凝练科研方向、组织创新团队、加强基地建设、创新转化机制、实施专利战略等手段努力营造科技创新环境,积极参与地方科技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双一流”建设政策对我国高校科研力与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将“双一流”建设政策制定与实施视作一项准自然实验,构建资源与功能研究框架,基于2015—2018年的相关数据,从投入产出视角,运用双重差分法评估“双一流”建设政策对我国106所高校科研力的影响,并研究政策对不同地域及不同类型高校影响的异质性。结果发现:政策实施促使高校综合竞争力与科研成果产出显著提升,但对成果转化与科研奖励的影响不显著;对东部高校综合竞争力、科研成果产出具有正向作用,对中西部高校的科研能力提升作用不显著;对综合类、理工类高校的综合竞争力、科研成果产出具有正向显著影响。为此,提出政府在后续的相关政策制定中,要同时关注发展优势显著和具有发展潜力的高校,进一步调整优化教育经费结构和探索科技成果转化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6.
高校在英国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将英国大学强大的科研成果优势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动力,英国政府针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颁布实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策。通过对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卡迪夫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山大学等高校科研竞争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方法与模式的对比分析,剖析英国对研究管理体制和科研评估系统的创新改革举措与成效,借鉴英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先进经验,为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创新型国家,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促进不同地区间相互借鉴学习,通过分析评价不同地区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的科技创新环境、成果转化效率和政策发展经验,基于科技创新、专利产出与成果转化、产业发展三者关系,提出我国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发展出路的对策建议:建立深海遗传资源研究与开发方向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积极开发海洋药物;实施海洋生物科技创新提升计划,加大专利产出;以市场为导向建立联合实验室,促进成果转化;整合建设面向全产业链的产业技术开发平台,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  相似文献   

18.
知识产权保险制度是保证知识产权权利人和使用者等权利相对人与潜在的侵权人利益的统一。专利保险有利于加强知识产权与金融资源融合,保障知识产权价值实现,强化企业、地区及产业创新发展优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苏州创新工作机制、开发综合保障、提供政策扶持,探索出一条"政府引导、中介参与、市场化运作"的专利保险模式。  相似文献   

19.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系统失效与机制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勉中 《科技管理研究》2006,26(10):129-131,134
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关键问题是如何克服成果转化系统中存在的“系统失效”。本文通过对系统失效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深入分析,提出应从科研投入动力机制、科技评价利益机制、“知识产权”激励机制等方面实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检索分析浙江与广东近31年的专利数据,发现两省技术创新各具不同模式:浙江技术创新领域分布比较广泛和均衡,信息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齐头并进,呈现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的特征;而广东技术创新则具有较高的集中度和非均衡性,主要集中于信息产业且以企业为主导。两省分别面临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压力较大、企业技术创新主导引领作用不够突出、技术创新相对优势缩小、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提出未来两省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系统、实施针对性的科技政策、加强产业政策与科技政策对接、提升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质量和知识产权运营转化能力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