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所有人类意识活动所能涉及到的领域均存在着生命符号。文学这种生命符号作为一种人类意识活动的产物,同其他艺术一样,具有区别于除文学艺术以外的其它生命符号的寓言性特征。这个寓言性特征主要表现在文学艺术揭示生命符号意蕴的多义性,热衷生命活动的过程性和文学艺术接受的同时性等方面。另外,文学区别于其它艺术的特征是文学的语言文字媒体的非原生态特征和包含要素的多样性特征决定了文学能够是最大限度地最直接地揭示人类生命符号的全部意蕴,文学比其它艺术具有更鲜明的寓言性特征,是极其鲜明的人类生命的寓言符号。  相似文献   

2.
人类理性中最高贵的素质就是永不止息的开发性,在开发过程中所出现的非理性现象正是对人类理性能力的验证。对原始冲动感的盲目沉溺,是对人类精神价值和理性能力的贬损。本文列举大量成功的作品证明,只有高尚的哲理品位,才能使文学艺术从整体性到开发性,又以开发性牵引出朦胧性、神秘性、思辨性,使读者与作者一起进入一种启发式的思考中,与艺术意会、神交,从而使文学艺术获得对读者、观众的吸引力、裹挟力。  相似文献   

3.
丰子恺艺术教育启示我们,文学理论教学理念应是对学生"文学艺术心"的培养,我们应从真、善、美三个角度确立它的具体目标。教学不应只重直接效果,要通过文学艺术的陶冶来完善学生的审美情操,使学生既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又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完满的人格,同时还要有敢于质疑"规则"的审美个性、思辨个性等。文学理论教学要变"曲高和寡"为"曲好和众",要了解学生,通过"加味"和贴近现实等方法让学生接受,从而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艺术作为自由生命的超越活动,直接成为人克服有限和无限、此岸与彼岸、感性与理性、现象与本体、自由与必然普遍分裂的中介,从而使生活世界和理想世界的尖锐对立性转化为中介过程的生成性。艺术的中介过程是通过人感性的审美生成实现的;艺术中介的含义在于,艺术并不给出终极答案,它只使追问人生意义活动伴随你的终身;这一中介运动过程中生成的不仅是艺术的或美的世界,而是人的“活感性”。因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断言:整个文学艺术史,就是人的生命活感性生成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文学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明确了在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要给内容以恰当的艺术表现形式,内容与形式统一起来,从而使作品达到真正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6.
通过追溯"观看"的谱系,可以发现不同时期的"观看"是哲学的姿态、美学的态度和意识形态的操控。本雅明和福柯的视觉文化理论体现了对现代性的批判。本雅明的艺术观看体现在光晕和震惊两种经验形态中,而拱廊街和游荡者是本雅明在巴黎都市生活中看到的两种寓意性视像。现代生活和现代艺术的观看反映出本雅明独特的历史意识,从而达到对现代性的批判。福柯借助绘画的观看来展开现代知识型的思考:绘画的档案分析反映出古典知识型和现代知识型的断裂,福柯由此开始目光与陈述相结合的哲学思考。而边沁的全景敞视监狱使福柯发现了现代社会观看的细微隐秘及严酷。对本雅明和福柯而言,观看是看与被看的辩证运动、主体的建构与规训、社会的批判力量。  相似文献   

7.
基于我国电视剧独特的视像本体和文化品性,从理论与实践互动、从符号呈现与现实建构、从艺术生产与观者感知、从技术革新和艺术拓展等不同方面探讨了电视剧视像叙述的可能性和创新性。  相似文献   

8.
李燕杰 《教育艺术》2006,(12):26-27
教育艺术.需要借助文学、艺术作品。因为文学艺术可以育人、育德、育魂。然而,不好的文艺作品也可能腐蚀青少年的心灵。他们在阅读与欣赏时。是需要疏通、开导的。有入主张要进行欣赏距离调试。我是同意这种主张的,因为单靠“防”与“禁”是防不胜防,禁不胜禁的。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享受的时代,人们对舞蹈等艺术的要求更高,此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促进了舞蹈等艺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得艺术创作更加艰难。在舞蹈这一艺术发展过程中,编导是核心环节,为了编导出具有内涵的舞蹈,工作人员在编导过程中应用了文学艺术表现手法。因为舞蹈编导中的文学艺术表现手法应用日益广泛,所以本文对此内容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0.
论文学批评中的审美感染力标准吴家荣一、审美感染力标准的确立文学艺术是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为其存在前提。艺术的目的是要“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①。因而,文学的批评标准必然要能正确地权衡出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而非直接的功利价值。一部文学作品效...  相似文献   

11.
阿里斯泰戈指出,电影中"空间是流动的、无限的、没有完结的,是一种要素"[1],电影中永远有空间的存在。数字时代的影视镜头语言使得镜头的构思不再仅仅是一副副静止的图片。在虚拟世界里建立的数字镜头可以引领观众在极近真实的虚拟环境中以任意角度进行观察和游历。这种突破明显加强了观众在观看电影时的亲身体验感和视觉冲击,同时也拓宽了影视镜头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对三维影视动画中的场景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设计理念。这种由单纯视觉上的平面欣赏到身临其境的立体感知的转化,无论对于创作者还是对于观众,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2.
《甘肃高师学报》2008,13(2):132-134
中国画的表现,有它的民族传统特点,在透视表现上,中国画有自己的特殊处理方法,它既遵循透视上的基本法则与规律,又不拘泥于一般法则与规律.就是说画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打破焦点透视的视域范围去摄取景物,使画面所表现的内容更全面、更生动,这就是中国画散点透视法.从艺术表现的角度去看,散点透视在摆脱科学的理性束缚后,反而有更独特的艺术空间表现力,并留出更多的意境空间供画家、读者去游览.这正是东方绘画的特性之一.  相似文献   

13.
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中集体创作、传承的语言艺术,但由于各种原因,民间文学却面临着消逝的危机。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兴起,人们又重新认识到民间文学的价值,不少学者在民间文学丛书的编纂上取得了诸多成果,但从市场角度来看还存在问题。编辑人员应当分析各个受众群体的需求,确定编撰方案,增加民间文学读物的可理解性与趣味性,特别注意民间文学的思想性,这样才能更好地使民间文学有效地传承。  相似文献   

14.
电影作为综合艺术是以视觉造型艺术为基础的,视觉是电影艺术的第一感觉和基本元素。电影视觉是在艺术与现实关系中建构的,是视觉生理心理原发性生成及视觉文化的建构过程。电影具有现代大众媒介的视觉造型艺术革命的特质,使视觉利用工具技术而得以扩大延长,也使电影的复原性与虚幻性的对立统一张力为影像创造和接受提供了视觉想象的空间,电影因之成为人类艺术化和审美化生存的一种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5.
灾难、死亡、生命——灾难片的审美意义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好莱坞的灾难片作为一种电影类型,体现了人类存在的永恒话题———灾难、死亡和生命,有着独特的美学意义。本文从生命美学的角度出发阐述了灾难片满足观众的生命需要:它让观众享受视听大餐,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紧张的心理压力;它让观众反思生存境遇,深入思考灾难、死亡和生命的话题,追问生命的意义;它让观众体会被救和救世,得到被救的欣慰,激起英雄意识,产生崇高美感。  相似文献   

16.
当前文学与影视两个不同层面的互动改编,即文学文本的屏幕化与影视文本的读本化,反映了文学和影视艺术之间多重纠葛和双向互动的同时还保持各自艺术独立性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7.
陈昕 《丽水学院学报》2003,25(4):24-26,33
卡通和儿童文学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态。但它们之间又有着密切的关系,卡通是文学和美术、影视结合的综合性艺术,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载体和传播形式。卡通对儿童文学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幼儿文学而言。具象化的卡通更易于被幼儿接受。使幼儿更早地独立地接受文学熏染成为可能。再者,在电子传媒文化蓬勃发展的今天。传统儿童文学文本已不再有昔日的辉煌。借助卡通这种容易为儿童所获取、所接受,深受儿童喜爱的艺术传播形式,能够扩大儿童文学的辐射和影响力,使更多的儿童获得精神的滋养。  相似文献   

18.
数字化技术应用功能改变了传统艺术设计中受众的被动角色,受众也可以参与到艺术的"创作过程"让受众判断、选择。现代信息时代飞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的进步发展,也导致一些民族传统手工艺术的流失,而依附于传统手工艺术的传统文化也将受到极大的影响,甚至会随着手工艺术的消亡。所以如何保护与发展剑川木雕艺术成为本文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9.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乡土社会解构背景下民间武术的传承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乡土社会解构后:人口低流动性到高流动性致使民间武术的传承对象急剧减少;休闲体育内容多元化对民间武术传承的巨大冲击;法律地位的确立消弱了民间武术的生存空间;民间武术的文化生态环境逐渐消失。提出后乡土社会民间武术传承的措施:转变观念加强技艺创新,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学习民间武术;民间武术传承应与现代教育系统相结合;努力构建新时期传承民间武术的文化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功能分析法等方法,从四个方面探讨了武侠电影的艺术性塑造,即:以宣扬武术文化为影片主题、利用真实功夫展示武术魅力、选用动作明星演绎历史"明星"、借助电影技术增强动作效果;继而分析总结了武侠电影的整体价值:推动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加速中国武术的推广和普及、促进电影产业和武术产业的共同发展,是宣传中华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旨在引导观众从不同视角欣赏和理解武侠电影,同时也希望对发展和普及中华武术运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