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孤独感乃是一种封闭心理的反映,是感到自身和外界隔绝或受到外界排斥所产生出来的孤伶苦闷的情感.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开始有了个人的秘密,多数学生又都是独生子女,缺乏沟通和交流的对象,导致他们总是在自我封闭的状态下生活.有待于我们做教师的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进一步探索,寻求更有效的解决方法,以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学生的不良品行可能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主要的有行为过失类、心理失衡类、认识错误类、情感异常类、意志薄弱类和行为习惯不良类等等。但究其本质来讲,他们的内心所面临的基本矛盾却是相同的,这些矛盾是:1.自尊与自卑的矛盾。品行不良的学生与其他学生一样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不愿意别人提及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更不愿意被人批评。他们害怕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指责,也怕受到同学的歧视和冷落。但是,因他们长期生活在偏见、歧视的氛围中,他们的内心对自己也轻视起来,从而产生自卑、自甘落后的心理。因此,他们既自尊又自卑,既瞧不起自己,又…  相似文献   

3.
武强 《河北教育》2005,(14):84-85
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学生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上。同时,随着社会生活经验的逐渐丰富,他们开始意识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心心相印和心理不相容的差别。他们愿意对“知心朋友”倾吐自己内心的秘密,不愿意与那些用导师式口吻对他们说话的人进行感情交流。调查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把心里话“对自己说”或“对日记本说”,向同学和师长隐匿秘密。由于他们把内心的感受隐藏起来,以致常常产生孤独感,他们迫切需要求得别人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有不少高校学生存在孤独的情绪,其因素在于其年龄特征、不良的交友观、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以及自我归因的偏差。认清危害,克服自卑和不良性格,积极地融入集体之中是这一群体摆脱孤独感的应有选择。  相似文献   

5.
孤独感及我国小学儿童孤独感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孤独感的研究始于1970年代末,至今已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孤独感与社会支持和精神健康有显著相关,因此对它的研究不仅是社会关系领域的重要课题,也是人格心理及心理健康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综述了孤独感的内涵界定与分类、孤独感的产生及其影响因素、孤独感的干预与治疗、我国小学儿童孤独感的研究现状等方面的内容,并对孤独感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孤独感及我国小学儿童孤独感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孤独感的研究始于1970年代末,至今已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孤独感与社会支持和精神健康有显著相关,因此对它的研究不仅是社会关系领域的重要课题,也是人格心理及心理健康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综述了孤独感的内涵界定与分类、孤独感的产生及其影响因素、孤独感的干预与治疗、我国小学儿童孤独感的研究现状等方面的内容,并对孤独感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关于儿童孤独感的研究多以城市儿童为被试,对农村儿童关注较少。为了弥补这个研究的缺陷,选取了160名小学3-6年级的农村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Asher等1984年编制的《儿童孤独感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其孤独感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儿童孤独感在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四年级儿童的孤独感最高,男生的孤独感显著高于女生。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的作品,以女性孤独无力的生存状态,弥漫濡染到生命底蕴深处的荒凉的家园幻梦和浓厚的悲剧意识。张爱玲的小说注重对女性的刻画描写,笔触直透人性深处,她笔下的女性往往是因特定的生存环境,在心理和生理的交困中挣扎、堕落,最终成为一个个悲剧的载体。张爱玲以苍凉的个人生命体验不露声色地讲述普通人的故事,籍以展示她充满孤独感、悲剧感的人生经历。本文通过对她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的分析,及对其生活经历的分析,试图解读张爱玲生命中的这一内容。  相似文献   

9.
从手机依赖性的角度探讨中学生孤独感水平,以便对中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有效的干预。通过采用问卷法探讨了中学生的手机依赖性和孤独感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回归分析发现,孤独感能有效预测中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说明有孤独感体验的中学生容易产生手机依赖倾向。并得出以下结论:大部分中学生能够正确地对待和使用手机,少数中学生存在手机依赖的倾向;恋爱中的学生对手机更具依赖性;手机使用年限和每天开机时间长短都会影响中学生手机依赖性;孤独感体验高的中学生对手机依赖倾向更高。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当前中学生孤独感状况及其与中学生对学校满意度的关系,本文采用UCLA孤独量表、学校满意度量表对川渝地区的1100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当前有过半的中学生正在经受中等以上程度的孤独的痛苦;学校满意度和孤独感性别差异不显著;学校满意度和孤独感的年级差异显著;高孤独感的中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显著低于低孤独感的中学生;中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跟其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师范大学生孤独感与自我和谐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和UCLA孤独感量表对240名师范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自我和谐与孤独感存在极其显著相关;"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和"自我的灵活性"对孤独感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师范大学生的自我和谐与孤独感二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高中生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应对策略。方法:用UCLA孤独量表对宁波一所重点高中的学生进行横断面调查,对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描述统计和多因素方差分析;同时结合个别访谈。结果:性别、年级、独生子女与否、上网频次四因素对高中生孤独感的主效应均未达到统计显著性水平,但女生的孤独感水平高于男生。四因素各阶交互作用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但随着年级升高男女生孤独感水平的差距扩大。结论:男女生孤独感有随年级升高而差距加大的趋势;高二时候学生的孤独感水平略高;是否独生子女对孤独感程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毛南族地区小学生①孤独感状况,探寻有效教育对策,采用Asher等编制的儿童孤独感量表对环江毛南族自治县5所小学349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毛南族地区小学生在是否寄宿、是否留守、性别、年级、校际等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为此,家庭、学校、社会应特别关注寄宿、留守儿童的孤独感问题,关注毛南族儿童的心理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毛南族地区小学生的归属感,减少他们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14.
采用UCLA孤独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GWB),研究流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幸福感和孤独感)及相关因素,结果显示:流动中学生的孤独感和总体幸福感与国内本地常住中学生有显著差异(p〈0.01);孤独感与总体幸福感及其因子(满足兴趣、精力、心境、控制、松弛紧张)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因此,流动中学生的孤独感与总体幸福感会相互影响,而且总体幸福感对流动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孤独感是个体感到自己没有亲密的朋友可以与之交谈,没有可以使自己感到高兴的事,感到与世隔绝,被世人所遗弃所拒绝,内心充满孤单、寂寞的主观体验。这种感觉最大的危害是使人产生挫折感、寂寞感和狂躁感等,严重者甚至悲观厌世走上轻生的道路。孤独感是缺乏与人交往的结果,又是难以与人交往的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16.
杜春侠 《中国教师》2009,(Z1):457-458
习得无力感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状态,作为教师应帮助学生克服这种无力感,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17.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由于他们的生理发展迅猛,但心理发展相对滞后,二者间的矛盾使得中学生将会面临着种种的心理危机。而逆反心理在这些危机中表现最为显著。青春期是人生发展过程中所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青春期逆反心理是现代学校、家庭教育中必须重视的问题。如何处理好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将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初中是少年儿童的一个特殊时期,适逢身心迅速发展的青春期,这期间初中生往往因各种因素,容易产生孤独感。良好的班级同伴群体对改善初中生的孤独感有着重要的作用。班级同伴群体是中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形成完善人格的必要前提与条件。深入探讨孤独感形成的原因,同时试从班级同伴群体入手,探讨班级同伴群体的发展与初中生的孤独感形成的原因之间的联系以及对消除初中生孤独感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逐渐开始关注大学生孤独感这一领域。有关调查显示:在991名大学生中,有146人经常感到孤独,占14.7%;有686人偶尔感到孤独,占69.2%;经常或偶尔感到孤独的学生比例高达83.9%,只有152人没有感到孤独,占15.3%。这说明大学生中孤独感的覆盖面很广。随着人与人之间物理距离的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孤独感已经成为现代人的通病。尤其是现如今正在象牙塔里享受青春时光的大学生们,孤独感已经成为一种现象。本文通过研究专业调查机构的调查问卷以及调查结果,总结出大学生孤独感的原因,以及孤独感对人际信任的影响。也提出一些对于心理干预的建议,旨在能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采用施密茨和苏迈特(1983)设计的孤独感量表对被试者进行调查。该量表包含四个分量表,即友谊分量表、家庭关系分量表、与恋人关系分量表、与更大群体关系分量表。本量表共20题,每个分量表有5题,每题答案为是或否,每个答案都有明确记分,得分越高表示孤独程度越高,0到6分为不孤独,6(不包括6分)到9分为比较孤独,9(不包括9分)到20分为孤独。各分量表中,0到2分为不孤独,2(不包括2分)到5分为孤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