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课异构"就是同学科选用同一教学课题,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独立备课,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同课异构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而设计,通过比较,汲取精华提高了教师自己的教学水平,教研能力。  相似文献   

2.
在一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两节《磁现象》内容的课引发了笔者对不同教学设计产生教学差异的思考.从两节课可以看出,在教学中部分教师对"一堂好课"的教学理念的落实存在偏差,对该怎么教把握不准.现将由此想到的写下来,以供商榷.一、两位教师课堂教学片段实录按照两位教师课堂活动的前后顺序,分别截取"新课导入""师生互动与实验活动"这两个主要教学片断.1.教师甲的课堂教学片段实录  相似文献   

3.
王凌峰 《考试周刊》2014,(58):53-54
微课教学形式,既引导了学生和教师建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又引导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还推动了教师教学方法的变革。本文从学生、教师两个方面分别阐述数学微课这种教学形式对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高三一轮复习中,我在对教材、学生、教学活动和时代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把日常教学划分为两类四种课型:一类是教师为主导的讲授课;另一类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诵读课、推理课和解析课。这种安排既遵循了教学规律,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集中精力,各个击破"中,不断提高"解  相似文献   

5.
秦建 《黑河教育》2014,(10):42-42
正所谓"同课异构",就是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构建出不同意义的教学设计,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为检验并提升两校语文学科任课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体现"校际团队合作"的理念,在张公山一小和张公山三小两校领导的支持下,我们开展了语文教研组"同课异构"的校本教研活动。此次活动主要是张公山一小的赵子君老师及张公山三小的杨艳老师授课。在这两堂课上,教师  相似文献   

6.
专题讨论课是将"专题调查"和"案例讨论"两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的教学手段,在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具有全面充实理论教学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全面提高教师专业修养和实践教学能力等积极作用。在教学实践中要解决好"合理选择研讨主题""合理定位教师角色""合理把握思辩过程"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常规课是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体现。上好常规课,无论是对于学校和教师做好日常的工作,还是对于促进教育创新、不断提升教学效率,都有着现实和长远的积极意义。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和管理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以下就教师如何上好常规课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首先,作为教师应当认识到,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我们不赞成教师"一言堂"、"满堂灌",不赞成呆板的、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模式,但也不赞成"满堂问",或者动辄就让学生分组讨论,把教师少讲甚至不讲作为评课的首要标准,盲目地进行所谓探究、拓展,把备课当成"预设",为强调课堂上的"生成"而不重视课前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8.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小学语文是教育大厦的根基,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已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话题。笔者在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语文名师经典课例分析与应用"的研究中,历经两年多,开展了扎实有效的研究,对如何引领教师专业成长进行了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9.
葛晓东 《物理教师》2013,34(9):25-27
本节通过两节"同课异构"课中两位物理教师对人教版3-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授课过程的对比分析发现两位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出现了引课、知识呈现方式、问题设计、对实验的安排等方面的很大不同;第1节课是以教材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为贯穿课堂的主线,第2节是以实验贯穿课堂的主线,对比分析发现两节"同课异构"课存在如此大的差异,除了因为教师本身风格和素质方面的差异外,更是因为两位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同,对教材知识掌握目标的不同才引起了这么大的差别,形式是为内容服务,更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教师必须钻研新课程标准,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分析教材逻辑系统,把握教材知识结构,并侧重分析本节课内容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到教学的知识重点、能力点与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0.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实践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想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要想真正实现"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磨课"就是最好的综合体现. 学校的校本研修或集体备课是最好的"磨课"时间.所谓"磨课",笔者认为就是指由教师根据研究主题,选择教材,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在教研组以往"备课、上课、说课"方式的基础上,由同一教师在不同班级,面对不同学生,就同一课题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的教学实践,或由不同教师在不同班级,面对不同学生,就同一课题各进行一次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1.
正评课议课是基层学校经常组织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是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通过观课议课,可以进行有效反思,开展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丰富教育内涵,提高教学质量。在我们培训教师的过程中,很多观课议课活动都不尽人意。一、区别两个概念1、"听课"与"观课"。从传统意义上讲,两者是一回事。但也有区别:感观上看,听课用的是耳,观课用的是眼;效果上看,听时可以不用眼,而观  相似文献   

12.
与一般的课相比,因同课异构讲的是同一教学内容,所以更有可比性。"同课异构"要求教师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法和学法,以便各显风采,各具特色,为集体研讨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平台。这种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一条有效途径。同一节课,三位教师在优化导入环节上做法不同。课例A温故知新,设置问题情境,给学生留  相似文献   

13.
微课的概念辨析与意义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鹏 《高教论坛》2014,(6):22-24,27
本文对微课不同定义进行了总结,"微视频"和"围绕教学环节设计"是微课的两个要素,并将微课与微视频、微课程、课堂录像、高校课堂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辨析。探究了微课在高等教育中的意义:对教师来讲,拓宽了对课堂的驾驭能力,突破了传统的听评课模式,促进了换位思考,并鼓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对大学生来讲,满足其个性化需求,适合性格特点,便于随时随地学习,并有利于大学生在不同学科的教学平台中获得系列化、专题化的知识。  相似文献   

14.
课代表是教师的得力助手,是联系教师与学生的"纽带"。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中,课代表的地位也日益突显。优秀的课代表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对培养其自身的工作能力,提高整个班级的学习成绩,都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重视对课代表的培养和与教师的沟通协作。一、课代表是教师的"通讯员"任何一位任课教师都想在认真、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后,能取得一个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往往有些时候教  相似文献   

15.
课例研究是研究者把目光聚焦在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研究上,在"三课两反思"中,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课例研究要促进理论学习向实践运用转化;教师经验向学科教学知识转化;教学问题向研究主题转化;教学评价向学生学习转化;教学跟进向"关键事件"聚焦转化。  相似文献   

16.
黄东昱 《教育与职业》2007,(15):116-117
"课例研究"是近年来美国、日本在职教师的有效的实践模式,是提升教师教学专业水平的重要方式.文章基于"课例研究"的一般理解,结合具体研究的事例介绍了"课例研究"的实施,指出"课例研究"是我国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和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常态课质量事关学校教育质量,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提升常态课质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是前提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有两条路径:一是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即教师的工作态度和专业能力,并把它作为常态课质量提高的决定因素。具体做法有:每学年举办由下到上、全员参与的"教师基本功培训和展示"活动;鼓励教学人员撰写教学反思。  相似文献   

18.
黄长付 《成才之路》2013,(19):52-52
所谓"开放式"教学,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获取、验证、深化和运用知识,增强能力,接受教育的教学方法。"开放式"教学的具体做法是多种多样的。笔者在多年的高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践中,对"开放式"教学进行了一些尝  相似文献   

19.
作为教师如何让"品德与社会"课更有其魅力呢?我在教学时是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去实践的。首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起组织、帮助、鼓励、引导、促进、服务的作用。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确定恰当的学习目标,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教学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  相似文献   

20.
王君和黄厚江都是语文特级教师,他们的《背影》教学课例为分析和研究散文教学提供了一个途径。两位教师的《背影》课例既有共同点,如依据文本体式来教学、咬文嚼字体会作者的情思、"知人论世"理解课文,在教学目标、导入方式等方面又有各自的特色。通过两个课例的比较研究,得出散文教学的启示,从而为当前的散文教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