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好题两解     
题 如图所示,A、B两小球用轻杆连接,A球只能沿内壁光滑的竖直滑槽运动,B球处于光滑水平面上.开始时杆竖直,A、B两小球静止.由于微小的扰动,B球开始沿水平面向右运动.已知A球的质量为mA,B球的质量为mB,杆长为L.问:  相似文献   

2.
<正> 高中物理中有一个典型选择题.如图所示,轻质刚性细杆上固定A、B两个球,质量均为m,从水平位置由静止释放,摆动到竖直位置.若不计摩擦和空气阻力,则在此过程中:A.球A的机械能守恒,球B的机械能守恒.B.A、B球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C.球A的机械能增加,球B的机械能减少.D.球B的机械能增加,球A的机械能减少.由于不计摩擦和空气阻力,只有重力做功,显然  相似文献   

3.
时下流行的许多参考资料中,都选入了如下一道习题:如图1所示,一个带正电的绝缘球壳A,顶部开孔.有两只原来不带电的金属小球B、C用金属丝连接起来,让球B置于球壳A的空腔中与内表面接触后又提起,C球放在球壳外离球壳A较远处,待静电平衡后,下述说法正确的是:A.B、C球都不带电;B.B球不带电,C球带正电;C.让C球接地后,B球带负电;D.C球接地后,A球壳空腔内部场强为零.  相似文献   

4.
一、选择题1.如图1所示,水平天花板下用长度相同的绝缘细线悬挂起来两个相同的带电介质小球A、B,左边放一个带正电的固定球 Q时,两悬线都保持竖直方向.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A球带正电,B球带正电,并且A球带电量较大B.A球带负电,B球带正电,并且A球带电量较小C.A球带负  相似文献   

5.
例1 如图所示,光滑弧形轨道与光滑水平轨道连接,球B静止在水平轨道的边缘,现将球A从弧形轨道的某点由静止释放,使两球发生弹性正碰,落地后两球的水平射程之比为1:4,求A、B两球的质量之比。错解:设球A、B质量分别为m1、m2,A球碰前的速度为v0,碰后A、B的速度分别为v1、v2,由动量、动能守恒得  相似文献   

6.
[题1] 质量相同的A、B两个小球,B位于A球正上方10米处,让B球开始自由下落的同时,使A球以初速度ν_0竖直上抛,为使两球在空中相碰并粘合在一起后,即刻向下运动,A球上抛的初速度ν_0应满足什么条件?(g=10米/秒~2)  相似文献   

7.
在一本参考书上遇到过这样一道题:如图1所示,质量为2m和m的可看作质点的小球A、B.用不计质量不可伸长的细线相连,跨在固定的光滑圆柱两侧,开始时,A球和B球与圆柱轴心同高,然后释放A球,则B球到达最高点时的速率是多少?该书给出的答案是:把A、B两小球和轻绳看作一个系统,根据系统  相似文献   

8.
职业高级中学物理新教材上册(1996年版)第七章(动量)习题的第三题(第193页)的题目为“质量相同的A、B两球,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A球落到地面上停止运动,B球落到钢板上后向上弹起,A球所受地面对它的冲量和B球所受钢板对它的冲量相比,哪个大?”与课本配套的教学参考书认为“B球受到的冲量大,因为B球落到钢板上后向上弹起来,动量变化的绝对值大于A球动量变化的绝对值”。对此,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原题 在光滑水平地面上有两个相同的弹性小球A、B,质量都为 m.现 B球静止 ,A球向 B球运动 ,发生正碰 .已知碰撞过程中总机械能守恒 ,两球压缩最紧时的弹性势能为 Ep,则碰前 A球的速度等于 (   )A. Epm     B. 2 EpmC.2 Epm D.2 2 Epm分析 该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动量守恒定律与能量守恒定律综合运用的能力 .“压缩最紧”是此题的一个隐含条件 ,对它的正确理解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学生解答时 ,第一种观点认为压缩最紧就是 A球的速度减小为零 ,球 B具有某速度值的时刻 ;第二种观点认为压缩最紧就是球 A、B的速度相同的时刻 ;第三种…  相似文献   

10.
轴对称在社会生活、生产中应用十分广泛,有关它的试题新颖、灵活,备爱备受中考命题者青睐,现举两例以飨读者.一、利用轴对称确定一次函数关系式例1我们设想用电脑模拟台球游戏,为简单起见,约定:①每个球袋视为一个点,如果不遇到障碍,各球均沿直线前进;②A球击B球,意味着B球在A球前进的路线上,且B球被撞击后沿A球原来的方向前进;③球撞击桌边  相似文献   

11.
题目.如图1所示,A、B两球质量相等,A球用不能伸长的轻绳系于O点,B球用轻弹簧系于O′点,O与O′点在同一水平面上,分别将A、B球拉到与悬点等高处,使绳与轻弹簧均处于水平,弹簧处于自然  相似文献   

12.
例1。有两个相同的木球A、B,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在下落的过程中,A球被水平方向飞来的子弹所击中,且子弹嵌入A球内部,则两木球: (1)仍同时到达地面;(2)A球比B球先着地;(3)A球比B球迟着地。“上当”途径:A球被水平方向飞来的子弹击中,而获得了一个水平方向的分速度。由于水平方向的运动与竖直下落运动是两个互相独立的分运动,因此水平分速度并不影响A球的下落运动,故两球仍同时到达  相似文献   

13.
问题 :将一半径为 R1、电量为 q的导体球 A,同心地放在另一个电量为 Q,内外半径分别为 R2 和 R3的导体球壳 B的内部 ,并用不接触 B的细导线穿过小孔将 A接地 ,如图 1所示 ,试问 :A球接地前后 ,它们的电荷及空间场强的分布有何不同 ?图 1        图 2分析 :A球不接地时 ,由于静电感应 ,B球的内外表面上将分别出现电荷 - q和 q(图 2 ) .但 B球的净电荷数量仍为 Q.由于对称性 ,此时各球面上的电荷分布都是均匀的 .根据场的叠加原理 ,空间每一部分的电场都是由 A球表面和 B球壳内、外表面的电荷共同产生的 ,其结果是 :1在 A…  相似文献   

14.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试验修订本 .必修 ) (人教社 )物理第一册 1 32页习题题 质量相同的两个球 A和 B从同一高度落下。A落在泥地上 ,停止运动 ;B落在钢板上 ,向上弹起。在以上碰撞中 A所受泥地的冲量与B所受钢板的冲量相比 ,哪个大 ?原解 取竖直向上的方向为正方向 ,两球质量相同 ,且从同一高度落下 ,因而落到泥地和钢板上时两球速度相等 v A=v B,方向竖直向下 ,它们的初动量是相同的。由于落地后 A球停止运动 ,v′A =0  ΔPA =mv′A -mv A =-mv A >0B球向上弹起 ,v′B 与 v B方向相反 ,v′B>0 ,所以ΔPB =mv′B -mv B…  相似文献   

15.
桑芝芳 《物理教师》2002,23(10):33-34
1 问题的提出 如图1所示,有两个半径为R的小球A、B放在一粗糙斜面上,A、B两球的质量分别为m_1和m_2,且m_1>m_2,如图1放置,当A球位于B球的上方,满足一定条件时A、B可处于静止状态,若两球交换位置,无论θ如何变化,它们将不能保持平衡,这是为什么呢?许多学生感到奇怪并难以理解,下面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陆建军 《物理教师》2007,28(5):63-63,66
例.有两个完全相同大小的带电金属球A和B,B固定在绝缘地板上,A球在离B球高为h的正上方静止释放,与B球发生无动能损失的碰撞后(图1),反弹的高度为H,不计空气的阻力,则(A)若A与B带等量同种电荷,一定有H>h.(B)若A与B带不等量同种电荷,一定有H>h.(C)若A与B带等量异种电荷,一定有H相似文献   

17.
常见的弹簧是指质量不计的弹性体,它能发生明显的拉伸或压缩形变,它对物体(沿弹簧方向)能施以拉力,又能施以推力。弹簧中的弹力一般不能发生突变,这是因为弹簧的形变量较大,形变量的改变需要经历一定的时间,因此弹力的改变也需要一定的时间。1初例态1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质量均为m的A、B两小球之间系有一个质量不计的弹簧,放在光滑的水平台面上。A球紧靠墙壁,如图所示,现用恒力F将B球向左挤压弹簧,达到平衡时,突然将力F撤去,此瞬间A.A球的加速度为F/2mB.A球的加速度为零C.B球的加速度为F/2mD.B球的加速度为F/m析与解初态:A、B球均静止,…  相似文献   

18.
题目(2013·江苏卷第7题)如图1所示,从地面上同一位置抛出两小球A、B,分别落在地面上的M、N点,两球运动的最大高度相同。空气阻力不计,则()A.B的加速度比A的大B.B的飞行时间比A的长C.B在最高点的速度比A在最高点的大  相似文献   

19.
所谓临界分析法,是指先分析出物理过程的临界点,通过对临界点的探讨,得到适用于临界点的结论,再以此出发去考虑题中要求解答的问题.具体解题模式可归结为:【例1】在光滑的水平轨道上有两个半径都是r的橡皮球A和B,质量分别为m和2m,设A球从远离B球处以速度v0沿两球连心线向原来静止的B球运动,如图1所示,求两球间可能达到的最小距离.设两球间的碰撞是弹性碰撞,碰撞时平均相互作用力为F0.解:A球赶上B球,与B球相互挤压,A、B两球间的相互距离不断减少,仅当它们具有相同速度时,两球间的相互距离将不再减小,在弹力作用下,将再行分开.设它们的共…  相似文献   

20.
[例1]A、B、C三个足球队每两队比赛一场,共赛了3场,比赛结果如下:试确定三场的具体比分。分析:要确定具体比分,就要算出每场比赛中各队的进球数。因为A队只失一球,分析这一个球是哪个队踢进的是解答的关键。(1)假设A队所失一球是B队踢进的,那么B队踢进C队球门为2-1=1球。因为C队与B队踢平,所以C队踢进B队球门的也是1球。而C队的总进球数是3,则另两球必然是踢进了A队的球门,这就与已知条件“A队只失一球”矛盾。这就说明A队所失一球不是B队踢进的,而是由C队踢进的。(2)C队的另2球踢进了B队的球门,所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