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邝小姐是一位文档管理员。五年前,我去一家新公司任职,听朋友介绍,那里的文印室有位小姐,天真,直率,一接触你就会感受不同。报到那天,我便参加了一个会议,拿着一份材料去文印室复印,有位小姐顺手接去。不一会儿,她把材料径直送还到老总手里,似乎忘记了我的存在。我突然想起朋友说过的话,怯生生定晴一看,直觉告诉我,这位就是让人”感受不同”的小姐了:性爽直,音似棉,圆眼,厚唇,两腮鼓囊囊,衬一副满月似的镜片,很有大家闺秀的福相(她姓邝,昵称小胖我是后来才知道的)。  相似文献   

2.
常常有这样的情形,一番口若悬河的高谈阔论未必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一句平实、真挚的话语却能引起人心灵的共鸣。曾经,我看到过这样一本书的书名:工作着是美  相似文献   

3.
4月2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里,播发了一条“河北驻军某部抢救车祸受伤群众”的电视新闻。画面里,有大同矿务局马脊梁矿党政负责人到河北驻军某部表示感谢的镜头;有车祸发生时干部、战士紧张抢救的场面;也有大同矿务局职工医院全力救治伤员的情景。但观众却不知道,拍摄这条新闻的河北省张家口地区电视台记者周峰,竟也是这条电视新闻应该表扬的“新闻人物”。因此,我要补写一篇《一条电视新闻的“新闻”》。  相似文献   

4.
4月2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里,播发了一条“河北驻军某部抢救车祸受伤群众”的电视新闻。画面里,有大同矿务局马脊梁矿党政负责人到河北驻军某部表示感谢的镜头;有车祸发生时干部、战士紧张抢救的场面;也有大同矿务局职工医院全力救治伤员的情景。但观众却不知道,拍摄这条新闻的  相似文献   

5.
1991年10月10日,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顾问陈学昭同志在杭州逝世,终年八十五岁.在她逝世后浙江省档案馆想方设法与其家属取得联系,经过努力终于将她的部分创作手稿征集进馆.遗憾的是,所有征集进馆的手稿都已经残缺.在征集进馆的手稿中具有时代影响力的是长篇小说<工作着是美丽的>一书中的第三部手稿17页,<我是怎么写〈工作着是美丽的〉>手稿4页.尽管手稿非常残缺,但在十余年以后,当我们看到这些保存在省档案馆里的手稿时,就如同看到她所经历的时代、事件和她本人在生命之路上所留下的脚印.  相似文献   

6.
李宁 《青年记者》2012,(13):42-43
2012年全国两会前后,《中国企业报》以连续13期、70篇评论、共计18万多字的实体经济评论,在新闻界、实业界、经济理论界、金融界刮起一阵实体经济舆论旋风.这次大规模系列报道的策划者、组织者及评论主将,正是新闻界名宿李锦.  相似文献   

7.
几年前,我跑到北京有幸听了几节课,讲课的是一个外国老头一美国新闻杂志《六十分》的原制片人史蒂芬。在对谈中,他喜欢把好的新闻称为“Story”,而不是“NEWS”。  相似文献   

8.
“工作着是美丽的”。最初了解到徐飞的事迹时,就想起了这句话,觉得用来形容她再合适不过了。 徐飞的敬业精神令她身边的每个人折服。自从走上新闻这条战线的第一天起,徐飞就把“新闻人”的使命感深深地刻进了脑海里。从新闻部到社教部,从通联到编辑;不管是深入一线采访还是担任部门领导;无论在哪个岗位,徐飞都扎扎实实,任劳任怨,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 1995年,徐飞调任湖州电视台社教部主任,为拍摄20集系列纪录片《中国医疗队在马里》,徐飞和同事们跨出国门,前往气候、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的非洲马里,实地采访了中国驻马里医疗队的全体工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学雪锋活动开展27周年。3月6日晚,电视台的《陕西新闻》节目里,头条播出这样一条新闻:“西安万人上街开展学雷锋活动,但一些单位的学雷锋活动渗透着商品意识”。这条消息的播出,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地反响。持赞成意见者认为,角度新颖,观点鲜明,具有一定的哲理性;持反对意见者认为:以偏概全,一叶障目,没有把事物本质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10.
我喜欢它有激情的工作。我感受到电视使人亢奋,使人涌动激情的迷人之处,我逐渐地喜欢她,后来简直迷恋她了。——郭月自述录1995年10月初,从死亡边缘走回来的郭月在医院里躺了50多天后,挪动重伤未愈、虚弱不堪的身躯要重回演播室。这年8月23日,是郭月不堪回首、灾难深重的一天。天光晦黯,雨雾诗橡。台里在崇州市九龙沟评好新闻,部里要人赶快把带子送去,可这时偏偏人都出去采访了,刚学会开车的郭月决定自己驾车前往。下楼时,她欣喜地碰见一位部罕的同事,便硬邀其前往,说是路上有个伴j[。一手是,郭月载着同事上路。途中,疲劳的…  相似文献   

11.
刘连军 《河北广播》2007,(2):I0005-I0005
四月的省会,桃红柳绿,春意醉人。4月9日,河北电台职工运动会隆重举行。开幕式上,广大职工迈着整齐的步伐入场,表现了全台上下昂扬的士气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在长跑、跳绳、乒乓球等各项比赛中,大家踊跃参加,锻练身体,磨练意志。  相似文献   

12.
<正>新闻报道是一项严谨和严肃的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 稍有不慎,就会出偏差乃至铸大错。这是笔者从最近江苏省海门市电视台播出的一条《奇怪水杉枝头密,酷似“龙头”令人奇》的电视新闻中得到的警示。  相似文献   

13.
我采访的一条消息于8月22日以“本市初步形成环保三级管理网首批街道专职环境监督员培训结业”为题在《新民晚报》一版显要位置刊登了。借此谈谈点滴体会。当我得知8月20、21日在复旦大学、城建学院、南市区科协分别举行“环境监督员岗位培训结业典礼”时,就想写条会议消息;可转而一想,如单纯地就会议写会议,既缺乏新意、又没有新闻价值,而且出席会议的还有上海环境报的编辑、记者,我发这样的消息多半要落个“枪毙”的命运。但我有  相似文献   

14.
校对永远是配角,无论是对杂志还是报纸。 甘心于校对,以校对为终生职业且把它做得有声有色的人不多,《襄樊晚报》社有一位,叫潘正贤。 潘老师62岁,做校对已有40年,如今退休了被反聘在晚报,仍做校对。去年12月24日,在第二届全国晚报编校质量抽查评比中,《襄樊晚报》荣获第11名,得分96.25分,比第一名只差2.4分,报社同仁都说:潘老师功劳不小。  相似文献   

15.
毕业那年,导师给我推荐的工作是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天津公司,我拒绝了.因为我一直都有一个做记者的梦想,在我的想象中,记者每天都会遇到全新的人、全新的事,绝无半点重复和机械,遍览人生百态,阅尽世道沧桑,是个很风光很激情的职业.后来我的一位同学去了那公司,数年后我去天津,听说他随船正在意大利,竟当时楞住了.  相似文献   

16.
许建俊 《视听界》2012,(1):106-107
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新闻从业者被纷繁芜杂的信息所围困,面对报道线索繁多却难求独家、报道时效增强却难求精致这一客观实际,记者怎样排除干扰,沉下心来,做出题材重大、角度新颖、立意高远、制作精良的新闻精品?笔者从1994年开始涉猎电视新闻创优,18年历程得出一个结论:除了信心、耐心、悟心,创优并无捷径可言。  相似文献   

17.
在记者采访中,我们不难听到这样的发问:“哎,你当时想什么?”“哎,你有何感想?”几乎成了发问“模式”。采访对象是多种多样的,而记者的发问绝不应是“千人一腔”。如果见了谁都是“想”呀、”感想”呀那句老话,不但自己抓不住“活鱼”,而且被采访者会反感的。中国女排获四连冠时,有记者问郎平:拿下四连冠你是怎么想的?郎平说,我想睡它三天;棋手聂卫平战胜日本高手后,有记者问,你是怎么想的。聂卫平说,什么也没想,下棋时只想下棋。口头访问是一门艺术,也是记者采访的基本功。基本功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会不同。1984年  相似文献   

18.
在记者采访中,我们不难听到这样的发问:“哎,你当时想什么?”“哎,你有何感想?”几乎成了发问“模式”。采访对象是多种多样的,而记者的发问绝不应是“千人一腔”。如果见了谁都是“想”呀、“感想”呀那句老话,不但自己抓不住“活鱼”,而且被采访者会反感的。中国女排获四连冠时,有记者问郎平:拿下四连冠你是怎么想的?郎平说,  相似文献   

19.
陈漠 《出版参考》2010,(12):8-8
如今的大学,整个环境早已经完全商业化,所有的一切都按照一个商业目标运转起来——如何把学生作为商品出售出去。  相似文献   

20.
河北日报1996年9月在报纸版面改版的同时,实行“编采分离”,即从报社编辑部的各专业部抽调七、八位业务功底较强的编辑组成“来稿编辑室”,专门编辑稿件。各专业部一律不再编外来稿(个别部有专版除外),编辑们同驻外记者站记者一样,统统按指标任务下去采访写稿。回顾一年来的实践,我认为“编采分离”是办好报纸的一条有效途径。 作为驻站的一名老记者,我体会“编采分离”最大的好处是:编稿速度快、质量高、不压稿、不丢稿,有利于调动采编人员的积极性、出精品、办好报纸。 过去编辑部的各专业部搞“编采合一”弊病太多,最突出的表现是编辑对编稿兴趣不大,不认真。为什么呢? 因为编辑工作默默无闻,是为他人作嫁衣,不如当记者。既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