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勇  余龙 《新闻前哨》2022,(13):75-76
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介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以报纸在内的传统媒介均尝试转型。在当前的媒介融合背景下,报纸数字化的雏形已然形成,并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撑下向数字化转型,取得了一些较好的成效,但报纸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面临较多困境,如何突破困境和转型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先分析探究媒介融合背景下报纸数字化转型所遇到的困境,而后提出推动报纸数字化转型的对策,包括坚持以受众为中心、实现多渠道推广、保证传播内容的质量、全局把控优化转型。  相似文献   

2.
乔玉为 《今传媒》2016,(6):90-91
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发展以及新媒体的迅猛成长,传统报纸不断探索出路,广州日报社在这方面走在了全国传统报业的前列,即成立了中央编辑部,所有报纸从业人员就地转型,全面介入到新媒体的内容生产,中央编辑部以报社本部为基础,创办“和报纸浑然一体的网站”,努力变革新闻生产的流程,争取使新闻生产流程由封闭式走向了开放式。  相似文献   

3.
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体行业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的特点,涌现了大批新媒体,如微博、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等,逐渐占据了行业的主导地位。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媒介融合背景下报纸转型发展进行探讨,首先就媒介融合概念进行分析,其次结合实际案例探讨报纸媒体的发展现状和现存优势,最后提出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在新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环境下,新的媒介形式越来越多,使报纸等传统媒体遭受剧烈冲击。不管是新媒体抑或是传统媒体,均在持续努力探索传播方式以及生产信息的全新方式,传统的媒介同新媒介之间因为对立,就会进入到合作与竞争的模式下。因此,媒介融合就是实现转型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报网之间的相互同和,就成为媒介融合下报纸媒体的重要生存与转型的途径。本文通过探究报网融合在中国发展的实践以期为转型中的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媒科技》2009,(8):15-16
网络媒体的发展,使许多报纸在经历了痛苦的探索之后,纷纷把未来的希望寄托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世界各国的报纸都在进行以融合为目标的编辑部变革,其思路可以归纳为整合和改造两种路径整合,是按照媒介融合的要求对原有资源进行重新组织,消除传统业务和新业务之间的分割,实现资源共享;改造,则是对原有报纸媒体的工作方式进行革新,使之符合新的业务需求,适应新的竞争环境。  相似文献   

6.
媒介融合趋势下的电视台网融合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集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产品于一身的网络以其独特的传播特质和传播效应,改变了以往报纸、电视、广播等各自占山为王的格局,使单枪匹马作战的传统媒体开始向协同作战的融合媒介转型。所谓"融合媒介",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将其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新媒体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媒介实现了融合,在这种背景下,报纸等传统媒体出现了一定的劣势,传统媒体要想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获得一席之地,新闻编辑人员就应该积极根据时代发展情况进行创新和转型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本文在概述媒介融合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媒介融合带来新闻编辑的角色变化,以及给新闻编辑带来的困境,提出了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实现新闻编辑转型的步骤,希望能够为新闻编辑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整合与改造:欧美报纸编辑部的融合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媒体的发展,使许多报纸在经历了痛苦的探索之后,纷纷把未来的希望寄托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世界各国的报纸都在进行以融合为目标的编辑部变革,其思路可以归纳为整合和改造两种路径:整合,是按照媒介融合的要求对原有资源进行重新组织,消除传统业务和新业务之间的分割,实现资源共享;改造,则是对原有报纸媒体的工作方式进行革新,使之符合新的业务需求,适应新的竞争环境.  相似文献   

9.
张美玲 《传媒》2018,(14):70-71
融合编辑部是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为完成新闻生产相互协作编辑办公的新闻编辑部,能够体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各个平台交互运作的新型编辑部形式.融合编辑部的成立是新闻生产流程再造和组织结构变革的基础.本文从融合编辑部的定义、创新实践、类型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根据融合编辑部中报纸和网络媒体互动模式,将融合编辑部分为"改良"模式、"改革"模式、"断裂"模式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0.
"媒介融合"已经成为新闻媒体发展的重要趋势和各界热议的重要话题,新闻传播也因此正在发生一场媒介技术革命。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下,电视媒介资源面临着新的重组,主要表现为:新闻信息源结构的重组、媒介组织结构融合、受众的数字化生存、新闻生产方式的转型。在一个全新的媒介融合时代,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媒介形式的融合使得媒体必须采取新的发展创新策略,借助新媒体的手段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诸如打造跨媒介综合传播平台、内容产品的结构性再造、加强媒介融合教育等。  相似文献   

11.
媒介融合时代,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纷纷转型,广播也在探索崛起之路。学者保罗·莱文森认为,媒介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其与其他媒介的兼容性。广播主要传播声音,其塑造性和兼容性较强,在媒介融合转型中是受益者。本文认为广播融合要依靠技术创新,完善数字资源库;搭建平台,提供多元服务;充实内容,传播特色资源;培养人才,发扬互联网思维。  相似文献   

12.
“媒体融合”狭义地讲是指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产生“质变”,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如电子杂志、博客新闻等。广义的“媒介融合”则范围广阔,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也就是说,“媒体融合”是信息传输通道的多元化下的新作业模式,是把报纸、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手持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传播通道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这种新型整合作业模式已逐渐成为国际传媒业的新潮流。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科技发展打破了传统的媒介竞争格局,报纸媒体试图通过媒体融合以期在媒介竞争中获得优势,而报纸媒体的新媒体网络角色定位成为新媒体转型成败的关键要素之一。本文以《钱江晚报》新浪官方微博为例,通过分析2015年春节假期期间其微博传播在运营管理、内容传播以及形式手段等三方面的特点,以探讨都市报在面临新媒体转型时应具备的新媒体网络角色定位策略。  相似文献   

14.
现代媒介技术不断地升级与发展,促使其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广电、通信领域,新媒体与传统媒体间的界限渐渐模糊,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日趋明显。本文将对融媒体环境下报纸编辑转型趋势展开分析,详细论述当前报纸编辑转型的必要性和发展趋势,并提出报纸编辑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完成自身转型的有效方法,以帮助相关编辑人员转变编辑思路,提高工作能力,促进报业的持续健康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5.
蔡月亮  陈暐 《今传媒》2013,(1):74-75
论文以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晚报——《扬子晚报》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案例分析了其报网建设、官方微博、全媒体记者、二维码等数字化发展策略,探讨了媒介融合时代报纸与网络媒体融合、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操作性对策。  相似文献   

16.
正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近年来,铜陵日报社紧扣时代脉搏,尊重规律、勇于开拓,积极探索构建大传媒的信息传播、互动、服务平台,转变媒体单一的业务运作模式和策略,以媒介融合的思路打造全媒体产业链,取得了一些进展,带来了一些变化。扬长主业,精耕本埠资源内容是报纸的生命,报纸又是媒介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地市报社所追求的全媒体转型,是基于平面媒体的"信度"、"深度"、"高  相似文献   

17.
数字化新媒体的出现对于传统纸媒体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也为探索中的报业延伸发展与转型提供一个好时机,媒介融合是大势所趋。现实中大量的报纸媒体开拓微博平台,借力新媒体进行传播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严重的"新瓶装旧酒"的现象,报纸媒体的微博平台成为微博上的报纸,这是不利于报纸这一传统媒体的延伸发展的,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媒介融合。本文从传播效果论的角度对报纸媒体的微博传播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媒介融合是当前媒介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媒介融合是各媒介之间包括内容、技术、所有权、组织结构、文化等要素的一个统一的过程。媒介融合的产生由特定的内外环境决定,本文重点分析了媒介融合的四大驱动因素,贯穿其中的是各媒介为了继续生存和发展的各取所长和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19.
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带动了传媒业的迅猛发展,而移动平台的出现更是加速了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拉锯战正在此消彼长的进行中。本文从媒介融合环境下传统报刊的生存方式出发,解读当前媒介融合过程中,报纸发展面临的困境、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报业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20.
郑亚楠 《新闻传播》2023,(16):92-94
地方报纸是传统大众媒介市场中当地受众了解本地新闻最为主要的信息渠道。随着新媒体的日渐兴起,新媒体平台的发展迫使地方报纸进行了线上迁移和传播。本文从地方报纸的发展困境入手,剖析了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报纸信息生产的主要变化,并以新媒体平台的特征为切入点,帮助地方报纸进行转型,找到与新媒体融合的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