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图像如何以修辞的方式作用于观看者?这一问题成为视觉修辞研究的逻辑起点。作为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视觉修辞学的知识体系构建,需要在认识论和方法论维度上给出回应。刘涛教授的《视觉修辞学》一书立足于视觉修辞的学术史研究,从修辞理论与修辞方法两个维度出发,旨在搭建视觉修辞学的知识体系。该书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文本分析范畴,而是重返视觉修辞的现实语境和传播场景,强调从视觉文本转向视觉实践(visual practice)的修辞研究取向,并在本土经验与理论话语的勾连结构中思考视觉修辞学的理论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2.
吴辉 《声屏世界》2017,(10):49-50
反腐题材的电视专题片政治、政策传播意图明显,舆论引导功能很强.专题片《永远在路上》既用光影和色彩表达思想和感情,用景别和拍摄角度传达意见和立场,也运用了各种修辞技巧表情达意,还通过蒙太奇进行叙事、表达和劝说.  相似文献   

3.
吕艳  钟继红 《声屏世界》2005,(10):31-32
作为中国电视节目体系中特有的一枝奇葩,从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法制栏目,即1985年5月22日诞生的《法律与道德》开始,我国电视法制节目已经走过了二十个春秋。成为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品牌建设如火如荼的重要节目类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电视台法制节目不断涌现.且纷纷扩版增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省(区、市)、计划单列市电视台全部开设了不同类型的法制栏目①。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国内传播学界一直在努力探寻的一个课题就是:经过长期的引介、学习,已届而立之年的中国传播研究该去向何方?对此问题,浙江大学吴飞教授的著作《火塘.教堂.电视——一个少数民族社区的社会传播网络研究》(以下简称《火塘》),?可以视为颇有些"另类"的思考和探索。一如作者所言,这项研究是围绕着位于滇缅边界的独龙族生活区域展开,这也很自然地让  相似文献   

5.
阿多诺的《电视与大众文化模式》是电视理论研究的渊源之一,它是如何产生的,它是如何阐述电视的,与其以往批判理论有何不同,本文尝试做一次全新的解读。本文认为阿多诺的这篇文章是法兰克福学派中第一篇以电视为主题的专论,他继承了阿多诺批判理论的风格,但也尝试用内容分析等实证的手段对电视做一分析。另外,他也引入了精神分析的方法解读电视如何产生效果,并建设性地提出了电视的多层结构对受众的影响。更难能可贵的是文章对制作电视的电视人加以了关注。  相似文献   

6.
邵培仁先生作为传播学本土化的倡导者与践行者,近年来与姚锦云博士积极致力于华夏传播研究.他们在《华夏传播理论》一书中,坚持传播学本土化,直面目前华夏传播研究所面临的根本性质疑,并以宽宏的多学科研究视野,阐释华夏传播研究的知识论与方法论问题,进而提出华夏传播理论观与价值传播模式,为华夏传播理论建构作出重要贡献.而本书的另一...  相似文献   

7.
1996年,央视<读书时间>开创我国电视读书节目的先河.作为一个弘扬精英文化、营造荧屏精神净土的栏目,曾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随后10多个地方电视台纷纷效仿.但好景不长,自1998年上海电视台<阅读长廊>停播开始,2004年<读书时间>遭末位淘汰,很多曾被文化界热捧的读书节目由于收视过低而纷纷下马.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资讯的快速传播,访谈类电视栏目日益丰富和多样化,观众的收视需求及同类节目急剧增多,曾热闹喧嚣一时的访谈类节目遇到了瓶颈。本文以凤凰卫视《鲁豫有约》为例,通过对其表现形式、选材、存在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分析了当前电视访谈类节目的现状,并探讨此类节目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9.
《乡村发现》12年——对农电视节目的生存与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菊华  毛震 《新闻界》2007,(5):106-108
本文通过梳理《乡村发现》12年的发展历程,论述它所取得的成就,通过它近几年遭遇的波折,探讨我国对农电视节目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0.
电视评论节目担负着释疑解惑、政策解读、监督引导等重要社会功能。“以人民为中心”的传播理念以及全媒体传播新路径的探索与实践,引发了《今日评说》节目在思维语态、呈现风格等方面的改变,从而使理论的阐释、顶层设计的解读、主流价值观的弘扬、新闻事件的评论更有说服力和表现力,也使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得以有效彰显和持续延伸。  相似文献   

11.
李华英  彭雯清 《传媒》2021,(13):I0003-I0003
在移动互联网盛行之前,电视作为大众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娱乐与休闲媒介,其一方面为需要陪伴的人们提供了精彩的电视节目;另一方面则扩宽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使人们对丰富多彩的世界更加了解。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视与其他媒介形态实现跨屏融合,有利于扩展电视媒介的传播方式。而电视艺术作为大众传媒艺术形态,具有典型的文化特征,对其加以研究不仅能为当代美学理论的延伸作出一定贡献,同时也能为电视艺术的发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2.
电视连续剧《小小飞虎队》摆脱了儿童题材抗战剧的传统模式,对主角的塑造上放弃了成人化的定型模式,即回归了儿童的情感世界,以儿童视角来叙事,又能超越一般的儿童概念,表现出了抗战时期小飞虎队员的成长历程,并辅以浪漫化的表现手法,是一部上佳的儿童片。  相似文献   

13.
90年代,我国的电视谈话节目得到了迅猛发展,在经过了最初的躁动和喧嚣之后,渐趋稳定,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模式。但随着节目队伍的扩大,形式、定位的雷同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节目表面的多样与本质的单一,节日数量的简单扩充并未从根本上实现电视谈话节目的突破。  相似文献   

14.
暨南大学谭天教授的著作<批评与建构-聚焦中国电视>,是一部针对中国电视相关领域进行实践批评,最终旨在予以理论建构的著作.它以开放性的动态选题、创新性的思维理念以及务实性的批评方法,取得了具有一定前瞻性的研究成果,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实用、新鲜又厚重的著述.  相似文献   

15.
陈娜 《今传媒》2011,(9):5-7
约访郭镇之教授是一直以来的心愿,这位默默耕耘于清华园的知名学者有着一连串值得称道的求学履历:1979年,她是新中国第一位专治中国广播史的研究生;1985年,她成为新中国最初的新闻学博士生之一,1988年,完成了首部研究中国电视史的博士论文——《中国电视史稿》,从而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新闻学的女博士……而在诸多"第一"光环的笼罩下,已是蔚然大家的郭镇之却有着令人印象深刻的温煦与亲和。在一下午的畅谈中,女先生始终坦诚相待,真应了明代李贽的那句,"有问乃答,不问即默,安闲自在,从容应答"。  相似文献   

16.
正编辑工作的重要性尽管是众所周知的,但目前在新闻出版界从事编辑工作的年轻一代职业道德意识有点淡薄,语言文字基本功也有所下降。撇开网络上的作品不说,单就传统正规的纸质文本的出版物来说,其间的语言文字问题也是日益突出。因为现在像叶圣陶那样语言文字根底扎实的老一辈编辑是越来越少了,加上年轻一代在语言文字基本功方面又重视不够、修炼不足,因此反映到出版物上就问题多多了。那么,如何改变目前编辑出版工作的现  相似文献   

17.
从事唐代文学及文化传播学方面的教学已经多年,一直盼望有一本内容相互关联而又可供使用的参考著作,屡屡不能实现.2009年,柯卓英教授出版了大著<唐代的文学传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最近如愿得赠一册,手持大著循循读来,受益匪浅之后引发些许感受,现借助阅读并学习柯著的机会将笔者关于唐代文学的传播方面的学习体会行之成文,与同行专家探讨.  相似文献   

18.
王宏 《东南传播》2016,(4):104-105
主题宣传是引领时代风气之先的工作,尤其需要创新。多次受到省委书记尤权,省、市委宣传部领导高度肯定的福州广播电视台《聊斋夜话》栏目再出发,联合人民网福建频道率先创造性制作播出全国首档政论类读书电视节目——《县委书记悦读汇》,创造性地运用"互联网+"、"文化+"等新理念,不断推进主题宣传的形式、内容、手段和渠道创新,搭建了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深入交流互动的新平台,为主题宣传的创新和读书类节目的发展打开新视野,探索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文化记忆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是文化得以发展和传承的重要因素。大众传媒以独特的方式对文化进行提取,成为传承民族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凸显了在当今媒介商业化背景之下,电视媒介通过唤起文化记忆,达到经济效益和文化效应双赢的传播效果。本文从文化记忆角度对媒体使命予以关照,探讨了电视文化传播的人文价值取向、对文化的维系和构建、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相结合的三种策略。  相似文献   

20.
张玉蓉 《东南传播》2014,(12):64-65
电视节目作为一特殊的产品,要长久地抓住观众,也需要制定一整套整合营销传播策略,将一切与节目相关的活动一元化,包括节目的品牌打造、广告宣传、微博互动,以及品牌延伸,向观众传递一种"声音",并在建立观众心中相对稳定、统一的印象的过程。本文从媒介本身而言,以《爸爸去哪儿》为例,探讨媒介产品整合营销的媒介策略,从而得出媒介产品进行整合营销传播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