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广播,从其传播介质特征说,是以声音实现传播效果.广播新闻评论则更应突出以话传神、以听动心的影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以"聆听有思想的新闻"这样广告式的语言强调其新闻与传播的特征,可见受众不但要"听清楚"新闻,还要从新闻中"听出来"思想,广播新闻评论则更应让受众"听明白"观点.听觉的要求首先是悦耳,其次是赏心,让点睛的话语赏心悦耳,也就成了广播新闻评论的基本要求.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如何做到赏心悦耳,写作时如何考虑让听众"听明白"观点?  相似文献   

2.
李静 《中国广播》2009,(5):57-60
广播新闻传播在日益激烈的传媒竞争中,怎样才能在“众声喧哗”中“扬独家优势”?本文认为,立足声音符号特有的传播速度和感性角度,确认广播新闻传播的蓝海版图,适应听众的心理需求和生活节奏,建构最适于广播新闻传播的话语策略,这是广播在当下传媒语境中生存发展的必由之选。  相似文献   

3.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广播业快速发展、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广播新闻作为广播媒体的重头戏,在寻求创新中有了新的发展。以中国之声为代表的新闻频率在传播理念、传播内容、传播渠道、报道方式上均有新的举措,努力寻求广播新闻的多元化革新和全方位突破。传播理念:新闻立台、观点强台、三贴近原则的强势回归新闻立台,倾力打造专业新闻频率。广播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广播的喉舌功能和桥梁作用,而广播这种喉舌功能和桥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新闻传播发挥出来的。其  相似文献   

4.
李晖 《新闻传播》2012,(5):171-172
随着"三网融合"的逐渐实现,广播新闻传播面临着新的挑战。在受众的选择权越来越多的今天,广播新闻需要借助新媒体的优势展现自身的特点:在新闻直播中追求时效,加大信息量;在新闻专题中明晰定位,通过点播形式给听众更多的决定权。此外,电话热线这个广播唯一的现场互动方式也有可能发生变革,广播新闻工作者必须发挥广播的既有优势,将"三网融合"的机遇化为可触及的现实。  相似文献   

5.
《福州新闻》作为福州广播电视台开播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一档时政新闻栏目,是公众.了解党和国家政策方针、地方时政议题的窗口.在融媒体语境下,《福州新闻》在创新传播形式、传播类型和传播话语等方面做出了多元化尝试,传播空间边界的消融、全时无缝在线的融合构成了多维的传播时空.展望未来,技术赋能再造传播新进路.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随着经济的发展,广播新闻传播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怎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怎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这成为了广播新闻传播业共同面临的一个难点问题。每时每刻都有新闻发生,怎样才能在激烈的新闻报道中"先声夺人"?怎样在当下的传媒格局中,能够坚守住自己的阵地、扩大自己的话语权,成为了摆在当今广播新闻业面前的难题。本文就从广播传播的话语建构及策略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陈晓珉 《新闻世界》2008,(10):55-56
作为广播电台的记者,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新闻采访.但可能平常忙于工作,很少静下心来思考到底什么是广播新闻、什么是广播新闻采访。这里,想谈谈一些个人的想法和实践中的体会。广播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文字为符号,对新近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概括有三层含义:其一,广播新闻的传播手段;其二,广播新闻的表现形式;其三,广播新闻的功用。  相似文献   

8.
广播以声音传播新闻,听到、听清、听懂都源于声音的传播,广播电台的记者编辑应该牢记广播新闻稿是"为听而写""为听而编"。根据多年从事广播电台记者的工作经历,笔者体会到广播新闻的编写除了必须符合新闻写作的简洁、明快、生动等一般要求外,还应该在导语的提炼、内容的故事化和信息量的丰富三方面提高稿件标准,从而使广播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脱颖而出。精彩导语"抓住"听众耳朵  相似文献   

9.
广播新闻靠声音传播信息,也靠声音来感染、吸引听众.因此,广播新闻必须在"声响"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广播"声响"的传播优势,让"声响"成为广播新闻的主流,以"声"吸引听众、感染听众,使广播新闻能够"响"彻大地.  相似文献   

10.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采编理念出现了错位的情况,这也直接导致了广播这种能够很好联系人民群众的方式变成了没有生机和活力的话语机器,面对这种话语机器,听众很难接受。所以,想要广播新闻更好地生存,就必须根据需要进行广播新闻传播框架的构建,并将听众放在首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1.
蔡惠福  顾黎 《现代传播》2013,35(1):29-33
新闻传播学术研究必须把着力点转移到对中国新闻传播的发展经验、发展方向、发展道路的反思总结上来,努力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闻传播学术话语体系,为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为此,要摆脱"学徒状态",在学习研究西方新闻传播理论时,保持高度的自抉意识和驾驭能力,以超越西方、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为目的,防止在引进借鉴中"西化"自己,失掉自我;要"向现实本身去寻找思想",沉到中国新闻传播的历史和现实深处,立足自己的实践形成自己的理论;要在创立新观点、新概念、新范畴上用力,实现新闻传播话语体系的自主建构;要走出核心价值多样的迷惘,以主流价值统摄推进新闻传播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广播新闻传播在各种新媒体如手机APP、新式通讯软件的挤压中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在激烈的竞争中具有哪些优势和机遇,应该采用何种策略保持广播新闻传播的影响力,是新时代广播新闻传播从业人员思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目前新媒体环境下媒介融合及对广播新闻传播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对广播新闻编辑定位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3.
梁新梅 《编辑之友》2011,(Z2):41-42
新闻是广播电台的立台之本。传播新闻、引导舆论是广播的基本功能,因此广播新闻在电台广播的总体节目中必须居于主体和骨干的地位。大同电台节目改版以来就提出"以新闻为骨干,以音乐为而肉"的办台方针,一直将传播新闻放在首位,视为发挥广播主功能的重要阵地,将新闻节目作为锐意经营的拳头项目。  相似文献   

14.
广播新闻编辑是广播新闻报道的基础工作,在广播这种传统媒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广播新闻编辑的流程、要求和方法,与报纸编辑基本相似,但由于广播新闻还有声音,因此广播新闻文字稿件的编辑还需要考虑广播的传播特点。宏观上,编辑广播新闻文字稿要把好"关"和定好"位";微观上,编辑广播新闻文字稿要注意"有稿必检、有错必纠、有改必慎"。  相似文献   

15.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传统广播新闻媒介受到了巨大冲击,尤其是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地方广播电视台想要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要增强自身的新闻传播力。为此,本文在深入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广播新闻生存环境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对策略:加强融媒合作,实现交互传播;创新报道模式,抢占传播前沿;找准传播定位,贴近受众生活;加强角色转换,重视节目创新。  相似文献   

16.
2016年,广播新闻在内容选取、生产和传播模式以及表达方式上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创新。在主题内容的选取上,广播媒体在国内外重大事件中发挥了主流作用;在生产和传播模式方面,致力于技术创新和全媒体制作平台的搭建,积极拥抱新媒体,深化供给侧改革;在表达方式上,用广播新闻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17.
李岩  李赛可 《新闻界》2014,(1):11-16
在福柯的话语理论视野中,新闻专业主义是一种历史、建构性的权力—知识话语。在国内学者对新闻专业主义探讨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质疑"专业化"与"专业主义"对于新闻业而言的合理性,即新闻专业主义话语内核——客观性难以实现;新闻的大众化特性消解了专业化的可能性;新闻专业主义只是新闻实践的一种模式。基于新闻专业主义的内在悖论以及新环境下其理论与实践所显露出的局限,质疑了试图维护新闻生产之专业垄断的专业主义话语。  相似文献   

18.
2015年广播新闻成果颇丰。本文主要从理念、内容、形式三个方面对2015年国内广播新闻情况进行了盘点。突出了广播新闻转变思维方式,深化互联网思维,以"用户"为核心,逐步向社交化、本地化、移动化发展,指出广播新闻在创新重大主题报道方面成果突出,在传播内容上广播新闻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意识,语言、视角、解读方法全方面贴近民众。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基于媒介融合下广播新闻传播创新发展展开研究,先分析媒介融合下广播新闻传播创新发展特点,然后详细论述媒介融合下广播新闻传播创新发展路径,主要包括不断创新媒介理念、创新广播新闻传播形式、注重新闻内容的解读创新、加强融媒体的应用、加强人才的创新培养,赋予广播新闻传播全新的生机与活力,满足创新发展需求,并与媒介融合视域相互适应。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的发展壮大,对广播新闻的传播模式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新媒体时代下广播新闻传播创新模式的现状和策略的研究,希望对新媒体时代下广播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