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金洁 《声屏世界》2013,(10):18-19
传统媒体经过长期的经营和发展,在受众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崛起,传媒高地的争夺战日益激烈,传统媒体的软肋也日益显现。根据Editor&Pub—lisher杂志的最新研究显示:大约1/3阅读在线电子新闻的用户对传统媒体失去了兴趣,电视收视率下降了35%,广播收听率下降了25%,报纸购买率下降了18%。在传统媒体中曾经风光无限的电视,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迎接来势凶猛的网络媒体挑战?唯有清醒地认知电视的现实坐标.变被动为主动,适应分众时代的形势,锐意改革自身形态,积极介入社会热点,用崭新的姿态维护和提升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网络电视、手机、移动电视、个人博客、播客等各种新媒体不断出现,它们凭借自身的某一种不可替代的优势在传播领域里开始逐渐地站稳脚跟并不断深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新媒体提供了多种获取信息的渠道和选择的范围,满足了人们愈来愈趋向于多样化、专业化和个性化的信息需求,与此同时,这些新兴媒体们也给传统媒体的生存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3.
<正>目前,随着我国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已经渗入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直接给我们的生存、生产环境带来了巨大的转变,尤其是对于传统媒体来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就是说现在传统媒体面临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政治民主化的局势,促使传统媒体日渐式微,对此,作为传统媒体,必须要对传播形式进行改革,那么怎么应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影响,就是目前首要解决的任务。就新时期下传统媒体该如何应对的观点进行分析,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2013年12月,上海《新闻晚报》休刊;2014年4月25日,北京《竞报》宣布休刊。不到半年时间,一南一北,先后两家报纸退出市场,这给传统媒体人带来很大的冲击。而另一方面,新媒体的风潮正在兴起,微博、微信、各种各样的新闻客户端,声势浩大地出现在新闻界,抢新闻的现象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之间,更出现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有观点认为,整个报业已经迎来严冬。笔者并不认同这个观点,相反,报  相似文献   

5.
丁谦 《青年记者》2015,(5):54-55
如今,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冲击下,各类传统媒体的市场占有份额不断萎缩:报纸销售量、广播收听率、电视收视率,都在下滑,网络媒体的势力范围却不断扩张。广播的收听工具廉价、便于携带,可以在走动或进行其他活动时收听,使其在媒体市场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正如BBC的克里斯·韦斯科特所说:"广播不会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而死亡,但是会改变。"广播新闻主要分为两种:"短平快"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新闻报道日益凸显出重要性。新闻驯化是本土化在国际新闻生产方面的应用,新闻工作者采用特定的方式来叙述与本国或地区更为相关的新闻故事,从而让国际新闻更好地与本国的历史、文化、政治等方面对接,增强国际新闻报道对国内受众的吸引力。在新媒体语境下,国际新闻的驯化程度依然较高,媒介技术的发展给予了新闻工作者更大的空间来驯化新闻,经受过驯化的国际新闻在更大概率上能引起本土受众的关注。从搭建意义共享空间角度出发驯化新闻,将新闻话语向受众熟悉的领域倾斜,帮助受众理解不熟悉的事物,才能取得更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7.
一件优秀的电视新闻作品,在于其好的题材(内容)和恰当的表现形式(报道角度、样式等),同时,能最大程度地展现电视传播的独特优势(声画感染力).当新闻事件发生时,记者的现场表现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的效果.因此,电视新闻记者除了应具备一般媒体记者的基本职业素养外,还必须练就适应电视传播特殊要求的现场驾驭能力.基于一件电视新闻作品报道水平和质量的评判标准,我们可以把电视新闻记者的现场驾驭能力大致归纳为以下5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电视新闻时效性的理解及把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时效性是指新闻报道产生应有社会效果的时间限度。自新闻传播出现之日起,时效性就是衡量新闻价值的一个决定性标尺。但新闻时效性本身却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它强调新闻是对最新、最近发生事实的报道,也就是公开的新闻报道与事实发生的时间尽可能接近。就电视媒体而言,近年来,随着传输手段的进步、编播方式的变革,电视新闻在追求新闻时效方面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也使得我们对新闻时效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9.
杨思佳 《新闻窗》2014,(6):69-69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我们已进入3G、4G时代,全新的直播形式已显示出独有的优势。"电视现场报道是电视记者在现场采访并做口头报道的报道形式,是最能体现电视新闻报道优势的报道形式之一。"电视现场报道直接播出,不经过后期编辑,改变了传统的采编播模式,但对记者的要求也更为严格。  相似文献   

10.
齐玉 《新闻窗》2013,(3):92-92
一、电视民生新闻出现的背景从口头传播到印刷传播再到电子传播,这是人类信息传播经历的传播过程。电视媒介的出现大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它所表现出来的信息给人一种空间感,能够将信息准确的还原。新闻是作为信息传播的一种,也经历了上述的三个阶段。新闻从印刷时代转入电子传播时代后,电视新闻以自身的优势略胜纸质新闻。电视传播的特性能够满足人们的感官需要。虽然传统的电视新闻联播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但却不如电视传播那样更加贴近老百姓的现实生活,更加注重对老百姓的关注和关怀。在当下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传统的新闻传播已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了。  相似文献   

11.
郭阳  邢璐 《中国传媒科技》2013,(10):153-154
新闻是电视传播的第一要务,本文谨以天津电视台新闻节目为例,对其进行栏目梳理及现状分析,并对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保持优势、赢得多元化发展机遇提出建议。津电视台多档新闻节目在2008年到2012年四年中以每年20%以上的增幅实现了收视率的逐年攀升。天津电视台的新闻  相似文献   

12.
正没有一定数量的受众,所有的电视传播活动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甚至将失去存在的意义。因此,能否尽可能多地吸引和稳固受众,能否尽可能深地与受众发生关系,将决定电视媒体的发展前景。笔者认为,按照传播新规律、受众行为心理新特点,着力打造基于电视传播的一条场内传播线、分别基于新渠道新技术新方式和一般性活动的两条场外传播线三线互补互促、立体互动的传播格局,将是电视媒体吸引和稳固受众的有效手段,将是电视媒体与受众发生深层次关系的有效渠道,将是电视媒体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学界一般把2002年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栏目开播作为民生新闻诞生标志,而民生新闻的孕育可以追溯到九十年代初的市井新闻与社会新闻。民生新闻栏目是全国各大城市乃至地方电视台参与新闻角逐的重要阵地,其居高不下的收视率以及丰厚的广告回报显示了民生新闻强大的生命力,近十年来,电视民生新闻的研究也成为新闻传播学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1]。  相似文献   

14.
崇立 《声屏世界》2014,(9):42-42
在现场新闻、综艺、直播文艺演出、直播体育赛事和现场录制转播重要会议、事件等类型的电视节目中,导播既要做好节目创作组与技术组之间的沟通工作,还要兼任现场切换一职,因此也有人把导播比作电视节目制作与传播过程中的心脏。  相似文献   

15.
正一、收视行为的"理性"与"稳定"的逻辑起点一般节目制作人认为收视率是动态的、波动的,仿佛各种风吹草动都能掀起巨大波浪,此外业内不少人士把电视台一天的收视率看作是一条"收视链",我们可以看到不少电视人总结编排经验时常常会说,"两头拉动"、"打造了黄金收视链"等等,他们倾向于通过节目间的相互影响,提升彼此节目的收视率,所以,电视频  相似文献   

16.
电视直播常态化的实现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各种传播手段日新月异、多种媒介立体传播的当下,实现电视直播常态化是彰显电视媒介优势,使电视媒体参与和赢得竞争的最佳方式。实现电视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时代造就了表达的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问题"是这个时代的声音,主流媒体更应该成为其中的权威,特别在舆论监督上,不应该成为失声者。百姓呼声需要民意渠道畅通,作为广播舆论监督类节目,就必须准确地把握服务中心工作的高度与贴近百姓的视角有效结合,又要把握监督性报道的角度、力度、尺度与承担起社会责任有机结合,引导公众对社会难点、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大众传播时代,电视新闻的发展进入了以受众为中心的消费时代,电视新闻受众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心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视新闻节目的成功与其是否能够适应受众心理有着直接的关系。而我们目前的电视新闻表现形式还远不能适应受众的心理需求,需要我们不断的进行摸索和创新。  相似文献   

19.
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直接向观众口头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样式,称为"现场报道".这种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的电视报道方式,因其充分发挥了电视的现场感和面对面传播的优势而备受欢迎.而镜前表现如何也成为美国衡量电视记者的第一标准.  相似文献   

20.
电视民生新闻的题材如何,既涉及到新闻节目的整体质量、观众的接受度和收视率,也关系到舆论导向,还决定着能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当前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中市井琐事和负面报道越来越多的情况下,记者编辑要从三个维度去面对报道题材,即:根据新闻价值选择题材、按照舆论导向把握题材、顺应传播规律处理题材,以保持电视民生新闻积极的价值取向,通过弘扬真善美,揭露假恶丑,来努力传递社会正能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