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软科学》2014,(2):11-15
基于单投入多产出的随机成本前沿模型,利用我国286个城市20042010年的数据测算了各个城市公共支出效率,并进一步建立了基于非线性假设的城市规模、经济发展和公共支出效率的模型。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期内我国286个城市政府公共支出效率平均值达74.1%,但以每年2%2010年的数据测算了各个城市公共支出效率,并进一步建立了基于非线性假设的城市规模、经济发展和公共支出效率的模型。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期内我国286个城市政府公共支出效率平均值达74.1%,但以每年2%5%的速度逐年下降;(2)公共支出效率与城市规模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基于公共支出效率最大化的最优城市规模是639万人;(3)公共支出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U型曲线关系,随着经济发展公共支出效率由降低转为上升的临界点为人均GDP 6.42万元/年。  相似文献   

2.
北京城市扩张的资源环境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与实地调查,对比2000-2010年北京城市建成区面积与人口分布的变化,发现:1北京的常住人口2000年以来以每年78万的速度快速扩张,相应地,城市建成区面积以每年109km2的速度不断扩张;22010年1 961万常住人口中,80%集聚在城市建成区,在集聚于城市建成区的人口中,95%集聚于中心城,仅有5%集聚于卫星城;3在北京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过度密集地聚集于中心城,集约的社会经济活动不断侵占生态空间,在北京城市建成区,人均生态空间由2000年187.5m2下降到2010年的91.3m2。这种过快过密的人口集聚,同时导致资源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城市物质代谢强度超过当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在城市规模突破当地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后,不得不从外部输入越来越多的淡水、能源、食物等生存资源以维持城市运转。现已成为超大城市的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可持续的宜居生态城市。为此建议:1结束城市快速膨胀的进程;2约束中心城建成区面积的继续扩张;3在城市周边进行生态系统的自然化再造与保护;4对城市已有生态系统进行近自然化改造;5在城市建成区建造多样化城市绿地生态景观。  相似文献   

3.
今天,半数人类居住在城市,在未来20年内,城市居民将占到世界人口近60%。最快的城市增长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在那里月均新增城市人口达500万人。伴随着城市规模和人口的增长,城市空间、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和谐及其居民之间的和谐变得异常重要,这种和谐基于两个支柱:公平和永续。  相似文献   

4.
应用CCA(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我国2010年31个省市城市基础设施评价指标进行降维处理,将多个指标综合成为少数几个因子;应用数据包络方法(DEA)分别对区域城市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和财政维护资金效率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从全国整体水平来看,城市维护建设资金和市政固定资产投资的利用效率都比较低。城市维护建设资金利用效率低下是由于纯技术效率低下造成的,而资金规模效率的影响相对较小;市政固定资产投资效率低下是由于规模效率低下造成的,而资金的纯技术效率影响较小;我国中东西各地区的资金利用效率也不尽相同,东部地区的资金利用普遍存在规模过剩导致的效率低下,中西部地区的资金利用则存在管理技术水平不足导致的效率低下。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历史路径和未来发展趋势。构建关于城市建设用地的恒等式并分解出影响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解释变量为土地利用效率因素、经济发展因素和人口规模因素;利用我国1981-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总量、GDP和人口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协整分析,建立协整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蒙特卡罗动态模拟,模拟得到我国大陆地区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速率落在各个区间的概率。分析发现:城市建设用地与其解释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即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在短期内,由于经济发展因素的决定性作用,我国城市建设用地有85%的概率以年均1.5%~3.5%的速度扩张,其中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5%附近的概率达到26%;在保持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实行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导向的政策能抑制城市建设用地的过快扩张,把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6.
作为肯尼亚的首都,内罗毕是非洲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本文研究了内罗毕市1988年-2010年城市建成区空间扩展情况.利用1988年Landsat TM、2000年Landsat ETM+以及2010年Landsat TM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与混合分类的方法,提取了1988年-2000年、2000年-2010年、1988年-2010年内罗毕土地覆盖空间变化数据,并分析了城市用地面积扩展的驱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内罗毕从1988年到2010年总共扩展了141.24km2,扩展面积为1988年城市建成区面积的1.27倍,其中1988年到2000年扩展了60.03km2,2000年到2010年扩展了81.21km2.城市建成区所侵占的地类主要是荒草地和林地,城市建成区的扩展方向是以东西方向为主,并沿着主要交通路线的方向扩展.人口和经济快速增长、便利的交通、地质地形、政府政策是内罗毕城市扩展的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历史路径和未来发展趋势。构建关于城市建设用地的恒等式并分解出影响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解释变量为土地利用效率因素、经济发展因素和人口规模因素;利用我国1981-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总量、GDP和人口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协整分析,建立协整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蒙特卡罗动态模拟,模拟得到我国大陆地区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速率落在各个区间的概率。分析发现:城市建设用地与其解释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即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在短期内,由于经济发展因素的决定性作用,我国城市建设用地有85%的概率以年均1.5%~3.5%的速度扩张,其中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5%附近的概率达到26%;在保持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实行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导向的政策能抑制城市建设用地的过快扩张,把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8.
曹聪丽 《软科学》2017,(5):6-10
基于2003~2013年中国27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统计数据,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产业发展模式、城市规模对城市经济绩效的协同影响,估计城市规模约束下专业化和多样化的边际收益、与城市专业化或多样化经济相适应的最优城市规模,以及专业化经济的空间溢出范围.研究发现:(1)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产业发展模式应由专业化向多样化转变,多样化对经济效率提升的门槛规模是129万人;(2)随着城市规模扩大,经济绩效呈现倒U型结构,而城市规模增大的边际收益随专业化向多样化转变和多样化水平的提高而增加;(3)专业化具有显著的跨区域空间外部性,空间溢出效应在100千米和400千米时较大.  相似文献   

9.
2000-2011年中国主要旅游城市全要素生产率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晓龙 《资源科学》2014,36(8):1626-1634
历时性绩效分析可以对一定时期决策单元的生产过程进行全面评价。城市是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依托载体和基本行政单元,评价城市的旅游发展效率水平对不同类型城市选择针对性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以下简称DEA)的相关模型,以曼奎斯特(Malmquist)指数为指标,对中国58个主要城市2000-2011年期间的旅游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时期大多数城市的旅游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的技术变化以增长为主要特征,但效率变化以下降为主要特征。且效率变化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但从影响程度上看,技术变化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大于效率变化。从空间格局上看,西部地区城市旅游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高于东部地区、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效率变化呈现出与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一致的特征,但技术变化则呈现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依次递减的特征。本文从城市旅游发展的阶段特征出发,对上述结果形成的过程和机理进行了分析,认为旅游产业的低技术本质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影响上述结构形成的根本原因。最后,将58个城市按照分解特性分为4个象限,并就每个象限城市的旅游发展策略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各省区城市工业用地生产效率差异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熊强  郭贯成 《资源科学》2013,35(5):910-917
本文选取城市工业用地面积、城市工业资本投入、城市工业从业员工人数和城市工业总产值为评价指标,运用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分解法,对比分析了2003年-2009年期间,中国29个省际城市工业用地生产效率差异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研究发现:①东中西部城市工业用地生产效率水平总体较低,而中西部地区历年来又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②城市工业用地纯技术效率较低,是影响综合效率的主要因素;③城市工业周地普遍存在规模效率递减的趋势;④城市工业用地普遍存在较高的投入冗余率的情况;⑤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都呈现上升趋势,西部地区上升速度较显著.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大科技投入,贯彻集约利用土地政策,促进企业用地规模最优化是实现工业用地效率提升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黄和平  彭小琳 《资源科学》2012,34(10):1972-1979
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发展方式是当前中国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主要途径,如何定量评价"两型城市"也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构建脱钩分析模型探讨第二产业GDP增长与能源消费和废物排放的相关关系及脱钩程度,以定量评价南昌市1991年-2010年"两型城市"的发展,结果表明:①1991年-1995年和2001年-2005年南昌市第二产业GDP增长与能源消费均处于扩张性负脱钩状态,1996年-2000年和2006年-2010年分别为强脱钩和弱脱钩,能源效率的提高是目前南昌市实现弱脱钩的主要原因,但未能抵消工业发展对能源需求的增长幅度;②尽管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对环境的压力不减,但1991年-1995年和2001年-2010年南昌市第二产业GDP增长与废物排放均呈现弱脱钩状态,尤其以1996年-2000年为强脱钩状态,这说明南昌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效果显著,有效改善了城市环境。南昌市在"两型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在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提升的同时,以半导体照明、光伏、服务外包三大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低碳经济发展,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了客观科学地评价我国国家创新型城市绩效,并分析各国家创新型城市绩效的时空差异性.以2007-2011年17个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Malmquist指数评价模型进行实证评价.研究得出:我国17个国家创新型城市绩效整体上处于增长状态,但各国家创新型城市之间的绩效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处于绩效增长的国家创新型城市中,绩效增长动力主要来源于科技进步,资源配置效率以及规模经济效应没有发挥促进作用;处于绩效负增长国家创新型城市中,导致绩效下降的原因表现出明显的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与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7  
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伴随有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它们之间有何关系?本文在分析了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状况及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所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出它们之间的线性关系,认为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用地中居住用地是随之增加的,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及对外交通用地则是随之减少,而且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公共设施用地也在不断增加,它同居住生活用地同时随城市规模与人口的增加而增加.从国际城市化发展规律看,城市化率达到30%以上就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而我国到2000年城市化率就已达到36.2%,由此可以得出我国目前城市化处在中期发展水平,在以后进入高级城市化发展水平过程中,必须向着集约利用城市土地的方向发展,从扩大城市规模向提高城市综合质量转变.同时根据对未来城市化的预测,再根据前述回归模型预测出我国在未来20年内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趋势,由此提出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加快土地市场化步伐、合理调整城市用地结构,优化土地配置,改善城市综合环境、挖掘城市用地潜力,适当提高城市土地容积率,积极利用多维空间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投资与城市经济增长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康娟  吕康银 《软科学》2004,18(4):38-41
按照区域划分城市并分析,发现我国东中西部城市之间经济差距大,并呈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论证其原因不仅是由于东部城市的总体投资规模大于中西部城市,更主要的是由于中西部城市投资产出效率低下,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出现了偏离,投资没有带动相应的经济增长;最后提出改善中西部城市投资结构和实现集约经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曾伟 《资源科学》2014,36(7):1317-1326
国内学者运用"增长阻尼"的研究方法,更多分析土地资源对我国某一个省或者某一城市的经济增长影响,缺乏考虑土地资源约束对我国城市经济的整体"增长阻尼"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本文针对这一不足,基于一个改进的二级CES生产函数,分别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角度,考察了土地资源约束对城市经济的"增长阻尼"。研究表明,土地资源约束对城市经济的"增长阻尼"大小受规模报酬、人口增长以及不同生产要素在城市经济活动中重要程度的影响;土地资源约束对我国城市经济的"增长阻尼"的平均水平约为0.24%,略低于土地资源约束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增长阻尼"水平,同时,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约束对城市经济"增长阻尼"除表现出"程度大小"的不同之外,还在"作用方向"上的差异。深入分析后认为,城市土地的过度增量供给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而言,对城市经济增长均是不利的;最终解决城市经济增长中的"资源约束"问题,需依赖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完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以及借助市场调节机制等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基于能值和DEA的中国城市新陈代谢效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涛  蔡建明  倪攀  杨振山  温婷 《资源科学》2013,35(11):2166-2173
本文运用能值理论及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系统研究了2010年和2000年中国31个案例城市的新陈代谢效率特征及发展机制。结果显示,中西部城市的非可再生资源能值占系统能值总量的比例较高;而上海、北京、深圳等经济发达城市则以进出口能值为主要构成成分。2010年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沈阳、西安、杭州和海口8个案例城市达到新陈代谢效率的DEA有效,其它23个非DEA有效的城市中,绝大多数的非可再生资源投入冗余率、废弃物投入冗余率和出口改善率有待提高。此外,对城市新陈代谢效率的机制分析表明,产业结构、城市化、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要素对于城市新陈代谢效率具有较为显著的正面影响,未来应有的放矢地从以上方面调控城市新陈代谢效率。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Rapid Eye数据对北京绿色空间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城市建成区内绿色空间面积、覆盖率、人均绿色空间等指标的变化,多方面地反映了城市建成区内绿色空间的变化情况。研究结论如下:12000-2010年北京城市建成区绿色空间面积、绿色空间覆盖率和人均绿色空间面积总体上均在增加;22000-2010年人工林和草地占绿色空间总面积比例持续增加,农田所占比例持续下降;2000-2010年不同类型绿色空间之间发生转换,主要趋势是旱地转换为天然草丛/灌草丛、苗圃与果园;32000-2010年五环以内绿色空间面积和绿色空间覆盖率基本保持稳定,五环以外城市建成区绿色空间面积持续增加,绿色空间覆盖率先增加后减少。  相似文献   

18.
刘志佳  黄河清 《资源科学》2015,37(7):1394-1402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建设用地急剧扩张,同时这些变化之间呈现出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通过对1979-2009年间遥感影像的分类解译,获得珠三角地区四期间隔为10年左右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结合生产总值、常住人口等统计数据,定量分析过去30年来珠三角地区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生产总值、常住人口的时空变化及其相互作用关系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珠三角地区的建设用地面积占地区总土地面积的比重已从0.5%上升到了10.8%,其中深圳、东莞已超过了40%,这些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是以农业用地的减少为代价;2珠三角地区常住人口与经济增长有明显的相关性:2000年以前人口每增长1万人,经济增长3.2亿元;2000年以后变为16.2亿元/万人;3整个区域尺度上常住人口、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根据线性回归方程,珠三角地区的常住人口每增长1万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大约增长0.99km2;生产总值每增长1亿元,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增长约0.16km2。但是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呈现出复杂的关系:在城市扩张的初期,经济增长中土地资源的贡献度较大,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表现出紧密的幂函数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土地资源的贡献度逐渐下降,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扩张的相关性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9.
郑循刚 《软科学》2010,24(8):79-81,87
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方法研究了2000~2007年西部农业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的变化、规模经济性和资源配置效率4个部分。结果表明:2000~2007年西部农业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平均为5.74%,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主要是技术进步、资源配置效率和规模效率,技术进步是主要的推动力量,平均占104%,规模效率占8%,技术效率的变化呈缓慢下降趋势,平均占0.87%,资源配置的影响为负,平均占-11.27%。要提高西部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水平,需要进一步推广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调整资源配置结构。  相似文献   

20.
<正>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不论是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大都市,还是逐渐兴起的广大城镇,都是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重心。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主题,可见城市对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程度。然而,伴随着突飞猛进的中国经济,城市人口增多、城市用地规模增长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怎样合理规划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