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郑板桥,清代诗人、画家、书法家。他在文艺理论作方面,有不少独特的见解。他的文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胸无成竹宋人苏东坡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提出胸有成竹的写作原则:“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宋人晁补之诗曰:“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但郑板桥却提出“胸无成竹”的主张。他  相似文献   

2.
小学生作文写得不具体、不准确、不生动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观察。《梦溪笔谈》记载这样一个故事:欧阳修曾得到一幅古画,画的是一丛牡丹下面躺着一只猫。他百思不得其解,便去请教当时的丞相吴育。吴育一见古画就说:“画的是正午牡丹。”欧阳修吃惊地问:“您凭什么说它是正午牡丹呢  相似文献   

3.
赵兰珍 《学语文》2002,(1):15-15
东晋的大画家顾恺之在为人画像时迟迟不画眼珠,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传神写照,正在这个中。宋朝的赵希鹄也有类似的见解,他说:“人物鬼神生动之物,全在点睛,睛活则有生意。”鲁迅先生赞成这样的见解,他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认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的逼真,也毫无意思。”上述见解非常精辟,它告诉我们“画眼睛”不失为描写人物外貌的一种佳法。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这一扇扇“窗户”,我们就可以窥见不同人物的个性特点、生活经历,窥见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内心活动,窥见作者的喜怒哀乐,褒贬爱憎。鲁迅先生不仅是“画眼睛”的积极倡导者,而且是“画眼睛”的行家高手,他在短篇小说《药》中、《伤逝》、《祝福》中,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艺术范例。  相似文献   

4.
实践告诉我,运用各种生动有趣的形式教儿歌,让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学习,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效果。在教《粗心的小画家》时,我按儿歌内容,画了这样几幅画:(见下图。)课上,我请小朋友认一认这是些什么动物?观察了一会儿,小朋友都嚷起来了:“老师,画错了!画错了!”小朋友一一指正后,我就告诉他们:“这都是丁丁小朋友画的。他对别人把口夸,说他什么东西都会画。可是,八条腿的螃蟹他  相似文献   

5.
宋代文豪苏轼亦精通书画。他称善画的唐诗人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书文与可墨竹屏风》也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此诗之余”。诗画合一,可以从东坡对诗画的评论中找到理论依据。 一、要直接地观察事物 “君不见韩生自言无所学,厩马乃匹皆吾师。”(《次韵李伯对所藏韩干马》)韩干不师陈闳而师厩乌,以为陈所画之马虽好,还是纸片上的东西,不如直接观察厩马一切生动的形态,才能写得逼真。这是韩成功的最重要一点,又如王履《华山图》为传世之作,而他《重为华山阁序》曰:“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因他…  相似文献   

6.
苏东坡在《文与可画谷(?)筜偃竹记》中有这样的话:“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所谓“执笔熟视”“成竹于胸”,也就是要求对所描写对象进行仔细观察,将客观事物经过综合提炼、组织和建构,在内心形成一个完整形象,然后“振笔直遂”,完成艺术形象的创造。  相似文献   

7.
南宁市读者刘显源先生 ,指出 2 0 0 1年新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十一册有一处重大差错。刘先生在信中说 :该册《语文》课本有一篇课文是史思雷写的《欧阳修追字》。文中写道 :“韩琦是欧阳修的朋友。他在相州任职时 ,曾建造了一座别墅 ,取名‘画锦堂’。宋朝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应朋友之邀为‘画锦堂’写下了《画锦堂记》。”刘先生说 :“我初读而疑惑 ,继读而惊骇。”刘先生指出 ,据史料记载 ,宋朝宰相韩琦建的是“昼锦堂”而绝不是“画锦堂”。欧阳修应朋友之邀写的也是《昼锦堂记》而绝不是《画锦堂记》。并指出 ,所谓…  相似文献   

8.
郑板桥擅长画竹,相传他为了画竹,把竹子种在自己的窗前,天天观察揣摩,因而竹子的种种形态特征烂熟于胸,每至作画时信笔泼墨,一气呵成。作文也同样如此。谁的观察能力强,谁善于发现,谁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材料,谁观察得越细致越全面,谁的作文内容就越具体越生动。鲁迅先生曾说过:"如果创作,第一须观察。"叶圣陶先生也强调观察对于写好作文的重要性,他说:"初学者,尤其不能不下苦功的是观察能力的培养。"笔者曾布置一次观  相似文献   

9.
吴晗同志的杂文《谈骨气》,是一篇论点鲜明、论据精当、震撼人心、令人回肠荡气的好文章。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学习这篇文章。一、作者是带着骨气写《谈骨气》的俗话说 :“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像一代画师徐悲鸿就能说出这样的话 :“人不可有傲气 ,但不可无傲骨。”同学们看 ,有骨气的人说出的话也是掷地有声的。只有有骨气的人才能重视骨气 ,才能谈好骨气。吴晗就是带着骨气写《谈骨气》的。他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杂文作家 ,早在抗日战争期间 ,就与闻一多等人一起 ,为抗日救亡和反对国民党的投降政策 ,进行了殊死的斗争。“文…  相似文献   

10.
杨朔同志的散文赢得广大读者的喜爱,决不是偶然的。读着他的散文,好象身浴东风,口含荔枝,乘竹筏畅游在漓江碧波上,诗意盎然,美味无穷。他说他写散文就是“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茶花赋》既是他散文的代表作,又恰恰能反映出他当诗一样写散文的经验。 你看,文章一开头就说他想构思一幅“祖国面貌”的画,以抒发他极度怀念祖国的诗情。 “祖国的面貌”,要用富有诗意的画能表现好吗?他借画家之口说:“这可是个难题”。为什么“难”呢?难就难在杨朔同志要画的不是祖国一般性的面貌,而是要求画出特色来。要有“自己新鲜的意境、思想、情感”,要“耐人寻味”而“零山碎水”、  相似文献   

11.
【教学依据】《口技》是林嗣环为其《秋声诗》写的序言的一部分。作者的本意并不是写口技,而是为其诗集写的前言,他在写完《口技》后说:“嘻,若而人者,可谓善画声矣!遂录其话以为《秋声》序。”显然,作者是借口技人“善画声”说明《秋声》“善画声”.即善于绘声绘色地描写自然万物和社会生活。姑且不论他的《秋声》如  相似文献   

12.
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说:“手应该像脸一样地富有表情。”鲁迅先生深谙此道,他不仅有“点睛”的奇才,而且有“画手”的神功。《孔乙己》中手的描写充分显示了鲁迅高超的“画手”技艺。一、二写拿钱,串联情节。“他排出九文大钱”一句中的动词“排”耐  相似文献   

13.
郑板桥,1693年出生在江苏兴化,名燮,板桥是他的号,他是清代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因为他在所作的书画下款都题作“板桥郑燮”的字样,所以人们就称他为郑板桥。郑板桥爱竹,他称竹“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因此,他一生痴竹迷竹,对竹作诗,移竹入画,咏竹言志,画竹传情。在郑板桥的眼中,竹子一枝一叶总关情,因而他的笔端留下了许多关于竹的佳作佳话。以至于人们一提到郑板桥就想到竹,一说起竹就自然要想到郑板桥。郑板桥一生多画兰、竹、石。他以为兰四时不谢,竹百节常青,石万古不败,这正与他倔强不驯的个性…  相似文献   

14.
叶圣陶先生把培养良好习惯视为一条教育规律。他说:“养成良好习惯,直到终身由之的程度,是一条规律。”“教语文就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就提到要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中又从听、说、读、写等不同方面提出了培养中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的具体要求;并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又再次强调“字要规规矩矩的写,话要清清楚楚的说,课文要仔仔细细的读,练习要踏踏实实的做,作文要认认真真的完成。”要“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语文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5.
松、竹、梅号称“岁寒三友”,历代文人雅士赋予竹以深厚的内涵,倾注大量的溢美之词。早在殷商时期,就出现了“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诗歌。《诗·卫风·淇奥》中的“绿竹猗猗”、“绿竹青青”,已开始将竹赋予君子的品行。《世说新语》记载,王子猷曾暂寄别人空宅中,便令家人在里边种竹。有人问他:“暂住何烦尔?”王子猷指着竹子说:“何可一日无此君。”苏轼也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又如张九龄的咏竹诗:“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无。凤凰佳可食,一去一来仪。”(《和黄门卢侍郎咏竹》)这种“高节”,切合竹子…  相似文献   

16.
画竹与作文     
北宋著名画家“文湖州竹派”的开创者文同(11018—1079),字与可,被世人称为一代“竹圣”。大文豪苏轼在《文与可筼筜谷偃竹记》中记载文与可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鹃落,少纵则逝矣。”由此可见文与可画竹的两个奧妙。其一,画竹之前必须胸有成竹,就是强调必须注意平时的生活积累,有足够的准备,然后才能  相似文献   

17.
一、鼓励创新 ,引导学生愿写长期以来 ,我们的教育只重视学生的共性 ,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 ,他们有着不同的喜好 ,不同的思维。作文教学就应当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观察 ,自己的想法 ,自己的独立的风格 ,不人云亦云。学生只有将积极的情绪内化为良好的行为 ,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在不断地求新求异中 ,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到充分发展。我在上《凡卡》一课时 ,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爷爷能收到这封信吗?为什么?我满以为学生会异口同声地说 :“不能 ,因为信的地址不详。”不料 ,却有一个学生…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猫》时,我先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了一只猫,随即在旁边板书“猫”。学生见老师寥寥几笔就画出了一只活泼可爱的猫,顿时来了兴致。我不失时机地说:“很可爱的一只猫吧?今天我们就学习第10课(猫)。”边说边在已板书好的“猫”前面写上“10”。话刚说完,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  相似文献   

19.
怎样积累素材、写好作文呢?最重要的是在平时学会观察,在生活中汲取养料。那么,应该怎样来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呢? 首先,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观察各样事物,记在心头,或者笔录下来,久而久之,养成了习惯,就会发现在自己身边随处都有写作的材料。有一位初一的学生周伟写了一篇《我的花母鸡》,文中的花母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他在一篇谈写作体会的文章《善于观察才能善于作文》中说: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学生提出的综合性学习要求是: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 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学完《写启示》后,我班一学生上体育课时丢了衣服,笔者就建议他写“寻物启示”。顿时,全班同学都围上来一起出谋划策,“寻物启示”贴出两天后,衣服终于回来了。与文本结合,并超越文本,提倡学生多动笔写自己的感想、心得。如结合季节,笔者建议学生去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