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白银世纪”学系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象征主义、阿克梅主义等现代诗歌创作是相对于19世纪初被称为俄罗斯诗歌“黄金时代”的普希金时代而言的。笔认为,“白银世纪”诗歌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苏联时期的学史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和评价显危在显然是一种政治和艺术的偏见,但是也不赞同以“白银世纪学:否定和取代苏联学。苏联学是一个独立的概念,它具有独特的思想内涵、审美理想与艺术方法,不同于俄国其他历史时代的学,有不可取代的认识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由于受“一代有一代之学”及传统的学退化论观念的影响,自近代以来对清代学的评价一直偏低,尤其是传统诗方面更是如此。本从中国古代学史的发展及其近代转型着眼,简要地论述了清代学的历史特征、分期及学史地位,对学术界研究不足的传统诗的发展和变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体演变与学发展史的关系的探讨,是中国学史教学和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唐宋学是中国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中国学的几种最重要的体,均在这一时期萌生或成熟。本提出了唐宋学教学与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以高平陵事件为分界的正始时期和后正始时期,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历史阶段。因此,在两种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正始学和后正始学,不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风貌,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以何晏为代表的正始学,其成就虽比不上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学,也比不上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后正始学,但它在学史上也留下了自己的印迹,并对两晋坛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尽管有些影响可能是负面的。  相似文献   

5.
本描述了俄罗斯侨民学三次浪潮各不相同的形成背景和生存状态,经由论述其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学成就,力图揭示出这一学的化意蕴,并就此提出关于政治风云变幻与学发展的关系、学史家应当如何看待“非主流”学、流亡学的“边缘性”等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学发展的继承关系中,作为学继承因子的“记忆”在学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其具体模式包括树碑式、续家谱式、计程式、经典化模式等。记忆具有学史的超越性和价值功能,即这种记忆不只是简单实录学史现象,而是有着整合作用,它是建立学秩序的关键步骤。学发展是记忆与遗忘一对矛盾相互依存、相互斗争的统一,单纯强调其中一个方面都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7.
“休闲学”是艺界一个新的理论增长点,并未形成定论。“休闲学”是把审美中的休闲作用提到独尊地位的诗意学,在学这一领域内具有休闲性、诗意性的双重特征。  相似文献   

8.
"文学命名"论——批评行为的"史性"修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学活动和发展过程而言,“学命名”活动贯穿于从“学批评”到“学史”的连续性的整体构成之中。“批评命名”与“学史命名”作为学审美活动中的两种基本的“命名方式”,其差异性体现为思维类型的不同归属。“命名”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学活动中“主体”,“批评”,“历史”与“言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9.
从区域化的视野看四川学,其巴蜀化特征,体现在小说空间上的巴蜀地域化,致力于“四川蛮子”、“四川嫂子”、“四川才子”系列形象的塑造,用巴蜀乡音“讲古”“摆龙门阵”,具有四川民间学的体特征。  相似文献   

10.
宝剑意象是中国侠义学发展历程中出现的一个重要的学意象。对于宝剑的追求和赞美,反映了中国侠义学的审美诉求。宝剑意象的内涵具有学史研究范式的意义。由宝剑意象烛照本与现实的互动轨迹,思考侠义学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可以作为当下通俗小说研究的一个突破口。  相似文献   

11.
作为最早以"史"出现的两部主要属于近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文学史专著,陈子展的《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和《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在中国近代文学史建构历程中有着重要的学术史意义。尽管其文学史观明显受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影响,由于其所具有的独立不倚的学术品格和无征不信的严谨学风,又使其在许多方面超越了胡著,得出许多创见,并以其长久的学术生命力或明或暗地参与了与其后逐渐建构起来的近代文学史的对话,为推进近代文学研究走向深入、全面和公正,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2.
文学史是文学研究领域的大户,文学史论著数量繁多,而且越来越多,因此产生分辨文学史类型的问题。在已有大量的文学史实践基础上,本文提出文学史分类的基本原则与依据,除通史、断代史、分体史和专史等概念外,还论析了总体史、非史之史等文学史类型,希望更深刻地揭示文学史的本质与特征,有助于文学史撰述今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学史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依附于外在的历史框架,二是文学自身内在的发展结构."文学的哲学"即体现为一种重视文学内在发展结构的文学史观.这一文学史观认为文学史乃是文学本质实现的历史,因此强调对文学本质的形成和发展历史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文学的哲学强调的是逻辑的研究方法,探讨文学本质的实现的历史及文学内在的发展结构,并以此为基础建构文学史.文学的哲学包含了文学史观、文学史研究方法、文学史的建构等基本内涵,这一范畴的提出对当前的文学史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学史教材的编写不仅要考虑到文学史教学实际,也应该处理好文学与历史的关系,所以其编写应该坚持一项基本的原则:文学史编写要注意"文学" "史",即注意四要素构架的"文学"、注意多层级的文学"史"、注意差异性的"文学史".  相似文献   

15.
文学本质的再认识可以从新的高度剖析文学史,进而使对文学规律的揭示向纵深发展。文学产生于社会生活的审美实践,因而文学史是审美需求与审美方式并行发展的历史,文学史的教学要注意为文学范畴的演进描绘出人类审美历史的轨迹。  相似文献   

16.
教师通过对教授领域的学术研究或学术研究动态的把握来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以《中国文学史》课程为例,从"教"与"学"两个角度以例证说明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文学史编纂体例,既表现出其异如面的个性,也有必须遵循的通则,且通中有变,变中有通。认识文学史著作通变的辩证统一,将有助于文学史著述之实践。  相似文献   

18.
民间文学是优秀文学遗产中最宝贵的文学之一,我国民间文学研究在古代已发生了自身的“前史”,五四以来文学先驱们也把视角放在民众身上,有强烈的平民意识,但只是从启蒙角度来吸收民间文学的营养,并没有真正从文学史角度把握民间文学。解放以来,在毛泽东的民间文艺指导下开展新民歌运动,从民间寻找文化资源,但其中隐含新文学界的文学想象。80年代在重写文学史浪潮的推动下,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从史的角度对民间文学与民间有新的认识,但他竭力从民间文学中挖掘出来的也只是民间文学的“隐形结构”。因而,新文学史研究视镜中存在民间缺失,应呼吁对民间文学“史”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文学史不应该仅仅是史料的堆砌,文学史家应该在冰冷的史料背后发现历史发展的有机性,进而探讨文学思潮的精神演进的客观规律.从精神角度来考察1976年以来中国文学的发展,就会发现一条隐约可循的共同的精神--心灵渐进模式,即从拯救到逍遥的曲线发展 .本文从传统的回归与延续、乌托邦精神的欢歌、怀疑的诞生及"亵渎与逍遥"四个侧面考察了新时期中国文学思潮的精神历程,分析了这一精神历程得以达成的现实诱因和主观条件 ,同时指出:对作为创作个体的作家来说,这一轨迹意味着作家的创作媚俗而多变,鲜有恒长的精神主题,也缺乏内在的逻辑线索;它最终决定了中国文学精神的无限循环,也决定了我们时代文学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20.
现代文学史学科历经“新文学”与“革命文学”为主宰的发展阶段,随着学科的发展,其存在的深层次的历史学问题也逐渐显现:既包括抽象的历史哲学,也涉及具体的写作、研究方法。这在一个方面向我们预示了文学史研究视域拓展的可能和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