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众所周知,碘遇淀粉变蓝色。然而,学生在做淀粉遇碘变蓝色的实验时,笔者发现往淀粉溶液中加入碘水,溶液变蓝色;加热,发现溶液的蓝色会变浅甚至会消失,冷却时,又恢复为蓝色。这是什么原因呢?为此,笔者从温度、溶液酸碱性、溶剂、试剂体积分数等方面设计系列实验,探究淀粉与碘显色反应灵敏度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钱爱君 《政治课教学》2014,(3):72-72,F0003
中学化学教学经常通过实验来检验某种物质的存在,比如“淀粉遇碘显蓝色”是很灵敏的显色反应,既可以检验淀粉的存在,又可以证明碘的有无。然而,笔者在教学中给学生做演示实验时却遭遇了对教材内容的惊人“颠覆”与尴尬。在实验中,笔者用同一包可溶性淀粉配制的淀粉溶液与碘反应,却不见“经典蓝”,而显棕黑色!学生一片哗然,笔者也感到愕然。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笔者带着疑问放弃了原来的教学设计,同时以这次失败的实验为起点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失败的原因”。教学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3.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有一个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这个实验主要是利用“淀粉遇碘变蓝色”的特性来验证“绿叶在光下能够制造淀粉”。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一些问题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有一个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这个实验主要是利用“淀粉遇碘变蓝色”的特性来验证“绿叶在光下能够制造淀粉”。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一些问题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中师生物学教材第二册在讲酶的性质时,有一个演示实验——“酶在催化作用中所需的外界条件”。其中有一步是:先向试管中加2毫升唾液,再滴加2滴稀氢氧化钠溶液,最后加2毫升淀粉溶液。将试管在37t水浴中加热10分钟后,滴加一滴碘液,观察现象。由于唾液淀粉酶在碱性条件下失活,不能使淀粉水解,因此搞加碘液后,试管内液体应变为蓝色。然而,实验往往以混合液不变蓝而失败。为什么呢?是因为氢氧化钠溶液加得少,混合液的碱性不足以使唾液淀粉酶失活吗?不是。原来,加入的碘首先与溶液中的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无色的碘化钠、碘酸…  相似文献   

6.
在“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第5步在三支试管中滴入1~2滴碘液,然后摇匀。按实验原理推断冰水和沸水浴中的试管都应变蓝色。而实际实验现象只有冰水中的试管变蓝,而温水浴和沸水浴中的试管不变蓝色,实验失败。经过查阅资料后将实验略加改动:在实验第4步结束后将沸水浴中的试管冷却后再加入碘液,实验能获成功。这说明碘与淀粉反应受温度的影响,下面本人设计了实验探索温度对淀粉与碘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淀粉遇碘变蓝,这是一个很普通的常识。如果加热变蓝的淀粉溶液,又会出现怎样的现象呢?在一次学生实验中,一位学生突发奇想,把已经变蓝的液体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不料产生了如下实验现象:蓝色的液体渐渐变为无色。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了给学生一个解释,我们查阅了淀粉与碘的相关资料,了解到了蓝色褪去的原因。淀粉具有遇碘变蓝的特性,这是由淀粉本身的结  相似文献   

8.
《江苏教育》1989年7—8合刊上有一篇杨晓峰同志“碘遇淀粉变蓝提法不妥”的文章。我认为杨晓峰同志文中所得的结论:“淀粉遇碘变蓝的提法仍欠妥。其一,固体淀粉遇固体碘时,淀粉变淡黄色或灰黑色。其二,淀粉浊液遇稀碘水显紫蓝色或淀粉溶液遇稀碘水显蓝色。因此,“淀粉遇碘变蓝色”应改为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碘遇淀粉变蓝色.然而,学生在做淀粉遇碘变蓝色的实验时,笔者发现往淀粉溶液中加入碘水,溶液变蓝色;加热,发现溶液的蓝色会变浅甚至会消失,冷却时,又恢复为蓝色.这是什么原因呢?为此,笔者从温度、溶液酸碱性、溶剂、试剂体积分数等方面设计系列实验,探究淀粉与碘显色反应灵敏度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是高三理科班学生必作的学生实验。其实验原理是淀粉遇碘形成紫蓝色的复合物。仅一淀粉酶在适宜条件下可以使淀粉逐步分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麦芽糖和葡萄糖遇碘不显色。该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初步学会探索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室温下淀粉遇碘会变蓝 ,这个现象常常用来鉴别碘或淀粉的存在 ,对此我们已经非常熟悉。如果向刚煮沸还未冷却的淀粉溶液中滴加数滴稀的I2 KI溶液 ,却会发现溶液没有变蓝 ,逐渐冷却后蓝色才渐渐出现。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淀粉遇碘会变蓝”与溶液温度有关。为此我们设计了一个快速、易做、有趣的小实验。一、仪器及药品5 0mL容量瓶 2个 ,2 5 0mL烧杯 2只 ,带塞子的小试管 2支 ,1 0 0℃温度计 1支 ,酒精灯 ,多用滴管 ;碘、碘化钾、可溶性淀粉。配制溶液A :在 5 0mL容量瓶中配制 2 .5× 1 0 - 4 mol/L的I2 KI溶液。配制…  相似文献   

12.
这一实验是根据淀粉遇碘变蓝的化学性质,来验证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按实验要求,取1g干淀粉放在烧怀里,加清水100mL煮沸,作成浆糊备用。这种方法费时间,还有两个明显的缺点:①浆糊遇碘显紫红色,这与学生从小学以来一直接受淀粉遇碘液变蓝色的认识相矛盾。②浓稠的浆糊中,由于含有较多的淀粉,所以在与唾液淀粉酶发生反应时,需要较长时间,有时唾液少了还难以消色(碘液在淀粉液中显什么颜色是由淀粉液的浓度决定的。浓度低时显蓝色,浓度高时显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教材中的实验一“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中所采用的酶是市面上出售的淀粉酶,此酶反应的最适宜温度为50~75℃。按照教材中的实验步骤,把放在沸水中的淀粉酶注人到放在沸水中的淀粉溶液中,摇匀后保温5 min,滴加碘液,实验现象应该是变蓝。因为100℃时酶失活,不能催化淀粉水解,试管中仍然存在淀粉,所以遇碘变蓝。可笔者发现,滴加碘液后没有变蓝,什么原因呢?笔者经过查阅资料和进行实验操作得知:①因为淀粉在加热的情况下滴加碘液后会形成络合物褪去蓝色,当温度降低时,又会恢复蓝色,笔者  相似文献   

14.
通过文献检索和动手实验发现教材中"碘遇淀粉显蓝色"的结论有失偏颇。实验结果表明碘遇淀粉显色与多种因素有关,碘遇直链淀粉变蓝色,遇支链淀粉变紫色,遇混合淀粉则显示蓝与紫之间的混合色。分析了鲁教版化学九年级教材(下册)一个演示实验中"碘遇淀粉显色出现异常现象"的原因,并对现行化学教材和生物教材中对碘遇淀粉显色现象的描述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探索“温度影响淀粉酶活性”的实验教学中,淀粉遇碘后,形成紫蓝色的复合物。淀粉酶可以使淀粉逐步水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麦芽糖和葡萄糖遇碘后,不形成紫蓝色的复合物,但能够与斐林试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学生设计了不同的实验方案,在课堂交流研讨的过程中引起学生激烈的争论。现将这三种方案陈述如下,并将学生的...  相似文献   

16.
在实验中,我们常用碘证实淀粉的存在,这是利用了中学生物教材中所说的“淀粉遇碘液成蓝色”的特性。但在实验中常出现淀粉溶液(包括市售可溶性淀粉)在遇一定量的碘时出现颜色后又立即消退的现象,或者颜色也不一定是蓝色,有时会出现紫蓝、紫、紫红,甚至是赭色等。这是什么缘故呢?  相似文献   

17.
<正> 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两个实验都使用到碘液。那么,淀粉遇碘液是否都显蓝色呢?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中,我们发现,用买来的可溶性淀粉配制的淀粉溶液与碘液反应不显蓝色,而显棕红色!后来在"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中我们用同一包可溶性淀粉配制的淀粉溶  相似文献   

18.
对初一两个实验的改进重庆师专附属中学(632168)姜中相1.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本实验通常采用黑纸片在饥饿一昼夜的盆栽天竺葵上,选定一个叶片部分遮光,然后移至阳光下数小时,再摘下该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脱掉叶绿素,滴上碘液,观察反应结果,但遮...  相似文献   

19.
我在试做初中《生理卫生》全一册 P.67实验1时,发现有这样两个问题,值得教者领会与认识。一、“无色”并不是淀粉被完全消化的标志,实质是Ⅰ_2被唾液还原成Ⅰ~-。我在100毫升水中加1滴 N/10碘液(相当半滴碘酒),显黄色;即使在10~(-5)N 碘液中也能看出黄色。再向变成了无色的第2号试管中加入2滴淀粉糊,结果不显蓝色。说明第2号试管中不存在Ⅰ_2。  相似文献   

20.
1“酶的专一性实验”——选择斐林试剂本实验将等量的淀粉酶分别加入到淀粉和蔗糖溶液中,通过用斐林试剂检测是否生成砖红色沉淀,来判断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进而验证酶的专一性。本实验只能选择斐林试剂作鉴定试剂,而不能用碘液,因为碘液只能检测淀粉是否被淀粉酶所水解。而不能鉴定蔗糖是否被淀粉酶所水解,因为不莒蔗糖是否被水解,反应后的混合物都不可能遇碘液呈现蓝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