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体小说,鲁迅突破传统写作模式,以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对束缚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抨击,展现出其小说独特的叙事艺术。本文从叙事角度出发,分别从叙事结构、叙述视角及叙述者形象三个方面深层挖掘《狂人日记》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3.
鲁迅采用日记的形式,从第一人称的角度,现实主义地描写一个狂人真实的言行感受,揭示了狂人的内心矛盾,在惊恐与抗争、迷惆与向往、愤怒与羞恨等感情的复杂冲突中,“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以崭新的思想和独创的构思打破了中国的寂寞,使久处黑暗的人们骤然看出了耀眼的阳光.  相似文献   

4.
《狂人日记》:“不失其现实性的”象征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狂人日记》的思想价值是公认的,在艺术上也富有创新性。小说融合了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方法,运用多种手段完成了象征意义的转化,其“格式的特别”成为现代小说融汇多种艺术方法,力求创新的典范。  相似文献   

5.
《狂人日记》是五四时期鲁迅先生小说创作的总纲,这可以从其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方面来认识。其后的小说则在“仁义道德吃人”这一思想总纲的各个层面上深入开掘和具象化。由一篇小说成为多篇小说的总纲,是鲁迅先生特殊的思想发展过程和创作经历所决定的。研究这一特殊文学现象,对于我们了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结合时代,从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的结合,第一人称日记体的运用及白话与言的比较等多个角度分析了《狂人日记》的叙事智慧,显示了鲁迅在新学之初的伟大探索与贡献。  相似文献   

7.
莫泊桑是享誉世界的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短篇小说《项链》以其出人意料的结局安排而令读者欷歔不已,欷歔之余我们不能不叹服作家伏笔艺术手法的娴熟运用。  相似文献   

8.
《狂人日记》独异的构思,复合的语义结构,崭新的语言形式及对当时人们的感知刺激都是“陌生的,分析那些打破常规、偏离规范的作品时,不要急于用现成的概念、术语给它贴标签,束缚思维。姑且把它当作我们的视角来说是陌生的,从而经历更多发现的兴奋和惊喜。  相似文献   

9.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进行文学革命,包括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变革。陈腐的封建文学和僵死的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形象的雏形为章太炎,迫害狂患的模特儿为阮久荪。小说“吃人”主题的现实基础是徐锡麟、秋瑾遇难被吃,历史基础是《通鉴》中记载的大量事例,分直接吃人和礼教吃人两种。小说形式上借鉴了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小说的直接促成为钱玄同。  相似文献   

11.
乍一看,《狂人日记》与《红楼梦》似乎有点风马牛不相及,把这两部作品扯在一起.人们一定会以为是无稽之谈。但是.细心一点的读者不难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这两部杰作都自称为“荒唐之言”。《红楼梦》的“写作缘起”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狂人日记》在序言中写道:“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迹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  相似文献   

12.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中优秀的范本之一,具有很高的典范意义。作家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己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孔乙己那可怜而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动写照,又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氛围“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小说在创作技巧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鲁迅先生说过,他一生创作了三十余篇小说,最喜欢的就是《孔乙己》。  相似文献   

13.
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部门,本文以鲁迅的《狂人日记》为例,从小说的结构、主题以及形式三个方面探索了作品的影响源,探讨了国外文学及文化怎样影响了鲁迅的创作,从而对影响研究有了更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凤凰涅槃》主题思想比《狂人日记》主题思想更丰富、更深刻。丰富性表现在:前者不仅有对旧社会的揭露,也有对新社会的歌颂;深刻性表现在:前者不仅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而且也指明了砸碎旧世界、创建新世界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关于《狂人日记》的创作方法问题,一直是鲁迅研究争论的深层次焦点之一,也是其难点所在。由此切入,对所谓“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这一几乎成为定势的说法提出质疑,从美学、文化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重视角和层面,就《狂人日记》文本建构的创作方法、象征、形象、语言等焦点、难点问题,进行综合阐释,揭示其“表现的深切与格式的特别”的美学特征及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文学史上,《红楼梦》作为古典文学的终点,《狂人日记》作为现代文学的开端,两者之间具有重要的文化承继关系。首先,《红楼梦》伤时骂世,《狂人日记》感时忧国,传承了中国文化的士人精神。其次,《红楼梦》第一次把"情"提高到形而上学的水平,以"女儿"作为理想世界的中心,对传统文化发起天翻地覆的革命;《狂人日记》则弃绝传统文化,渴望以"新文化"战胜"旧文化",把"孩子"看作"新文化"的希望。最后,《红楼梦》与《狂人日记》的主人公徘徊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前者进行精神探索,后者开始勇猛呐喊,孤独与分裂是他们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7.
《狂人日记》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自1918年面世以来,一直备受研究者关注。关于《狂人日记》的研究不仅角度多样,而且呈现出不断深入的态势,文章试图从比较研究的角度入手,对《狂人日记》的研究现状作一梳理,以促进《狂人日记》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8.
对两篇《狂人日记》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文学真实性的角度,对两篇《狂人日记》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鲁迅的《狂人日记》作为特定时代唤醒人们向吃人的封建制度宣战、向奉为至尊的礼教宣战的战斗檄文,在当时起到了极大的启蒙作用,有其积极意义,但作为文学作品,其艺术性显然不如内容也许较之浅薄,但却能“以不可见之泪痕悲色,振其邦人”的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因为在后者中,我们看到的是那个时代真实可信的生活画面,而不是果戈理的政治学说。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狂人日记》与中国家族制度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狂人日记》关于“吃人”的社会批评,主要是一种对中国家族制度的文化形态进行反思之后的严厉抨击,鲁迅从家族内部的陈腐的伦理关系入手深刻概括了中国人处在家族制社会中卑劣的生存状态,让读者在“吃人”境层上去切实感知中国家族制度及其儒家思想这一文化依托的虚伪性,《狂人日记》也展露出鲁自己那种来源于某些传统文化的束缚的难以张扬但可以领略的心理弱势。  相似文献   

20.
基于鲁迅的思想观念视角和张爱玲的日常生活视角,《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和《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分别以精神意义和现实意义层面上的疯癫形象出现。这两个隐含了性别叙事视角差异的疯癫形象共同指向了生命的张扬,二者的结局揭示了作者共有的悲剧意识,他们书写人类生存的终极体验,表现人类命运的无所归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