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南宋遗民词的文本出发,对南宋遗民词人的审美取向和艺术创造,即清空、沉郁的审美特质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清空,主要表现为对白石的推崇追慕,这和南宋遗民词人的隐居生活密切相关,和他们的隐居不仕的文化心理相契合,是词人在潜身草野、怡情山水的生活中为了求得对不可忍受现实痛苦的一种暂时性精神超脱相一致的审美选择。沉郁,是指南宋遗民词感情的深沉郁勃,遗民词人身虽隐居,但终生都没有忘怀故国、故家,失意和苦闷增加了情感的浓度和思想的深度,使其词在情绪的深沉和感情的力度上,都呈现出深沉郁勃的面貌。  相似文献   

2.
南宋灭亡之后,一批词人变成了失国遗民,这些遗民词尤善言愁,其诸多"愁"包孕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亡国之痛、故国之思无时无刻不在啃噬着他们敏感的心灵,于惶恐、紧张、焦虑的心理历程中痛苦的体验和承载着民族苦难;对山河破碎的痛惜和壮志难酬的悲愤,更体现了一种"万古纲常"和"精忠大义"的崇高民族气节。元蒙的入侵和统治,华夏制度文化的断裂,无疑也给南宋逸民词人造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深重的精神苦闷和惶惑,在走向田园林薮,到宁静的大自然中去寻觅自己那颗失落心灵的家园和归宿之中,蕴涵了他们对历史意义、对民族苦难、对人生归宿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3.
宋元之际南宋遗民词普遍存在“以词存史”的创作现象.存史纪史的叙事性主题、词人行迹的叙事性记载,拓展了词体的功能结构,使南宋遗民诸家词作具备了叙事的功能.值得注意的是,南宋遗民词人这种创作实践,在部分词人的创作过程中不仅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当可视为一种有意识的创作自觉.纪实手法、褒贬笔法、铺叙手法及联章体的运用,可视为词人在艺术表现形式方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南宋遗民词人群体的悲剧性生命体验,使借酒消愁、诗酒玩世,成了他们隐居生活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他们的词作,也因此而在唐宋词史上显示出了一种朝气和春意,一种常驻的醉意,从而给唐宋词的审美特征注入了新质。  相似文献   

5.
南宋遗民词人的独特人格魅力,表现在他们对整个人生有了深刻的内省,佛教“如梦”情怀、虚空体悟、根绝尘念的观念,构成了他们人格精神的基础,他们接受了佛教义理的影响,吸收了其中的有益因素,在词作中大量援引佛教经典文献和禅宗语录,从而在“野云孤飞,去留无迹”的境界里消解了入世与归隐的两难选择,并因此影响到他们的情感活动、创作心理及其词作的主题趋向、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6.
南宋遗民词中的隐士形象,给词体文学的抒情世界和审美意蕴注入了新质,反映出宋元易代之际民族社会的苦难和词人个体命运的不幸,以及他们寻求解脱苦难、摆脱不幸的途径,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词的发展过程中,遗民词是唐宋词光辉的最后一页。在宋元之际的词坛,遗民词人形成了江浙遗民词人和江西遗民词人两大创作群体。这两大群体的词作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如都具有隐逸的思想特征,创作题材上都由舞榭歌台、秦楼楚馆的男女艳情转为自然之景、隐居之乐等。但是,他们又各具特色,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本文就意象的选取、词风的追求、语言的运用三个方面对南宋江浙遗民词和江西遗民词二者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8.
南宋遗民词人的独特人格魅力,表现在他们对整个人生有了深刻的内省,佛教"如梦"情怀、虚空体悟、根绝尘念的观念,构成了他们人格精神的基础,他们接受了佛教义理的影响,吸收了其中的有益因素,在词作中大量援引佛教经典文献和禅宗语录,从而在"野云孤飞,去留无迹"的境界里消解了入世与归隐的两难选择,并因此影响到他们的情感活动、创作心理及其词作的主题趋向、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9.
南宋遗民词人,以群体隐逸的空前规模,带来了隐逸文化在宋元之际的空前繁荣。他们的山水优游活动,作为遗民词人隐居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他们的思想感情、创作范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表现了遗民词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独特情感、心路历程和生活体验,使群体的创作共性凸现出来,呈现出统一、鲜明的创作风貌,词体文学的表现功能,因此也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拓展。  相似文献   

10.
宋末元初,周密、王沂孙、张炎等成为受姜夔词影响最大而又成就较高的一批南宋遗民词人。共同的人格追求、相似的人生际遇使这些南宋遗民词人非常尊崇姜夔,把他的创作奉为唯一典范。以这些南宋遗民词人为主形成的宋末元初词坛最具影响力的"姜张词派",开启和推动了元代词坛"复雅"风气的形成,其影响直至元代中期被誉为"一代正声"的张翥等人的创作,这是姜夔词传播与接受的第一次高潮。  相似文献   

11.
南宋遗民词人悲剧性的生命体验使他们更易领会佛教的义理,加上地域文化的影响,他们与寺僧结友唱和,广泛交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从中对佛教义理也有了较多的认识与理解,这样,就使禅宗思想深刻渗透到了遗民词人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他们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并体现在词作的思想意蕴中。  相似文献   

12.
南宋遗民词人悲剧性的生命体验使他们更易领会道教的义理,加上地域文化的影响,他们与方外之士结友唱和,广泛交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从中对道教义理也有了较多的认识与理解,这样,就使道家思想深刻渗透到了遗民词人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他们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并体现在词作的思想意蕴中.  相似文献   

13.
南宋遗民词人在亡国入元后的生活里,经常性地怀念在故国时的生活,在痛苦的现实生活里回忆往日的欢乐旧事,更增添了他们的感伤惆怅。这种由今昔对比产生的怀想之悲,是南宋遗民词人群体悲剧性心灵体验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南宋时期江西出现了众多文学家,著名文学家刘辰翁就是其中一位。刘辰翁爱好交游,创作了大量交游词,主题众多,如交游词、赠送唱和词、祝寿自寿词、雅集游玩词、有关官妓词等。因此,本文试图来探析刘辰翁交游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意象”这一古老的关学范畴在当代文艺理论中又成为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课题。一个时期以来,在对意象的探讨中出现了不少颇有影响的理论,同时也存在着认识上的偏颇现象。“意象”与“意境”有联系而又有区别;“意象”与“抽象”其含义相距甚远,不可同日而语;“意象”并非仅仅指艺术形象或心理意象。“意象”与“意境”、“典型”同为文艺理论中鼎足而居、相辅相成的审美范畴,三者均代表着艺术的最高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6.
论李清照词审美意象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对于词中意象的营造,倾注了卓越的睿智和大量的心血,呈现出独特的审美特征蕴含有独特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传达出词人富赡的内心世界和清雅的审美追求,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包孕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反映了作者独特的心理感受,表现出词人极为执著和较高层次的审美追求,而这种审美追求极富启发性,有助于我们认识李清照的低沉基调和沉重的艺术氛围以及在这种基调和氛围之中的词人的灵魂。  相似文献   

17.
"月"在诗词创作历来为中国文人擅用。词作之"月"开始多关风月,抒爱恋闲愁;而后,国难严峻,"月"多蕴含忧国之感;时至南宋灭亡,"月"多抒发亡国之悲。受政治、文化因素影响,南宋遗民词中的"月"意象群体意识很强。南宋遗民词人以"月"之恒、残、圆衬托大宋政权之存亡,情感悲恸。南宋遗民词中的"月"蕴含着爱国情怀,有着中华民族"圆""满"的家国情结。  相似文献   

18.
《太原大学学报》2016,(5):45-48
苏轼词中各类意象丰富,"小舟"意象贯穿苏轼整个词作生涯,并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内涵。苏轼写词之初至被贬黄州之前,小舟在苏词中只是一种简单的交通工具或是词中无足轻重的一种景物;黄州时期,"小舟"意象呈现出归隐的内涵,也代表了苏轼想要追求自由、安定生活的态度;离开黄州之后,苏轼经历了政治生涯的最高峰和最低谷,几经起落,"小舟"意象的内涵转而变成一种绝无屈服的精神,更是一种洒脱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9.
《花间集》在北宋多被认为是作词的范本,到了南宋出现了不同的看法。一方面紧承北宋"词别是一家"的观念,强调以《花间集》为宗的词体特征;另一方面,指斥《花间集》偏于"艳科"的内容,主张词要有寄托,要有补于世;此外也出现了调和的看法,认为其风格可取而内容需要修正。这些看法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南宋时期词体在不断诗化的同时又竭力保持自身文体特征的现实。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词意象入手,撷取了宋词别离主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亭”意象,从它的文化渊源,因袭关系,意象功能和审美意义等方面结合文本做了具体深入的分析,阐释了“亭”在宋词离别意义中的生发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