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举一反三”还是“举三反一”,这是一个问题。“举一反三”出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反:类推。“举一反三”,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自孔子时代以来,“举一反三”就是知识被掌握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
举一反三一般是指教师“举一”之后学生很快就能“反三”,这其实是一种美好的设想罢了。虽然举一反三的情况经常发生,但“举一”不“反三”却是教学常态。语文阅读教学尤为如此。对待阅读问题,教师要有“举三反一”的思想准备,从不同角度给予学生启发,如果能够顺利获得“举三反一”的教学效果,这无疑也是一种教学策略的胜利。  相似文献   

3.
何谓“举一反三”?“举一反三”是一条成语,它源于《论语·述而》,其中指出:“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即教人认识四方的东西,举一个角为例,让学的人类推另外的角,若不能类推,则不再教他.后来就用“举一反三”比喻从一件事情可推知其他许多事情。由此可见,“举一反三”就是善于类推,由此及彼.“善于类推”是手段,“由此及彼”是目的.注意,这里的“彼”可以是与“此”同类型的事情,更应该是与“此”有关联的其它许多事情,这便是“举一反三”的总含义.  相似文献   

4.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无疑是很有见地的。它要求教师抓住学生“心求通而未得通”,“口欲言而未能言”的良好时机进行启发、诱导,让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要领,做到“举一反三”或“举三反一”。  相似文献   

5.
“举一反三”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湖北江汉石油教师进修学校张运辅“举一反三’堤拓宽思路,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教学原则和工作方法。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谓当学生处于“愤”、“悱”(即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  相似文献   

6.
“举一反三”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教师经常向学生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举一反三”,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举一反三”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举一反三”出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教人认识四方的东西,举一角为便,让他类推另外三个角,如果不能类推,就不再教他。我们所说的“举一反三”,就要使学生能从教师讲授的“一”点中,推想到二点、三点……;从一个问题中联想到更多的内容;养成善于动脑,能够联想的习惯。“…  相似文献   

7.
动与静是复式教学的两种不同方式,都是为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复式教师必须充分考虑这种动静交叉搭配的结构形式,在动与静结合中进行学法指导。 动静结合——动中“举一”学法,静时“反三”训练。孔子要求他的弟子对他的教诲能够“举一隅以三隅反”,复式教学要达到使学生好学,学会和会学的目的,从学法指导的角度来看,也要做到举一反三。教师在动中“举一”——指导学生学习掌握方法;学生在静中“反三”——通过分析、类比、推理、综合,由此及彼,主动探索。  相似文献   

8.
<正>举一反三一般是指教师"举一"之后学生很快就能"反三",这其实是一种美好的设想罢了。虽然举一反三的情况经常发生,但"举一"不"反三"却是教学常态。语文阅读教学尤为如此。对待阅读问题,教师要有"举三反一"的思想准备,从不同角度给予学生启发,如果能够顺利获得"举三反一"的教学效果,这无疑也是一种教学策略的胜利。一、拓展问题外延,展示教学宽度"举"是因,"反"是果。不管是"举一反三"还是"举三反  相似文献   

9.
读小学时,经常听到老师说,读书要学会举一反三。读初中时,死记硬背了这个成语的意思。师范毕业后.我买了成语词典,知道举一反三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演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10.
教学的最理想境界是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作文教学也不例外。但是,什么是作文教学中的“一”和“类”、如何使学生能“举一”、“触类”而后“反三”、“旁通”,颇有探讨之必要。我觉得作文教学中的“一”和“类”,从写作实践和教学实践来看,应该是:①基本概念;②基本规律;③基本思路。教学中,只有抓住了这个“一”,才可能使学生得以举一反三。先说基本概念。作文教学中,必然涉及到诸如  相似文献   

11.
“举三反一”是针对“举一反三”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其意在强调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接触、拥有大量言语作品的过程中习得语言、养成语感。这原本是正确的,但由此而否定“举一反三”则显然有失偏颇。从推理形式、学习方式等方面看,“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既有区别  相似文献   

12.
举一反三出于《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但韩军先生认为,语言(言语)的学习规律,并非举一反三,恰恰是举三反一。人类语言的学习,是在巨大数量的语言(言语)的  相似文献   

13.
“举一反三”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语文教学二十韵》诗曰:“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申。”这些都说明,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应当使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课堂教学中体会到必须正确处理“一”与“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举一反三,“从懂一点,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有关事情”,是治学的良方之一,是拓宽学生学习思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主动思考的习惯和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重要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而且还能改变学生被动学习,应付式学习的习惯.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如果教师举了一隅,而学生不能以三隅来说明印证,  相似文献   

15.
“举三反一”与“举一反三”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对矛盾,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一对矛盾,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从阅读方式来看,“举三反一”侧重略读,“举一反三”侧重精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正确处理精读教学与略读教学、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延伸的关系,做到暗中摸索与明里探讨相结合、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相结合,即“举三反一”与“举一反三”并举。  相似文献   

16.
宋朝朱熹说:“举一而二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举一反三”者,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他者也“融会贯通”者,把各方面的说法、知识或道理,融合起来,领会其实质,掌握其规律,贯穿其前后,全面地理解也 要想“举一而二反,闻一而知十”,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必须“举一”、“触一”,因为它是“反三”、“知十”的前提。为此,就必须举出、接触典型例句。比如说学习诗经·硕  相似文献   

17.
启发学生思维,是当前各科教师的热门话题。但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启发,才能取得较好效果呢?孔子早就提出了启发思维的教学原则,这就是“心愤口悱”和、“举一反三”。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七》中具体论述了他提出的教学原则: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对孔子这段教学的精辟论述  相似文献   

18.
举一反三,原本是数理化等理科课程的学习之路:课本"举一"于前,学生"反三"于后。通过一个例题,学会解同类习题。但是,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语文教师也热衷于"举一反三":以一篇课文作范例"举一",不厌其"深""细""透",繁琐解析,斟字酌句,以图学生循例"反三",会读、会写同类文章。结果一学期只学约30篇,六年小学也只学约720篇课文。试图通过720篇范例,让学生会读、会写远远超过720篇的文章,是杯水车薪、缘木求鱼。学语文,本是"举三反一",讲究积累,大量读书,整体感悟:数量在先,从量变到质变。只有积累于前,才会点滴模仿反刍于后。无"举三",则无"反一",更别说"反三"了。这是规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9.
<正>举一反三,原本是数理化等理科课程的学习之路:课本"举一"于前,学生"反三"于后。通过一个例题,学会解同类习题。但是,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语文教师也热衷于"举一反三":以一篇课文作范例"举一",不厌其"深""细""透",繁琐解析,斟字酌句,以图学生循例"反三",会读、会写同类文章。结果一学期只学约30篇,六年小学也只学约720篇课文。试图通过720篇范例,让学生会读、会写远远超过720篇的文章,是杯水车薪、缘木求鱼。学语文,本是"举三反一",讲究积累,大量读书,整体感悟:数量在先,从量变到质变。只有积累于前,才会点滴模仿反刍于后。无"举三",则无"反一",更别说"反三"了。这是规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材处理三得海南董国柱“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个观点已深入人心,为绝大多数语文教师所认同。这些“例子”使语文教学得法于课内而得益于课外的目标得到实现,又是举一反三原则的体现。课本中的课文就落在这“举一”上,这“举一”十分重要。因为能否“反三”,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