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左传》当中描写长勺之战时,极力渲染曹刿出众的才华,而我认为,长勺之战鲁国之所以取胜,最关键的原因并非是曹刿的才华,而在于鲁庄公海纳百川”的宽容心态。曹刿在进见之前,曾说过:“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从这一句话可以看出,曹刿虽有才,但为人不谦逊,若让君王听到,往往被排斥。楚怀王仅仅听信小人谗言,就将楚国左徒屈原贬为庶人,使楚国从此一蹶不振。对比而言,鲁庄公所创设的环境,的确是十分宽松的。况且,曹刿本是一芥草民,对鲁庄公循循善诱地教导时,鲁庄公并未觉得他傲慢,反而虚心接受,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鲁庄公对臣民十分宽容、和善。…  相似文献   

2.
齐鲁“长勺之战”是鲁庄公指挥的著名战役之一,但从后人的评价看,鲁国的胜利不仅没给鲁庄公赢得声誉,反而使其成了“肉食者鄙”的代言人。这实于历史不符。本文通过对长勺之战和鲁庄公“文治武略“的分析,企图还鲁庄公以公道,并希望能作为对鲁庄公评价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3.
春秋时期(公元前684年),齐国和鲁国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战争,史称“长勺之战”。教材选自《左传》中的《曹刿论战》,记载的就是长勺之战,文中写鲁国打败齐国的战争过程只用了52字。战斗紧张而激烈,作者为什么只用了如此少的文字呢?  相似文献   

4.
5.
6.
公元前684年,齐国和鲁国进行了一次战争,史称“长勺之战”。中学语文教材选自《左传》的《曹刿论战》一文,记载的就是这次战争中事。然而,《曹刿论战》一文写战争过程只用了52字,寥寥几笔概括了鲁国打败齐国的史实。对于当时的交战双方来说,这场战斗无疑规模不小,姑且不说战斗的原因、战斗的规模、军事装备等情况,单就战斗中紧张而激烈的态势,总要描写一番吧。为什么作者略而不谈?  相似文献   

7.
《曹刿论战》一文一直是初中课本的传统篇目,是初中文言文经典作品之一。其原因不仅在于它只用222个字。就完整地记叙了长勺之战的过程,表现了曹刿的远见卓识。更重要的是它让主要人物曹刿的形象深深烙在了读者的心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亲临战场,从容指挥。正是由于曹刿的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指挥才能,弱小的鲁国才战胜了强大的齐国,创造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的确,在国家面临外强侵犯之时,作为一介草民的曹刿敢于挺身而出,拯救了国家,拯救了人民,此行此举可歌可泣。也正缘于此,激发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祖国、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直到今天仍然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相似文献   

8.
《曹刿论战》一文历来都被选入初中教材。传统观点认为:曹刿在这次战争中起了决定成败的关键作用,决定了鲁国的胜利,而鲁庄公政治上昏庸无能,军事上急躁冒进,是一个平庸的国君。近来再教这篇课文,对鲁庄公这个人物,我们有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曹刿论战》一文一直是初中课本的传统篇目,是初中文言文经典作品之一。其原因不仅在于它只用222个字,就完整地记叙了长勺之战的过程,表现了曹刿的远见卓识。更重要的是它让主要人物曹刿的形象深深烙在了读者的心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亲临战场,从容指挥。正是由于曹刿的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指挥才能,弱小的鲁国才战胜了强大的齐国,创造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的确,在国家面临外强侵犯之时,作为一介草民的曹刿敢于挺身而出,拯救了国家,拯救了人民,此行此举可歌可泣。也正缘于此,激发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祖国、为人民…  相似文献   

10.
发生在公元前684年的齐鲁长勺之战,一向被看作“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审诸历史,这种说法未必准确.在人们的印象中,春秋时代的齐是大国、强国,鲁是小国、弱国.这种想当然的看法并不合乎齐、鲁建国以来直至长勺战役时的史实.说长勺之战系“弱军战胜强军”,是把后来的历史观念(鲁弱齐强)误移于前了.首先,在齐、鲁立国之初,两者都是雄踞山东半岛的大国.且鲁优于齐.因为周初封建诸侯是周公主持的.周公之封建,“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其厚于姬姓近亲是显然的.何况鲁的始封者乃  相似文献   

11.
<正>《曹刿论战》一文历来都被选入初中教材。传统观点认为:曹刿在这次战争中起了决定成败的关键作用,决定了鲁国的胜利,而鲁庄公政治上昏庸无能,军事上急躁冒进,是一个平庸的国君。近来再教这篇课文,对鲁庄公这个人物,我们有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13.
14.
《曹刿论战》记述了春秋前期公元前684年的齐鲁长勺之战。此文是雅俗共赏的名篇。史家往往把这场小小的战役与井陉、淝水等大战并列,作为历史上一个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龚维英同志《“长勺之战”不是“弱军战胜强军”》一文(见《徐州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三期),对俗解提出质疑。然拜读之后,却觉得水越搅越  相似文献   

15.
学生就鲁庄公的形象分析产生分歧,文章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做假设,进行验证,得出结论,最后评价"的研究性学习步骤对传统分析阐明个人见解。作者认为鲁庄公非但不"鄙",而且大智。  相似文献   

16.
焦凡平 《现代语文》2008,(9):118-118
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福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的无能;他急切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教师教学用书》2003年12月版)“曹刿和庄公的三次对话,揭示出鲁庄公的昏庸无知,曹刿的深谋远虑。”  相似文献   

17.
一次我上完《曹刿论战》,学生向我提了一个问题.学生说:“战争给我们的感觉就是残酷、惨烈、血腥,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我感觉不到这些,文章只说“齐师败绩”,我查的资料也只说“俘获甲兵辎重无数,将齐军赶出国境”.我怎么觉得这个战争不够野蛮.”  相似文献   

18.
邓瑜 《宜春学院学报》2008,30(Z1):139-139
形体语言是通过表情、手势以及身体其它部分的动作来表形体语言能帮助学生接收和理解知识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无声语言。形体语言能吸引、影响学生学习注意力;形体语言能帮助学生接收和理解知识;形体语言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它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9.
品赏《曹刿论战》一文,人们往往欣赏曹刿这个深谋远虑的主人公形象,而对鲁庄公这个个性亦甚鲜明的次要人物关注不足,甚至产生误读。究其原因,曹刿形象太完美了,几无缺点,而鲁庄公确实瑕疵多多,再加上篇首定调以及作者对比反衬笔法的运用,误读在所难免。我们应该结合背景,深研文本,去重新认识文中的鲁庄公形象。  相似文献   

20.
杨坤 《学语文》2003,(4):36-37
《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名篇之一。文章除了正面描写曹刿的远谋、沉着、冷静、果断外,还用鲁庄公作侧面烘托他的军事才干,使曹刿这一形象丰满感人。对文中的鲁庄公,人们常常认为他是个平庸的国君。对此,我不敢苟同。理由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