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编辑老师:你好!我的孩子亮亮在家里是个地地道道的懒孩子,什么事情都是我帮他做,家里人跟他提了多次意见,他就是不改;我到学校找老师寻求协助,可是老师说他在学校里是一个十分勤劳的孩子,是老师的小助手,同学们心中的小榜样。我迷糊了,这个孩子怎么在家一个样,在学校又是一个样啊?亮亮妈妈亮亮妈妈:您好!看了您的来信,了解了您现在的困惑,孩子为什么会在家和在学校的行为完全不一样呢,这很令您费解,对吗?像亮亮这样在家里很懒,什么事情都是大人代劳的现象在现在的孩子中是很普遍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因为:一方面,过度的宠爱造成孩子的…  相似文献   

2.
正家长困惑:我家孩子6岁,男孩,上大班,在园期间几乎不和老师同学交流,老师问他什么也不回答,唱歌跳舞做游戏都不配合,连上厕所也不敢举手。但是回到家以后,在幼儿园学会的一切都会做给我看。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在幼儿园怕出丑,感觉不好意思。请问老师这样的小孩要怎么办?谢谢。专家支招:在回答您的问题前,我想先跟您谈谈"内向"这种性格。"内向"可以分为"一致型内向"和"矛盾型内向"两种。"一  相似文献   

3.
正读这个案例时,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面对孩子间的"爱情",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我们该做些什么呢?细细读着这个案例,我读到了张老师为保护孩子所做的努力,但同时,也读到了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张老师在整个事件中所持的"无为而治"的态度。对于这起事件中的两个孩子,当他们之间出现"早恋"苗头时——无论这种苗头只是孩子的"咬耳朵",还是真实存在,我都是赞成不让他们继续同  相似文献   

4.
我园近两年经常开展的一项家园共育活动叫“嘉宾有约”——老师有计划、有目的地邀请本班幼儿家长做嘉宾,和老师共同组织教学游戏。这样做可以充分利用家长职业、阅历与专长等教育资源,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有的老师会问:“家长工作都很忙,他们愿意来园参加这样的活动吗?”“家长不是老师,孩子听他们的话吗?他们会组织孩子吗?”这些问题我们是这样解决的  相似文献   

5.
新入园的幼儿,大多数对父母都有非常强烈的依恋感。当家长把孩子送进园,老师把门关上后,幼儿就会情不自禁地把头转向门口,表现出极大的恐慌,哭声牵动着父母的心。萌萌小朋友边哭边说:"老师不要关门!我要找妈妈!"一句话,提醒了我。是啊,孩子离开父母,换了新的生活环境,对老师陌生,难免有一种压抑感,而敞开的大门,对幼儿无疑是一种安慰。从此,当家长送孩子时,我国的大门一直敞开着,以消除孩子的心理恐惧,教师再及时加以引导,这样孩子们精神上就有一种自由自在的感觉。在他们情绪平静以后,教师拿出玩具让幼儿摆弄,告诉他…  相似文献   

6.
下园实习时,有一个女孩引起了我的注意。她叫小仪,好像对什么事都不在乎。比如,我们第一天去幼儿园实习,其他小朋友都很兴奋,只有她好像没看见一样,一点都没反应。后来班上老师告诉我:“这个孩子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对什么都不在乎、无所谓。”我觉得很奇怪:她真的是什么都不在乎,什么都不感兴趣吗?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应该对什么都好奇才对啊!于是我就格外关注起她来。一天,班上老师请“最凶”的小珍做小老师维持纪律,不一会儿,活动室里安静了下来。就在这时,小仪忽然说:“你干吗踩我?”在安静的活动室里,她的声音显得特别响。小珍立刻冲到小仪…  相似文献   

7.
我对刚升入中班的幼儿进行观察,发现大部分幼儿见到本班老师能主动地打招呼,喜欢和老师在一起,家长也反映孩子信任老师,经常讲“我们老师就是这么说的”。幼儿出于什么原因这样喜欢老师呢?根据我的了解,大部分幼儿都认为老师喜欢我,不打我、不骂我,所以我也喜欢老师。我觉得,幼儿对老师的喜欢仅停留在这一层次上是不够的,老师除了在生活上要关心孩子、爱护孩子,与孩子达到情感的交融之外,还要让孩子觉得老师是有本领的,是很能干的,这样才能增强孩  相似文献   

8.
在女儿上学的幼儿园,听园长说过这样一件事,让在场的每一个人为之感动:“如果你是一个当妈的,回家以后看到自己的孩子反穿着鞋,错系着扣子,你是什么样的心情!孩子要离园了,一定要再看他一眼。”园长的话,深深地烙在我的心里。教育无小事,特别是在幼儿园,孩子们的衣食起居都是老师们的大事。这件小事里面包含着的教育思想是十分丰富的。看什么?这里面大有学问,有经验的教师在孩子离园前,一是看服装。孩子穿戴整齐了没有?别让孩子在冷天冻着,在夏天晒着。把每一个幼儿当做自己的孩子来对  相似文献   

9.
<正>"老师,今年我就把孩子交给你了,功课我辅导不了,孩子在家也不听我的话。""老师,我们孩子就听你的话,你对他严厉些。"作为老师,每每听到家长这样说的时候,我的内心很复杂——欣喜又失望。欣喜的是,家长对学校和老师的教育是绝对信任的;失望的是,家长把教育责任都推到学校和老师身上。  相似文献   

10.
我班幼儿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他们讲话都用方言土语。我规定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用普通话交谈,可这样的规定收效并不大,孩子们还照常说方言土语。我想了个办法,告诉孩子们:"老师的耳朵非常怪,只要小朋友讲普通话,老师的耳朵就特别灵;如果小朋友讲方言土语,老师的耳朵就什么出听不见了。"我刚说完后,苗苗小朋友就用方言大声问我:"老师,你耳朵怎么了?"我故意歪着头,装作听不懂的样子:"苗苗,你说什么,我没听懂,你再说一遍。"苗苗又用方言土语说了一遍,我还是装作听不懂。忽然她想起我刚才说的话,连忙用普通话问我:"…  相似文献   

11.
正是孩子们离园的时间。“妈妈,背背我。”原来是军军不想走路,缠着妈妈背他走。军军妈妈一脸无奈地对老师说:“现在的孩子都是小皇帝,特别不知道心疼父母。孩子什么时候才能懂事呢。”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呢?从识爱到示爱爱需要先领悟然后才能表达。在我们班,曾经  相似文献   

12.
<正>"今天都是‘好课’!"当我课间穿行在学校的楼道中经常会听见学生私下议论。什么是"好课"呢?"好课"往往是同"好老师"联系在一起。"老师带我们一起边玩边学,老师给我们带来‘新东西’,老师有绝活,老师很幽默……"这些都可以成为"好课"的理由。于永正老师的语文课就是这样的"好课"。第一次听于老师讲课是在我16岁的时候,那时我刚刚考进徐州师范学校。一天,班主  相似文献   

13.
王老师做了多年班主任,几乎每天都要面对学生家长,她从来没有意识到,坐在自己对面的家长内心有什么感受。直到有一天,她以学生家长的身份到另一所学校与孩子的老师面谈。回来后她对同事说:“没想到与孩子的老师面谈会是这种感觉,没想到作为一个家长是那么的一无是处,又是那么的无所适从。不知我平时给学生家长的感觉是不是也这样?”  相似文献   

14.
一位娶了中国太太的美国先生说:“以前,我总觉得中国人比我们聪明,现在我才知道,原来中国父母永远在逼孩子读书,他们的职责是教育出学业最优秀的子女来,甚至连孩子的暑假也不放过。美国父母呢?他们的职责是让孩子真正享受自己的童年,去运动,去交朋友,去野游,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当然,这样的教育,也免不了使孩子变得放任自流了。”中国家庭教育出的孩子,很多都有两面性,在父母和老师面前是一个样,背著他们又是一个样。强烈的压抑下,使他们不由自主地要用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来宣泄。中国教育里到底缺少什么?尽管我们一再强调中国的基础教育…  相似文献   

15.
在幼儿园里,常常会发现少数幼儿习惯用左手绘画、写字,用左手持勺。这些孩子的家长总希望能与老师一起.纠正孩子的“左撇子”。那么,究竟要不要这样做呢?在我任教的班级中,曾经有这样一个男孩子,入园时聪明活泼,各方面的能力都很强,尤其是手工制作和口头表达的能力。但入中班后,却明显退步了。思维不像以前那么  相似文献   

16.
正像往常一样,孩子们的点心活动开始了。今天吃蛋糕,喝牛奶。保育老师将牛奶分好,我将蛋糕分到每组的大盘子里,幼儿坐在桌旁安静的等待。当每个孩子都端上牛奶后,我就会说声小朋友请,他们就会一人在盘里拿一块蛋糕,开始安安静静地吃点心。就在这时,一个孩子站起来很委屈地说:"老师,我没有蛋糕。""是吗?你们那组多少人,我没数清楚?"那组的孩子立刻七嘴八舌地说起来:"老师,我们这组6个人,你才数5个;少了一个,怎么够嘛!6多,5少;哈哈哈,老师数错了;有的小朋友伸出手指开始数自己这组的人了。"看着孩子们这么兴奋,我灵机一动:"哎呀,不好意思,老师数错了,那要不这样,下次我请每一组的值日生自己  相似文献   

17.
正宝宝常喜欢一个人在角落玩,碰到外人时表现害羞、不自在,从不主动交朋友。有些家长为此很着急。小雅妈:我家宝宝比较内向一些,中午老师发的小花卷不够吃,别的同学举手要,她不敢;平时有事从来都是老师问了才小声说;她带芭比娃娃到班上,同学拿去也不敢要回来。我和她爸都风风火火的,孩子怎么这样?有什么办法让在社交时不这么害怕和退缩呢?社交退缩型宝宝什么样?像小雅这种情况,心理学专家叫作"儿童社  相似文献   

18.
正老师,xxx骂我了。老师,xxx课下撞到我了。老师,xxx把我橡皮弄断了。……总是能听到这样向我诉说、告状的声音,让我颇为头疼。二年级的孩子处于好动的阶段,只要在一起就会发生矛盾。一一去处理吧,既费时又费力;不予理睬吧,可"班级无小事,事事皆教育",再者说,老师不去处理,孩子还挺委屈的。想个什么办法来解决呢?反复思索中,一个想法让我兴奋起来:让学生去尝试解决他们之间的事情吧,选出我班的金牌调解  相似文献   

19.
《中华家教》2011,(4):17
Q编辑老师:您好!我家孩子上初一,现在我没有办法和孩子真正地进行面对面沟通了。每天孩子回到家,就直奔自己的房间,叫他吃饭都不应。现在我都是每天发短信叫他吃饭,有时候孩子回复"我不饿"。我认为是自己在沟通方式上出现了问题,就去咨询老师,结果老师说,孩子在学校是个健谈、阳光、幽默的男孩,在同学和老师之间人缘很好。我该如何解除与孩子的"零沟通"呢?  相似文献   

20.
丁叮是我班一个4岁的小女孩。她小时候是一位老太太带的,受其影响,孩子的一言一行也都是慢条斯理的。加上平时家里人宠她,所以丁叮一碰到难一点的事情,就要别人帮忙。入园以后,她就常常喊老师,什么事情都要老师帮着做。有时候,我们两个老师也拿她没有办法。这天晚上,我们刚准备给孩子们洗澡,丁叮一不小心,自己摔倒了。就像平时那样,她又大叫老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