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是一条新闻长廊。一张张承载着历史的老报纸,一幅幅生动熟悉的老照片,一组组重现当年的雕塑,经历铅与火,纸与笔,光与电的洗礼,映衬着中国新闻事业的昨夜风雨、今日辉煌。这是一条历史长廊。从"五四"新青年的呐喊到硝烟弥漫的抗日战场,  相似文献   

2.
1995年秋季的一天,著名战士作家高玉宝应邀来到鞍山市,为广大的申小学生做了一场革命传统教育报告。本台记者得知这一信息之后,立即前去采访高玉宝。高玉宝虽然第一次来鞍山,但他的名字在人们心目中并不陌生。因此,如何从这位“名人”身上发现一些新的信息,是记者与高玉宝交谈时一直在用心思考的一个问题。谈话问,高玉宝递给记者一张与众不同的名片。名片的正面是高玉宝的各种职务,而背面则印了一幅题为《我要读书》的小漫画。漫画的内容是:一个正值读书年龄的小女孩在街边摆摊卖茶蛋,眼里流着泪水,手中捧着一本书。书名是《高玉宝》。漫画的下面是高  相似文献   

3.
李厉 《新闻界》2006,(3):135-135
新闻摄影是利用新闻照片和文字向读者传递新闻信息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与单一的文字报道相比,新闻照片更加直观和一目了然,因而在传递信息时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一幅好的新闻照片,除了它的主题首先必须具有新闻价值外,画面瞬间形象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非常重要的。纵观美国普利策新闻摄影获奖照片,无论是英国记者迈克·韦尔斯的《乌干达干旱的恶果》,大卫·利森和谢丽尔·迪亚兹·梅耶尔的《告别战友》,还是2005年《旧金山纪事报》记者迪恩·费茨莫里斯拍摄的伊拉克男孩把笔绑在被炸致残的胳膊上书写的照片,都可以看到,在体现新闻事实的同时,…  相似文献   

4.
新闻摄影是用视觉形象来报道新闻的。一幅新闻作品不是简单的对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记录,而是由记者通过镜头把现实中的形象组织成一个信息传播媒体。事实上,任何一幅新闻照片,都离不开记者对形象的选择、推理、提炼和抽象的思维活动。理解新闻摄影与摄影艺术的关系,是认识新闻摄影和评价新闻摄影作品的一个前提,对提高新闻摄影报道质量和形象表现力,有直接的促进作用。离开新闻摄影的实践,忽视新闻摄影与摄影艺术内在的联系,而断言  相似文献   

5.
曹小平 《青年记者》2003,(12):26-26
《新闻战线》2003年笫7期刊登了一幅漫画《采访记》,说的是记者在采访中给被采访者提供“台词”,被采访者亦将记者的“台词”照本宣科。读过漫画,感触很多。漫画点出了我们某些记者采访中的一个通病:引导被采访者按记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抗日战场吸引了一大批美国女记者进入,其中以海伦·福斯特·斯诺、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和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为代表的三位激进派女记者的报道在国内外颇具影响力,为中国革命的建设和成功贡献了力量。本文通过对三位女记者在中国的新闻活动进行分析,比较其新闻活动的共性和个性。  相似文献   

7.
翻开由邓小平同志题字、浙江西湖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华东抗日解放战争摄影集》,一幅幅硝烟滚滚、战火纷飞的人民革命战争的历史画卷,呈现在我的眼前。这部精装八开、带有军史、战史性的摄影集,共收入164幅照片,并配以精练而又生动的文字说明,真实地反映了华东军民在抗日和解放战争中的不朽业绩和战斗生活,既是一部形象的革命历史文献,又是一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生动教材。看着这些珍贵的历史照片,我深为那些战争年代新闻摄影记者在枪林弹雨中捕捉下来的精彩镜头而感动。他们是革命斗争的直接参加者,又是伟大时代的记录者。他们中有的是新闻摄影记者、文字记者,有  相似文献   

8.
《中国记者》2006年第1期发表延百亮的文章《新闻照片画面语言的四种表达方法》。 文章说,新闻摄影的可贵之处,在于用画面语言与读者进行心灵对话。在于用丰富的画面语言向人们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有没有画面语言就成了一幅新闻照片成功与否的质量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9.
《中国记者》2014,(2):1
《中国记者》杂志是新华社主办的大型新闻专业期刊,历史可以追溯到1933年新华社最早的业务刊物《工农通讯员》,是国内历史最长、发行量和影响力最大的新闻业务期刊之一。《中国记者》在中国新闻界拥有广泛读者,具有公认的权威性和影响力。鉴于《中国记者》在业界和学界的声誉和影响,被相关机构、学会和新闻院校联盟多次评为中国最具影响的专业媒体和品牌媒体,列入期刊品牌十强。《中国记者》"文字摄影并重、国内国际并重",与传媒同步,与记者同行。及时反映国内  相似文献   

10.
中国记者在国外知名的不多,赵浩生先生是一位。1920年出生,至今仍在写新闻的记者更少,赵浩生先生算一位。敢以“八十年来家国”述说个人人生回忆的记者绝无仅有,赵浩生先生算是唯一。让我们先认识一下这位记者。赵浩生,1920年11月29日出生于豫、鄂、皖交界的河南省息县,抗战胜利后进入重庆《中央日报》社任记者,采访过国、共双方最重要的高级领导人和一系列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移居美国后,任耶鲁大学教授,同时面向全球中文报纸开辟《海外观察》专栏,作为自由专栏记者采写以海峡两岸重要人物及事件为主的“中国新闻”。中美邦交正常化后,赵…  相似文献   

11.
贝特兰,一名英国记者,他于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后,两次到陕西采访,向国内外报道了中国人民抗日斗争与西安事变的真相。毛泽东接见他时的谈话还被收入《毛泽东选集》,贝特兰因此成为中外闻名的记者和中国人民永远的朋友。  相似文献   

12.
十二月热帖     
《网络传播》2014,(1):90-91
2013年,境外记者为报道中国、传递中国信息做出了积极努力,中国各政府部门的新闻发言人为及时发布政府信息、满足公众信息需求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国新办举行了50多场新闻发布会、吹风会,为记者采访提供了服务。蓬勃发展的中国已成为一座巨大的新闻富矿,  相似文献   

13.
新闻的根本职能是传播公众欲知、应知的信息,它的其他职能包括政治宣传的职能都是通过信息传播实现的。要想通过新闻传播达到宣传目的,记者就要尽可能增强新闻的信息性。在这个问题上,国内外新闻界恐怕没有争议。 问题在于怎样加强新闻的信息性。美联社一篇新闻,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新闻信息属于大众传播范畴,大众传播有别于专业信息传播,前者的传播对象是一般公众,后者的传播对象是专家。因此,加强新闻的信息性,首要的一条是要读者读得懂。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著名美国作家、记者、语言专家爱波斯坦说过这样的话:“在你(记者…  相似文献   

14.
各 种各样的会议 ,首要功能是总结工作与指导、推动工作 ,会议中包含的有效信息不言而喻。对于时政新闻记者来说 ,写会议报道甚至可以认为是一种必备的基本功。然而现实中的问题是 ,记者不该抓的信息抓了 ,不该报的信息上报了。改进会议报道 ,记者不妨多从群众的视觉看会议 ,从会议中淘取“真金”。《江西日报》2003年4月8日一版刊发了一篇会议报道《全省今年小额农贷支农目标确定放贷24亿元惠及六成农户》。这则报道是记者从江西省农户小额信贷工作会议上捕捉到的。记者开头写道 :“又到春耕时节 ,‘等米下锅’的农户有盼头 ,农户小额信用…  相似文献   

15.
《新闻实践》2011,(7):78-78
这是清朝末期的一幅漫画,也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漫画《时局图》,作品发表于1898年香港《辅仁文社社刊》,作者谢缵泰。作品以漫画的笔触和技巧刻画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细节,真实地报道了清朝末期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新闻事实,让国人和世界触目惊心。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6,(8):51-53
记者在新闻现场肩负着"群众的眼睛"的职责,只有把握现场,才能准确地传达出现场发生的真实场景,选择核心的新闻信息,配以相应的画面,这才是出镜记者职业素养的体现。《匹诺曹》是2014年由韩国SBS电视台播出的一名有着特殊才能的电视出境记者的故事,反映当今新闻记者的职业状态引人关注,尤其是其中涉及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问题,更是值得讨论。  相似文献   

17.
《中国记者》2013,(7):1
全国新闻核心期刊双效新闻期刊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中国记者》杂志是新华社主办的大型新闻专业期刊,历史可以追溯到1933年新华社最早的业务刊物《工农通讯员》,是国内历史最长、发行量和影响力最大的新闻业务期刊之一。《中国记者》在中国新闻界拥有广泛读者,具有公认的权威性和影响力鉴于《中国记者》  相似文献   

18.
《中国记者》2013,(8):1
全国新闻核心期刊双效新闻期刊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中国记者》杂志是新华社主办的大型新闻专业期刊,历史可以追溯到1933年新华社最早的业务刊物《工农通讯员》,是国内历史最长、发行量和影响力最大的新闻业务期刊之一。《中国记者》在中国新闻界拥有广泛读者,具有公认的权威性和影响力鉴于《中国记者》  相似文献   

19.
《中国记者》2012,(3):64
一期又一期的《中国记者》叙述着编辑、记者们走过的路,是理论融于实践之路,其中有艰辛和曲折,也有喜悦和成功。它的文章是写给正在工作的编辑、记者的,同时也是写给未来的新闻从业人员的。《中国记者》是记者、编辑和未来新闻从业人员的朋友。马胜荣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院长  相似文献   

20.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新闻标题怎样制作才能生动、活泼?一位老编辑告诉我:“标题要想做得活,动词一定不可缺。”他还给我举出两个例子:一是《参考消息》报曾经登过一则标题,叫《中国鞋在德国“踩”住意大利》。你看,他不说中国鞋在德国多么畅销,已经超过意大利了。而是用了一个动词“踩”字,既形象,又贴切,对比鲜明,把意大利“踩”在下面了,映衬出中国鞋的畅销。二是《北京晚报》有过这样的标题:《记者盯上了中国入世》,一个“盯”字把记者们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关注程度充分显现出来,“盯”住不放了。老编辑的经验对我很有启发,我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