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提到绳子的张力时,每位中学物理教师都不忘提醒学生:同一根绳子中的张力处处相等,这个结论往往是解题中要用到的重要关系之一.那么,同一绳子中的张力真的处处相等吗?是否还要附加一定的条件?有没有可能不相等呢?也许有人会诧异地反诘:“同一绳子各处的张力若不等,而绳子质量又通常不计,则绳子加速度岂非为无穷!”对此,我们首先要搞清的是绳中的张力到底是指什么?  相似文献   

2.
活动案例:绳子的"诱惑" 我执教的是自编美术教材<有趣的绳子拼贴>,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 课前十分钟:做各种绳子游戏(玩陀螺、跳皮筋等) 一、谈话导入:绳子从生活中来 师:生活中的绳子能带给我们许多快乐.它们不仅可以绑东西、扎辫子、打毛衣,还可以玩贴画的游戏.  相似文献   

3.
教学设计应基于对课程标准、学生、教材等的精确分析。分析教材、学生以及课程标准是教学设计的起点。以"认识角"这一课为例,教师只有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有效的的教学分析,才能构建有张力的教学框架。  相似文献   

4.
一、出现的问题 笔者在九年级物理阅卷过程中发现这样一道关于"滑轮组装配"的试题,如下图所示,不计摩擦和动滑轮重,画出最省力的绳子绕法. 此题重在考核学生对滑轮组省力条件的分析和绕绳的方法.阅卷时发现很多学生做错了,主要错误有下面三种情形: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考虑绳子的质量时,对绳子几种已知运动状态的分析,说明绳中张力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
高中《物理》上册第15页,有这样一段叙述:“当绳子受力处于平衡状态,或者绳子的质量很小,可以略去不计时,绳子上各点的张力都相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12月第一版,着重点系笔者所加)复旦大学与上海师范大学合编的《物理学》(力学)第103页,对绳子张力问题的讨论,也有类似的结论。那末,“绳子受力处于平衡状态或日绳的加速度等于零”做为绳上各点的张力处处相等  相似文献   

7.
小学生学数学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为了减少或避免这些错误 ,我们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查错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查错能力呢 ?一、加强概念教学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错误 ,不少是由于对某些数学概念模糊不清造成的。例如判断“2 4是倍数 ,8是约数”对不对 ?有的学生判为正确 ,其错误原因是没有弄懂倍数和约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又如选择 :一根绳子长 7米 ,把它平均剪成 8段 ,每段是这根绳子的(  )。 [① 78,② 18]有的学生选择① 78。其错误原因是对分数的意义没有弄清楚。再如 ,有的学生在计算有关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时 ,往往把周长当成面积 ,或…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教学行为、教学环节、学生变化的反思,在学生的"错误"中求发展,在教师的"失败"中寻发展,在教材的"局限"上谋发展.对于如何课后反思,一本教学杂志提出要做到"认可、解构、开掘、适度".根据这几点,笔者试图从几节课例中作继承与革新之间的张力追寻.  相似文献   

9.
小学数学关于"0"的教学,一直困扰着我,有关"0"部分的知识大多都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出现的不少错误往往与难点未弄明白有很大关系。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只重视知识形成的结果,缺少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发掘,导致学生思考问题方法的单一,同时有意无意压缩了学  相似文献   

10.
学生在进行混合运算时,顺序错误一直是令教师头疼的问题。从"分析教材""学生后测""教师访谈"三个方面入手,对两步"混合运算"的典型易错题进行深入分析,结合人教版二、三年级修订教材,给出相应的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1.
某刊物上对下面题目的分析中认为剪断某一绳子瞬间,另一绳子的拉力不发生变化,这一设定是错误的。原题为:如图1所示,OO1绳子上挂着一个匣子C,匣内用绳子又挂着A球,A球下方用轻弹簧挂着B球,A、B、C三个物体的质量均为m,原来都处于静止状态,当绳子OO1被烧断瞬间,关于三个物体的加速度,  相似文献   

12.
以往不少学生在解分数应用题时,对分率和名数混淆不清,经常出现错误,为了使学生弄清它们的含义,提高解题能力,我们采用了让学习亲手实践一下的办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上课时,老师拿出两根绳子,让两位同学分别用米尺量一下,结果都是1.6米。然后指定一个同学剪下1/4米,另一个同学把绳子平均分成四段,剪下其中一段,再由这两个同学一起比较剪下的部分是否相等?当学生发现这两段绳子不一样长时,老师就要求学生回答为什么?这就使学生懂得:一个同学剪下的是1/4米(即25厘米),而另一个同学剪下的却是1.6米的  相似文献   

13.
教材无论是对于教师的教学,还是对于学生的学习,都起着导向作用.若教材中出现知识性错误,哪怕是看似微乎其微的错误,不仅会给教师的教学带来诸多麻烦,而且更为严重的是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出现偏差,造成"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后果.在此,笔者想就高中二年级<思想政治>(下册)教材(以下简称<教材>)中两幅漫画在运用中所存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以与同行们商榷.  相似文献   

14.
词典、教材对"只有……才……"的解释一般都很简单,但它的实际运用却有相当复杂的条件和规则。外国学生在使用复句"只有……才……"时最常见的错误是在"才"后直接使用普通动词。调查发现,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一结构的意义和功能解释得不够精准,没有在语法结构上给出一个明确的"安全模式",语用条件也没有解释到位。从句法结构、深层语义和语用条件等方面对"只有……才……"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其语义与结构相互制约的规律,从而对"只有……才……"的教学方法和重点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理想化模型是认识物理世界的窗口,是处理实际问题的一把钥匙,因为物理问题大凡都是根据一定的物理模型,结合一定的物理关系,提出待求量的。而解答物理问题的过程,则是将问题中隐含的理想模型还原而求出结果的。教材中由于条件的限制对某些模型缺乏足够的说明,这方面较典型的一个例子便是绳子的张力问题,教材中理所当然地应用了“绳中张力处处相等”的结论,很多老师则强调了“轻质绳”绳中张中相等的条件,并在教学中应用下面的例子进行引导。如图,水平力F通过质量m、长为L的匀质绳作用在置于光滑平面上的物体M上,求张力作用点O为X处绳中的张力T。  相似文献   

16.
一、创设情境感受周长"周长"一词,学生虽然在生活中听说过,但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周长"对学生来说还是第一次。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量绳子的情境。教学中,我出示一条绳子(如图1),问:你能量出它的长度吗?(学生量得是60厘米)我再把绳子弯曲,依次出示状态(如图2-图5),让学生仔细观察,依次问:这时它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相似文献   

17.
活动案例:绳子的"诱惑"我执教的是自编美术教材《有趣的绳子拼贴》,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课前十分钟:做各种绳子游戏(玩陀螺、跳皮筋等)一、谈话导入:绳子从生活中来师:生活中的绳子能带给我们许多快乐。它们不仅可以绑东西、扎辫子、打毛衣,还可以玩贴画的游戏。  相似文献   

18.
应用题中的多余条件,有一类明显地与解题毫无关系。此类多余条件,如不及时排除,将会干扰学生的解题思路,导致学生解题中出现两种可能:一是没有选择必要条件,错误求解;二是迂回求解,浪费时间。下面先看两个例子: 例1 学校买来600米长的绳子,先用去178米,又用去125米,再用去262米。这捆绳子比买来时短了多少? 有的学生是这样解答的: 178+125+262=565(米) 600-565=35(米) 答:这捆绳子比买来时短了35米。以上是错误求解的例子。例2 一段路长1000米,已经修好3/4,剩下几分之几没有修? 不少学生解法是:  相似文献   

19.
在英语教学中,通过错误分析来探讨学生错误的来源。尤其是其中一些因教学方法和技巧、教材编写等方面所导致的学生诱导性错误。  相似文献   

20.
吴红燕 《天中学刊》2008,23(2):44-45
分析研究了绳子在几种运动状态下内部张力的分布及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