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莽原》周刊由鲁迅主编作为《京报》的附刊发行,其产生缘由,主要是近代报人邵飘萍的促进作用、渴望获取话语权的青年人围绕在鲁迅周围提供了人才条件和鲁迅对刊物现状的不满。莽原社随着《莽原》周刊的发行而形成,作为一个松散的同人组织,莽原社的解散也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2.
鲁迅作为《莽原》周刊的主编和主撰,依靠期刊的传播,实践了他“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批评观。作为主编,鲁迅具有以读者为本位的办刊意识,采取开放的办刊方针。身为投稿者的鲁迅,从理论倡导到文学实践做了积极实践。在现代传媒视域中,鲁迅的办刊实质上是为同人争取公共空间与话语权的实践。  相似文献   

3.
《莽原》在翻译上的贡献一方面得益于鲁迅的强力引导,另一方面则与各位译者的个人志趣相关。在鲁迅的影响下,《莽原》确立了"有益于中国"的基本原则,因之而对俄罗斯文学、日本文论关注甚多。鲁迅所译日本文论与韦素园主导的俄罗斯文学作品翻译是《莽原》最为突出的成绩。鲁迅所译日本文论常"深得其心",是其建构五四时期文学观念的他山之石。韦素园将具有沉重、荒凉而又韧性气质的俄罗斯文学引入《莽原》,无疑增强了新文学可借鉴的外来营养之厚重度。鲁迅等人在《莽原》上的翻译实践之所以可贵便在于"和而不同"的共同存在,在鲁迅所倡导的翻译工作中,译者个人的主体性得到了足够尊重。  相似文献   

4.
作为鲁迅第一个成功编辑的期刊,《莽原》记载了他对文学青年的示范性影响.这种影响在新文学创作方面表现为三种倾向:青春梦呓、乡土书写、女性叙事.《莽原》青年同人对鲁迅《野草》式思想的吸收最为明显,通过对“梦”的详细诉说,充分呈现出青春心灵图景的丰富性.《莽原》是新文学生成期青春写作的生动载体.  相似文献   

5.
李勇军 《快乐阅读》2023,(12):20-23
<正>就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而言,可谓“一部鲁迅创作史,半部中国期刊史”,鲁迅主编或参与创办的刊物,从《语丝》《奔流》《萌芽》等直到他晚年时的《文学》和《译文》,可谓不胜枚举。这还不包括他作为重要作者的《太白》以及《申报》副刊《自由谈》等。但是,创办《莽原》周刊,对鲁迅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董大中先生认为,这是鲁迅一生编辑生涯的真正开始,也是他“培养和团结一大批新生写作力量的重要阵地,同时催生了鲁迅自己不少好文章”。  相似文献   

6.
鲁迅发起组织并直接领导的莽原社于1925年4月11日正式成立于北京。由他主编的《莽原》周刊也在这个月的二十四日出版。据《两地书》记载:鲁迅酝酿筹办“莽原”时本来才是“一种计划”,“除百来行稿子以外,什么也没有”,而《京报》抢先登出了广告云:“思想界的一个重要消息;如何改造青年的思想?请自本星期五起快读鲁迅先生主撰的《□□》周刊,详情明日宣布。”鲁迅觉得“广告”“写得那么夸大可笑”,就立即亲笔拟  相似文献   

7.
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说:“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她指的就是刘和珍。课本对《莽原》注释为:“鲁迅编辑的一种周刊,所登载的文章大都是对于旧社会和旧文化的批判。”以前的课本差不多也是这样注的。备课中,我查阅了一点资料,发现刘和珍预定的不是《莽原》周刊,而是《莽原》半月刊。鲁迅主编的《莽原》周刊,是1925年4月24日创刊的,每逢星期五出刊,至同年11月27日停刊,共出过32期,随《京报》附送,并不单独发行,刘和珍似不可能预定全年。《莽原》半月刊也是鲁迅主编的,创刊于1926年1月10日,未名社出版,为32开本的杂志。后来鲁迅离开北京南下,编务又由韦素园接替,共出过48期,1927年12月停刊。(参阅林辰《鲁迅事迹考·  相似文献   

8.
《莽原》是鲁迅先生亲手创办、亲自主编的第一个期刊,也是在他所编辑的刊物中坚持时间最长、花费精力最多的一个。《莽原》大体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为《莽原》  相似文献   

9.
《莽原》周刊鲁迅1925年4月创办于北京,1927年12月停刊。该刊富有朝气,发表了大量批评社会的文章。鲁迅的《朝花夕拾》和一些小说、杂文曾发表于该刊。《雨丝》周刊1924年11月初在北京创办,鲁迅是主要的支持者和作者。他于1927年12月在上海接编后,增加了社会批评的内容,引起了很大反响。一年后,鲁迅  相似文献   

10.
(一)《纪念刘和珍君》的两条注释《纪念刘和珍君》文中提到刘和珍毅然预定了《莽原》的全年。“《莽原》”课本注释为:“鲁迅编辑的一种周刊。所登载的文章大都是对于旧社会和旧文化的批判。”刘和珍预定全年的《莽原》是“一种周刊”(课本已改为“文艺刊物”——编者)么?《莽原》有两种:一是《莽原》周刊,一是《莽原》半月刊。前者为莽原社之刊物,为之奔走最力者是高长虹,中坚的小说作者为黄鹏基、尚钺、向培良三人,鲁迅是编辑。周刊于一九二五年四月二十四日创刊,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出至第三十二期终刊。共出版了七个月。后者为未名社之刊物,先由鲁迅编辑,一九二六年八月鲁迅因被北洋军阀政府通辑离京赴厦门,半月刊由韦素园接编。此刊一九二六年一月十日创刊,一九二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出至第二卷二十二期停刊。共出一年零十个月。未名社成员李霁野、台静农等虽曾以个人名  相似文献   

11.
鲁迅倡导并领潮流左翼文学,闻一多曾反对并嘲笑之。他们的这种龃龉,主要在于二人对待艺术的态度不同。闻一多所取的是诗人的态度主张艺术为艺术,鲁迅所取的是文人的态度主张艺术为人生。闻一多后来所以改变文艺观乃至世界观站在被其过去指为海派者的立场上赞扬鲁迅,这原因在于他们共同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尤因闻一多经历了诸多动乱和磨难,光明磊落的高尚人格使他看清了当时国民党政权的腐朽和罪恶。只有在这时,鲁迅才会像太阳一样,使闻一多终于沿着太阳系的既定轨道环绕运行  相似文献   

12.
《故乡》写的是鲁迅回故乡搬家之事。从文字的表层看,鲁迅对故乡没有多少依依惜别之情,反倒是充满失望之情,可是,从文字的背后看,鲁迅对故乡又是依依不舍,充满思念之情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鲁迅表面上想通过对故乡的失望来"忘却"故乡,减轻思乡之痛,而在内心深处却又深深地"怀念"故乡。吊诡的是,鲁迅对故乡的文字表层的失望之情与文字背后的思念之情都是通过对故乡的景物的描写以及对闰土、杨二嫂的描述表达出来的。  相似文献   

13.
《女吊》是鲁迅散文的杰作,研究者历来关注女吊形象所体现的鲁迅一贯的复仇精神,但忽视对这一形象本身的具体辨析。《女吊》一文中所写的实际上是鲁迅心目中的“复仇者”的形象,她与原本存在于绍兴民间戏剧舞台上的“女吊”形象并非是一个统一的形象,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知道为何文章中作者的情绪会突然转折,并进一步领会本文在构思和写作上的具体特点。  相似文献   

14.
英国有说不完的莎士比亚,而中国有道不尽的鲁迅。鲁迅与莎士比亚因为社会与文学的机缘相遇在中国。然而从鲁迅的著作中所提及或评论的莎士比亚,一直以来被解读为鲁迅对莎士比亚的批评,是对莎士比亚在文学方面的贡献认识不足或是一种偏见,但认真审视鲁迅著作中所提及的莎士比亚,却看到鲁迅眼中的"的确是伟大的"莎士比亚形象。  相似文献   

15.
萧红与鲁迅有师承关系。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深受鲁迅先生关怀、呵护的一位女作家,她的创作有鲁迅的风格,刀子的伤口更多地透视着深沉的社会历史思索和深刻的批判力,与鲁迅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极为合拍,但好身上同样兼具外来文化之影响,因此,也极富张扬的个性。  相似文献   

16.
《一件小事》这部作品用短短1000字左右,把“小事小我”叙述得淋漓尽致,发人深思.鲁迅采用“小事小说”的形式,传达出“小事大说”的意蕴,展示了五四时期作为文学家和思想家的鲁迅的个人风采.正是鲁迅对于作品的精雕细琢,在离创作近百年的时间里,论说纷纭的同时,也引发了当代人更多的反思.  相似文献   

17.
小说既是一种时间艺术,也是一种空间艺术,但我们往往在注意到这一方面时相对忽略了另一方面。鲁迅是一个空间主义者,他不太注重时间、变化,他关注的是指向"现在"的空间,这就是鲁迅的时空观。在这种时空观的指引下,以展现我们人类身上某些固有的或相对稳定的精神现象为旨归的鲁迅小说重视的是对空间的选择和运用,时间则被相对忽略。因此,在鲁迅小说中,空间具有远较时间重要得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2007年的鲁迅研究著作中史料建设得到重视,采用比较研究等方法对鲁迅思想与作品重新解读,看重研究成果的普及推广。这标示着鲁迅研究呈现出良性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中学生中存在不愿读鲁迅作品的现象。如何激发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兴趣,教师应通过再读鲁迅作品提高自我修养,制定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抓住鲁迅作品的诗意童趣,把握鲁迅作品的亲情温度,师生合作探讨抓住矛盾的焦点,交流阅读的心得等教学方法,来引领学生亲近鲁迅,真正领会鲁迅作品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