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女辩证法     
一个多年未见的好友,从网上传来她和夫君的照片,是在法国普罗旺斯。摄影师的技术很一股,把著名的小资圣地拍得跟“俺们乡下那疙瘩”似的,让人相当失望。但好在有阳光,把镜头里那两个人照得很清晰,很——好看。女的白净妩媚,奶糖似的,男的也鼻子是鼻子,眼睛是眼睛的,清爽,好看。  相似文献   

2.
缉毒警察因犯人中途脱逃而蒙冤,为一洗清白冒着生命危险远赴西藏抓捕毒犯。如果这是一部影视尉,它肯定会很好看,就象同题材的美国大片《亡命天涯》,一定能创下令人咋舌的票房纪录。这并不是来自于文艺家们丰富的想象,而是青海省的一起真实案件,因为其真实,才激发了观众强烈的好奇心和收看欲望,这就是中央电视台《百娃故事》连续五天播放的名叫《万里洗冤录》的纪录  相似文献   

3.
喜欢红色的女作家不多,30年代有一个,叫作萧红。虽然她左翼得厉害,但却是一个时髦的女人。若不是红颜薄命,她应该会写出惊世的作品。她喜欢穿红上衣,然而搭配得不好看,她跑到鲁迅家里,让鲁迅看,鲁迅说:“不大漂亮。你的裙子配的颜色不对,并不是红上衣不好看,各种颜色部是好看的,红上衣要配红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的就不行了;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很混浊……”  相似文献   

4.
正现在,通俗文学大行其道,但仍有少量文学刊物坚持走纯文学路线,这是很值得称道的。如果一个国家只有通俗文学而没有纯文学,那么,几乎可以说,这已经是一个没有文学的国度了。因为真正代表某一国或某一文化圈的文学水准的,必定是那些宝塔尖上的作品,也就是纯文学作品。通俗文学的标准是"好看",好看的背后是"好卖",这体现了它的消费性(消遣性)和  相似文献   

5.
一提起《解放军报》,我就想起那张通讯员聘书。在学习写作的道路上,它曾给我以亲切的鼓励,使我在灰心动摇之际坚定了信心,增添了勇气。这,也是我至今坚持给军报写稿的一个重要原因:做人为文,都不能忘本啊!虽然已经过去了整整33个春秋,但我却至今记忆犹新。1961年高中毕业,我被保送到军事院校后下放锻炼,成了连队里的“小秀才”。刚到部队,什么都很新鲜,我把第一次风雨夜站岗的感受写成小诗,寄往广州军区的《战士报》,很快就发表了。初次尝试便获成功,使我大受鼓舞,从此一有空我就写起来。谁知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寄了四五…  相似文献   

6.
新闻真实性可谓是新闻界一个永远的话题。尽管大家都一直强调新闻的真实性,但假新闻仍不时出现在各类媒体上。在这些假新闻中很大一类是主观真实与客观真实不相统一。一位电视台领导在本单位的一次记会议上说:“其实我们这些领导很容易被你们记出卖掉。”这句话的实质讲的就是新闻真实性中主观真实与客观真实不相统一的问题。因为记提供给领导审查的新闻事实已经通过记的主观筛选,  相似文献   

7.
近读出版界前辈赵家璧的《编辑亿旧》,其中有这样一段描述:(鲁迅先生)“2月6日突来一信,在校对工作上提出了二个重要建议:今天翻阅良友公司所出的书,想起了一件事——书的每行的头上,倘是圈、点、虚线、括弧的下半(,)的时候,是很不好看的。我先前做校对人的那时,想了一种方法,就是在上一行里,分嵌四个‘四开’(相当于一个铅字四分之一的垫塞字间空隙的材料,排字工人术语叫四开——笔者注),那么,就有一个字挤到下一行去,好看得多了。不知可以告知贵处校对先生,以供采择否……这在解放前通行直排本时,许多书店都没有注  相似文献   

8.
李丹 《湖北档案》2013,(9):30-30
作为90后第一批毕业的大学生,当年就赶上了史上最难就业年。眼看着班里的同学一个个工作都有了着落,我心急如焚。不得已,走起了"海投"路线,功夫不负有心人,去年年底终于确定了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的工作。但工作岗位却令我感到很头疼。档案管理员啊,这是个什么职业啊,我脑海里立刻出现一幅画面,一个偌大的弥漫着各种霉味的库房,没有阳光,  相似文献   

9.
不久前下部队采访,与基层官兵座谈,征求他们对报纸宣传的意见。一位教导员的话听后令人回味无穷。他说:“报上的先进性与夸张性并存。”此话怎讲?他说:“报纸上宣扬的人和事都挺先进的,也都值得学习。但有些或多或少给人一种不实在的感觉,好像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隔着一层膜似的。”能否结合具体稿件谈谈?他摇摇头说:“只是凭感觉而已,举不出例子。”这就怪了。既举不出事例,又感觉不真实,这不是鸡蛋里面挑骨头吗?其实不然。细细琢磨一下,他讲的话很有道理。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我们作者。编者在采编新闻时,都应遵循…  相似文献   

10.
上图讲座     
尊敬的、亲爱的上海的观众和读者朋友们,下午好!很高兴、很荣幸应上海图书馆的邀请,今天下午来到这里和大家见面。我感谢上海的朋友们!我今天演讲的题日,如题板所示:“中国文化与中国人”。为什么要讲这个题目呢?道理很简单。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都生活在中国文化的环境和氛围之中,我们的所作所为、生存发展都是与这个文化密切相关的。如果不了解中国文化,我们就不能了解自己;我们不了解自己,就很难把自已的事情做得更好。所以,我今天要来给大家讲这样一个题目。我们马上要血临的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文化?或行说,什么是中国文化?当然,要回答“什么是中国文化”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什么是文化。文化学上关于“文化”的定义大约有两三百条,今天下午如果我来讲这些定义的话,恐怕要走掉三分之二的听众,我还是来讲一个故事吧。有四个人去咖啡厅喝咖啡,发现杯子里有一个苍蝇。第一个发现的是英国人,他站起来,掏出钱包,抽出一张钞票,压在杯子下面,就走人了。为什么呢?因为咖啡里有苍蝇是不能喝的,他肯定也很愤怒,但他是绅士,不能发怒,于是就用付钱但不喝咖啡的方式来表示抗议。第二个发现的是日本人,他勃然大怒,“八格牙鲁!”再把服务员叫来,“你的什么的干活!苍蝇的有!你们懂不懂管理啊,还想发展?”很是愤怒。因为日本人做事很耥致,很到位,不允许出现这种状况的。第三个发现的是美国人。他笑了,用手指一勾,把那个服务员叫了过来,“不错啊,咖啡里还有苍蝇啊,不过在我们美国咖啡不是这样上的,我们是先端上来’一杯咖啡,再端上来一罐牛奶,再端上来一小碟方糖,再端上来一小碟苍蝇,我们想放多少放多少。”美国人有幽默感,他用这种方式表示抗议。我就要提出一个问题了,如果是中国人呢?中国人会说,“去!把你们领导找来!”这是什么不同?这就是文化的不同,中国人是有事找领导。美国人有事找律师,比方说,两个人在路上车子相撞了,他们是不会吵架的,双方会走下车来,相互交换一下名片,然后说,请找我的律师。因为美国是一个法治国家,它的文化就是法治文化,虽然他们也不喜欢律师,美国人对于律师是一个矛盾的态度。美国有一个笑话,一对年轻人上了天堂相爱了,然后他们去找上帝,“上帝啊,我们想结婚。”上帝对他们说,“这个事情很好办,一个星期以后会有一个牧师上天堂,他可以为你们主持婚礼。”一个月之后,年轻人又来找上帝,“上帝啊,我们要离婚。”上帝说,“这就难办了,天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有律师上天堂昵!”  相似文献   

11.
郭增彬 《新闻记者》2003,(12):54-54
拿过一张报纸,看上面某位编辑编出来的许多篇消息,虽然各自新闻事实不同,但写作手法、写作风格,大抵是一个模式;通讯也都像一个模子里倒出来似的。言论也是如此。这就不好。报纸上只允许一种风格,哪怕这是一种好的风格,等于只允许一花独放,也不免使人感到单调。要想让一张报纸上百花齐放,既让海棠和月季释放出芳香,又让牡丹和芍药呈现出各自的异彩,这就要求  相似文献   

12.
在报刊亭买报纸,首先看的就是一版。单位订了全国各地几十份报纸,把它们都整整齐齐地挂起来,就会发现各家报纸都在一版的版面上下了大工夫:琳琅满目,印刷精美,无论是庄重大气的、清秀灵动的,还是精致小巧的,风格各异,但无一不是把自认为最好看的新闻和图片摆放出来,乍一看上去十分类似杂志封面的扩大版。就像百货大楼里的橱窗,里面陈列的往往是最诱人的精品,如当红的首饰、刚上市的新款服装等,让顾客一看就会产生购买欲望。报纸的一版版面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3.
服务员,男     
我家附近有个餐馆儿,名叫福家铺子,走的是东北家常菜的路子,自然店堂里就显得很农村:这里一挂大蒜那里一个碾子,到处贴着年画儿跟红艳艳的剪纸,搞得跟真的似的。这种饭馆的风格现在已然成为一种时髦,说的是回归田园,勾起各位食客对乡土的思念之情,为了配套,连服务员都是一水儿小伙子,小平头或者三七分,个子不高皮肤略黑,脸颊上还黑里透  相似文献   

14.
正关于房子,我跟大多数人概念不一样。我从小住在清华校园里,家是那种二层的小楼,外表看起来很普通,面积也不是特大,但是特别安静。这地儿都没动过,也没装修之说,从我生下来就是这样红色的,很老很旧。但我在那儿真觉得挺好。有一个家,不仅仅是睡觉的地方,我自己也不知道这房子多少年了,我们也在感慨:后边的院子多好啊,出门就是操场、游泳馆,还有漂亮的女生,白发的先生;四周的邻居,随便踹开一家的门,里面住的都是中国顶级的大知识分子,进去聊会儿天怎么都长知识,梁思成、林徽因就住我前面的院子。  相似文献   

15.
灵魂的救赎     
有三位高尚的人,都曾为自己的著作出版规定了出版日期。 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在其《忏悔录》里,对后人留言,嘱咐他们等到 1800年后,再发表这一作品;被称为俄罗斯文学之父的普希金在其遗嘱中称,他的《秘密日记》要等他死后 100年才能出版;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也将其《莫斯科日记》藏之高阁, 50年以内不得公之于世。   这三部书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真实,真实地记了自己和别人。真实成了这些著作推迟出版的原因。   我们从三位高尚的人身上似乎看到了一个矛盾:他们既追求真实,但又用推迟出版回避真实。真实是一个烫山芋,想…  相似文献   

16.
《千湖新记》像一部文艺作品那样美,我为什么赞美呢?湖北是千湖之省,从北京回武汉,在飞机上往下一看,当看到湖的时候,心里就特别舒服,看到水了,知道到家了,这是我们的骄傲。我这一辈子就在东湖边生活,小时候整个暑假就是在东湖里游泳。那个时候我们游完泳,根本不需要洗澡,一夏天过去后皮肤又黑又亮,非常健康和阳光。现在看到有人在东湖里游泳,我们都说:"这是馊了的绿豆汤啊!这怎么能游啊!"  相似文献   

17.
分析北京报业的争霸战、淘汰赛,有一个很现实的原因,就是新京报的创刊。新京报是2003年11月11日问世的,创刊前,在北京的业界里就已是沸沸扬扬了,在全国的新闻界也算得上一个事件。当然,这给京华时报带来的影响也比较大。大家都议论纷纷,新京报来了以后,对北京市场会造  相似文献   

18.
游客一旦报名参加了旅游团,一场灭绝人性的杀戮就开始了. 导游按照行程中的计划带领游客前往购物商店的时候,犹如电影里小放羊娃带着日本鬼子和汉奸往八路军的伏击圈里走一样.土八路的武器很简单,就是小米加步枪,而购物店的武器更简陋,主要就是大大小小、颜色不一的各种石头.俗语说黄金有价玉无价,这句话就成了宰客高手们一致推崇的名言.一块不知真假的玉石,被开到了天价.曾经有一位游客以十一万港币买到了一只从保险柜里拿出来的玉镯,但同样从那个保险柜拿出来的另外一只玉镯,开价十万港币,被一个看似非常有购物能力的游客随便开了一个玩笑,结果就被一直缠着不放,历经向组长、部长、经理层层请示,在老总出面的情况下,终以一千港币成交.这是打了多少折啊?一折就是10%,这不就是0.1折了?在其他场合有这样做生意的吗?  相似文献   

19.
旧相册(二)     
白球鞋红领巾 就觉得白球鞋配红领巾好看。红配蓝,狗都嫌。偏不爱穿蓝球鞋。每年清明一到,早早就准备好蓝裤子、白衬衣,再加上白球鞋红领巾。每年都穿这一身,早准备好,没错。 红领巾扎在女孩子的脖子上很漂亮,和小辫上的蝴蝶结相呼应。一条棉布红领巾一直要戴到小学毕业。晚上一折一折地压到枕头下面.早晨平平展展地戴到胸前。有些爱做小动作的孩子,像我的快小学毕业还在咬手指甲的同桌,听老师讲课时,不小心就把吊在胸前的红领巾的两个尖撕成了小条条,风一吹一缕一缕地扬。 白球鞋好看,可是难洗呀,脚汗大的孩子一穿就渗出一圈…  相似文献   

20.
那年冬天     
冬天了,看见满大街女孩子穿上花花绿绿的羽绒衣,还时常会想起小时候妈妈做的棉衣。记起那时候秋风凉起来,院里的椿树叶子一片一片往下落的时候,妈妈就开始张罗我们姐弟几个的冬衣了。姐姐个子蹿得快,妈妈总是先给她做新棉衣新棉裤,棉衣棉裤都是新里子、棉花,鞋面还是用杠杠尼或者格子布,鞋背中间有个滚边的小细鼻子,没有鞋带,脚一伸进去就行,那种鞋大家叫它“鸡窝灶”。后来家里条件好以后,就买着穿了。相片上我穿的就是那种有气眼系鞋带商店里买的,底子是黑胶的。有人也穿塑料底的,鞋帮上留一个白塑料细边,看着好看,但是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