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楚图南、张子斋是云南现代的重要作家。《楚图南著译选集》和《张子斋文集》的出版,是云南现代文学界的重要大事。本文着重评介二人在云南现代文学界的活动和创作成就,肯定编辑和出版《选集》、《文集》的巨大意义并对编辑工作提供若干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李家瑞在《中央日报》发报道,他曾于杭州书铺中见到明刻本《陶真选粹乐府红珊》,未及细阅而原书迷失。六十年代初,美国哈佛大学名汉学家韩南,看到了大英博物院收藏的清嘉庆五年积秀堂覆刻的《乐府红珊》,写出了《乐府红珊考》,指出李家瑞认为此书是陶真选集的错误,确考此书为戏曲选集,并对全书十六卷所选剧目的来历一一考查清楚。但由于他在美国不了解中国的昆曲艺术,不了解魏良辅《曲律》,所以未能指出此书是昆曲折子戏选集,未能考出《乐府红珊凡例》是魏良辅的曲论。本对此作进一步的考释,并对国家图书馆所藏孤本《乐府名词》也作了考述,阐明《乐府红珊凡例》和《乐府名词曲条》均源出于魏良辅的《南词引正》。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研究《毛泽东选集》(1~4卷)中的破折号。通过类比分析,对《毛泽东选集》中的破折号用法进行归纳,并特别研究了破折号连用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选集》英译长达数十年之久,是中国翻译史上一大盛事。《毛泽东选集》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体现,其英译活动在建国初期受当时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诗学操控尤为明显。本文以勒菲弗尔的操控理论为基础,从意识形态、主流诗学和赞助人三个方面探讨对《毛泽东选集》英译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以“经典”的方式打造新文学的传统,开明书店于1951至1952年出版了“现代作家选集”丛书。这部丛书的示范性及“经典”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当时的郭沫若是全国政协副主席、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作为国家领导人以及文化战线上继鲁迅之后的又一位“主将”和“向导”,他选编《郭沫若选集》时对诗集《女神》的筛选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6.
汉语中的习语带有浓烈的生活气息并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毛泽东选集》中引用了大量的习语来诠释深奥的政治文化思想。要将一国的习语忠实流畅地翻译成外文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而《毛泽东选集》的英译不仅具有文学目的,更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所以,译文在忠实于原文的同时还要最大限度地传达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及文中蕴含的马列主义思想,这就更加了大翻译的难度。研究《毛泽东选集》中习语的翻译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该文引用实例,从目的论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目的对《毛泽东选集》习语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汉语中的习语带有浓烈的生活气息并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毛泽东选集》中引用了大量的习语来诠释深奥的政治文化思想。要将一国的习语忠实流畅地翻译成外文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而《毛泽东选集》的英译不仅具有文学目的,更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所以,译文在忠实于原文的同时还要最大限度地传达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及文中蕴含的马列主义思想,这就更加了大翻译的难度。研究《毛泽东选集》中习语的翻译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该文引用实例,从目的论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目的对《毛泽东选集》习语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鲁迅自选集》作为鲁迅生前唯一亲自编选的文集,是鲁迅晚年审视自己创作的自画像。通过对鲁迅自选作品、序言、日记、书信等多维度的考察,发现鲁迅在编选《鲁迅自选集》时以读者为主体,充分考虑到阅读对象对文学的多元需求。其别出心裁的编选策略,不仅使选集具备了读者指示性的实用功能,还隐晦地流露出作家晚年的艺术品位及情感取向。这也使得《鲁迅自选集》成为鲁迅创作生涯中一部独具特色的文集,其所蕴含的价值,所展现出丰富的鲁迅形象,是研究鲁迅作品、鲁迅晚年思想的一个重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9.
后蜀韦縠距韦庄时代较近,其唐诗选集《才调集》收韦庄诗63首,其创作顺序与明代朱承爵十卷本《浣花集》诗作次序大致相同,据《唐音统籤》韦庄散佚诗作大抵是入蜀后诗作的观点,《才调集》所选韦庄诗作后半部分多数乃韦庄入蜀后诗作。  相似文献   

10.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中,毛泽东思想不仅哺育了伟大建党精神,而且赓续与弘扬了伟大建党精神。《毛泽东选集》作为中国革命战争“血的著作”,集中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信仰信念、责任担当、意志品质和价值立场。基于对《毛泽东选集》文本内容的分析与对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的考察,可以深入探寻《毛泽东选集》蕴含的伟大建党精神义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1.
关汉卿的杂剧《望江亭中秋切鲙》现有4个版本传世。其中,《古杂剧》明代顾曲斋刻本与臧懋循编《元曲选》明万历年刻本在曲牌、曲辞、宾白等内容上存在较大差异,语言风格也不甚相同。《古杂剧》本是《望江亭》明刻本中制作较为精良的上乘之作,而《元曲选》本是后世最为流行的元杂剧选集。臧懋循在选编《元曲选》的过程中对元杂剧剧本的改动是造成二者文本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现在我们所熟悉的《毛泽东选集》四卷本是建国初期由毛泽东亲自主持编辑出版并在1991年修订再版的。它曾经一度作为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教材,对几代人思想、精神的构建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其实,早在解放前,《毛泽东选集》就曾集结出版,对宣传毛泽东思想,深入开展整风运动,实现全党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的团结一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解放前各版本《毛泽东选集》的版本体系、版本考订、篇目介绍进行一下梳理,对于我们更全面的理解《毛选》的出版过程,对宣传毛泽东思想均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王建亭  牛晓莉 《海外英语》2011,(10):210-211,219
收录于《毛泽东选集》(1—5卷)中的文章,运用了大量的习语。这些习语简洁、生动、传神,成为毛泽东主席独特文风的一大亮点。如何忠实、流畅地将这些代表着汉语和中国文化精华的习语译成英语,成为《毛泽东选集》(1—5卷)汉译英过程中最具挑战性的任务。该文结合实例探讨了文化对于习语的影响,分析了文化差异对《毛泽东选集》习语汉译英的影响,归纳出《毛泽东选集》(1—5卷)习语汉英翻译的四种基本方法,即:直译、意译、替换、意译和直译结合。  相似文献   

14.
《盛明杂剧》是收录明杂剧最丰富、最重要的杂剧选集。明代杂剧中最有研究价值的是南杂剧,南杂剧是对元杂剧的突破,这种突破主要体现在体制方面,而《盛明杂剧》中收录的南杂剧占选集的86.67%,因而对《盛明杂剧》体制进行分析能对南杂剧有一个更好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5.
作为毛泽东思想主要载体的《毛泽东选集》,是毛泽东留给中国人民最有价值的精神财富。《毛泽东选集)的出版发行不仅是根据地出版界的一大成果,更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传播毛泽东思想的一大贡献。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从而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毛泽东选集》的出版不仅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成熟,同时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善标志。  相似文献   

16.
在南京大学第二届读书节上,组委会邀请校内百名教授,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和成才经历为大学生推荐好书。受邀请的有中科院院士,也有人文科学的权威;有资深教授,也有青年学者。入选的“十大好书”按照票数多少依次为《论语》《史记》《庄子》《唐诗三百首》《红楼梦》《古文观止》《居里夫人传》《时间简史》《鲁迅选集》和《万历十五年》。  相似文献   

17.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生于安徽怀宁县高河查湾。15岁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3年毕业后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有长诗《土地》(1990)短诗选集《海子、骆一禾作品集》(1991)。还有《海子的诗》《海子诗全编》等。这里选择他的《亚洲铜》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早期,在中共统一全国的背景下,《毛泽东选集》在全国统一了版本、出版和发行。广大干部、党员、军人、青年、知识分子和各界群众获得《毛泽东选集》后,创造了集体阅读、个人阅读、通读、选读、精读、粗读、朗读和听读等丰富多样的阅读形式。新中国早期《毛泽东选集》的大众阅读,在推动中国的阅读主体从精英群体下移到普通大众,促进民众确立对毛泽东思想的信仰并将之作为行动指南,以及增强民众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认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选》是萧统编纂的一部重要文学选集,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李密的《陈情表》也被历代文学评论界予以高度评价。萧统选入此文,一方面符合其《文选》选文的标准,另一方面与萧统个人因素相关,同时也与当时的社会时代潮流相合。文章试图结合具体的历史、政治、文化进行深入探究,将其选录宗旨的多方面性尽可能地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一、以人代书。如吴敬梓《儒林外史》:“熟读王书和,不如临症多。”王书和是名的医学家,有《脉经》一书,这里用他的名字代指医书。《毛泽东选集》:“何况现在不是学孔夫子,学的是新鲜的国语、历史、地理和自然常识,这些化课学好了,到处有用。”这里以孔夫子代指《论语》等宣传儒家思想的书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