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以锦 《传媒》2014,(11):30-31
正微博问世之后很快出现热火朝天的局面,用户惊叹"我的媒体我做主"的时代到来了。微信出现之后,许多用户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微信上,有人便发出"微博快消亡了"的预言。然而,微博的危机到不到来谁说了都不算,关键要看用户注意力的变化。开通微信,或者干脆不玩微博完全转移到微信上来,这是用户需求的变化。也许在眼花缭乱的微博平台上玩腻了,尤其是从来就没有平静过的争吵声、讨论声不绝于耳,促使用户想找个僻静处,与亲朋好友或志同道合的圈中人心平气和地聊聊天,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媒科技》2011,(6):16-16
2010年6月2日的一次论坛上,刘爽指出“微博在国外是网友用来报道新闻、传播绯闻、交流对奥巴马政策看法的,中国没有这样的环境。”随即,他举例表达了对中国当下微博的看法。之后,这一系列的论断被外界简化为“微博是个屁”,各种声音甚嚣尘上,有人说他是吃不到葡萄的狐狸,有人说他是跟不上潮流的老土。  相似文献   

3.
近一段时间,微博反腐很热闹,成绩很大,来势很猛。甚至有人说,微博反腐已经搞得腐败分子人心惶惶、寝食不安了。现在终于有人指责微博反腐存在一些重要缺陷了,诸如网民多采用"无官不贪"的有罪推定,微博成了虚拟空间的断头台,罗伯斯庇尔式的革命狂欢;民意审判,法律退后;被告在微博上无"还嘴"之力,权利救济缺乏云云。对微博反腐的担忧,完全似是而非,因为这种担忧是基于对"微博反  相似文献   

4.
傅洋 《传媒》2011,(7):64-65
"唐骏学历门事件"、"宜黄强拆事件"、"网络打拐解救儿童"……不数不知道,近一年内很多热门新闻事件最先是由微博爆出的。面对微博这种新的传播方式的兴起,有人表示,传统媒体已经大限将至。其实,早在互联网、博客风头正劲之时,也有人提出这种论断,而事实却证明不同传播媒介其实并不相悖,只是运用不同传播方式吸引不同的受众。同样,微博对于纸媒来说并不是"狼"来了。应用微博寻找发现  相似文献   

5.
2012年7月6日,天空晴朗,微风轻抚,神州大地虽然没有红旗飘,但是却有战鼓敲。就在这一天,几个知识名人走到了北京朝阳公园南门口,决定为了自己的主张约架相斗,让嘴巴说不清楚的变成用拳头来说清楚。这是一场伟大的"思想的围剿"的后果:两"排"公知,长期"微博"论战,终于意识到微博者,微小之搏斗也。"蜗牛角上争何事?"小小微博,载不下这伟岸的知识牧师们的身躯,于是,干脆走到前台挥拳相向。当思想家们不匮乏拳脚相加的勇气,却缺少理解思想对手之社会内涵的想象力的时候,朝阳公园自然就变成了"中国牧师们"斯文扫地的斗鸡场了。  相似文献   

6.
在微博时代,人们不必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去撰写文章,而只需要写出自己的心声即可,并且还可以发出照片。这样纸质传播媒介大声呼喊迎来了"全民记者时代",更有人惊呼新闻界来狼了。纸媒在面对微博的时候,既是挑战也是新的发展机遇。如何在微博时代下促进纸媒更好的发展,已经成为传媒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就主要从纸媒传播的优点、纸媒传播变革的策略作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7.
"今天你‘围脖’了吗?"当这句话变成流行语时,你就会知道,没有过渡,容不得犹豫,信息传播几乎一夜之间就进入了"微博时代"。2010南非世界杯期间,新浪微博用户使用量过大,结果导致新浪微博服务器死机。这让我们见识了微博强大的传播能量,也引起我们的思  相似文献   

8.
微博越来越火,有人说微博是"网络民主",也有人说微博是网络大字报。微博究竟是什么?怎样认识微博?怎样才能更好地利用这个媒体舆论平台和舆论媒介?微博实际上是传播意识形态微博作为一个舆论媒介,带有一种什么性质?比如我今天在这里说话,远的、近的  相似文献   

9.
2011年11月14日,南京市气象局官方微博"南京气象"发布了一条有关"PM2.5细微颗粒物浓度"的微博,不过这条微博很快就被删除,此事一时在社会上引起巨大争议。2011年12月1日,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专门就"南京气象局官方微博公布PM2.5数据后又删除"作了回应:"气象部门有很严格的业务规范,官方微博也做了严  相似文献   

10.
微媒体时代科技媒体应对科学谣言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说2010年是"微博元年"的话,2011年则被称为"微博红年"。这一年,微博无疑成为新媒体语境下中国最受关注的焦点。这一年的每周、每天甚至是每个小时,微博上都有热点话题在讨论,或关乎民生、或主持正义、或揭露内幕,抑或是扶弱济困。微媒体大行其道"每天从微博开始,再到微博结束。"这是不少粉丝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北京的一位网友说:"早晨6点半,一睁眼就拿手机打开微博,查看私信,回复留言。7点半至8点半,上班地铁中,看微小说或微电影。上班期间还会用微信和同事保持沟通。晚上浏览政府的官方微博,进行评论或转发。"微博正在"直播"中国。庞大的用户群和便利的通道,使  相似文献   

11.
费丹丹  肖宁 《青年记者》2012,(14):74-75
人类是天生有"传播欲"的动物,这个欲望在微博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网络支持的情况下,利用电脑或手机等就能随时迅速地发布微博,并能获得相应的评论和转发.这也体现了微博使用的广泛性,包括政府组织、社会名流、媒体、商业组织以及草根组织,普通民众均在使用微博.  相似文献   

12.
9月28日,新浪微博上出现一条由ID为"夜风"的用户发布的信息:"传:<财经>杂志高层集体出走.消息有待证实."这条信息一时之间受到中文微博客用户的密切关注.与此同时,在新浪微博和Twitter上出现多条与<财经>人员变动相关的信息,并有消息进一步指出此次变局源起胡舒立团队和资方(联办)之间的矛盾,甚至有人还透露了胡舒立团队的新东家及新刊的名字.  相似文献   

13.
当“你‘织围脖’了吗?”成为人们的问候语时,你就不难发现微博正以迅猛的势头.颠覆传统媒体的话语权。然而,微博的发展也面临一些争议,比如有人称缺乏意义的无用信息和情绪发泄在微博上时有出现.于是人们有了微博正在被“口水化”、变成“泄愤地”的担忧。那么,微博会不会被“口水淹没”呢?  相似文献   

14.
柳忠实 《记者摇篮》2012,(12):43-44
从2010年开始,由互联网发展而来的微博(包括博客),成为一支新闻新军,其无所不在,迅速便捷,有人惊呼"全民记者时代"到来了,这也让报纸和广播电视的新闻业者齐呼"狼来了"!报纸这个传统的纸质媒体,如何应对微博时代,以赢得更好的发展,现已成为报界同仁共同关注的问题。微博冲击波微博,即微型博客,目前是全球最受欢迎的博客形式,博客作者不需要撰写很复杂的文章,而只需要抒写  相似文献   

15.
2010年,微博可谓红遍大江南北,两会微博、微博直播、微博议政、官员微博、微博打拐……微博虽微,其势不徽,有人称2010年为中国的"微博元年".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0年底中国互联网微博累计活跃注册账户数突破6500万个,2011年初将突破1亿,2011、2012、2013年底,这一数字将分别有望突破1.5亿,2.8亿、4.6亿.  相似文献   

16.
"微博控"指长时间粘附在微博上的使用者,这是人们对微博依赖而诞生的一个新词汇,。作为新兴的网络媒体,微博独特的传播机制和特点及其能满足微博控自恋心理的激励机制和微博对传统社交的重构都是微博控长时间粘附在微博上的原因。微博控在心理上依赖微博,这在行为上便表现为花费在微博上更长的时间与更多的精力。  相似文献   

17.
微博以其信息的丰富性、即时性的优点逐渐成为受众获取新闻资讯、用来交流沟通的新渠道,社会上掀起了一股使用微博的热潮,随之而来的是微博内容的泛娱乐化与碎片化、受众道德意识的削弱和虚假信息的泛滥,因此加强微博用户的道德修养、加大"把关人"力度,从而帮助受众正确、客观地看待微博,共同推进微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微博,就是"微型博客",用一句话随意记录生活。网友用于记录身边的事情和点点滴滴的感动的一种即博客。有人戏称其为140个字的碎语人生。网友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随时随地发微博。将微博发到网页上,与其他人分享,还可以通过阅读别人的微博迅速获取最新的资讯。  相似文献   

19.
微博作为新兴的网络交互工具,以简单便捷性、互动性强、强烈的现场感和实效性迅速发展,微博用户数量已超过3亿,如何合理利用微博功能,如何恰当处理微博的负效应是每一位公民每一位微博用户应该考虑的问题。一、微博传播过程中的负效应1.微博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利器",也是滋生谣言的"温床"青海省玉树地震、甬温动车事故等均是由突发事件当事人个人微博第一时间将消息发出,然而微博传递的仅是信息,可靠性不及传统新闻媒体,消息在网络上以难以想象地快速进行传播,导致受众根本无暇顾及消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只是机械地被从众心理操控不停地传播转发,这就为谣言的传播制造了"温床"。  相似文献   

20.
马思捷  宋健 《青年记者》2012,(20):86-87
微博,即微博客(Micro Blog)的简称,2009年8月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自此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随着微博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微博使用者越来越多,不同职业、年龄、学历、身份、兴趣爱好的使用者在微博这一信息平台中编织成了一个新的"人际关系网".下面,笔者就微博使用主体在微博这一信息平台中形成的新型人际关系这一命题进行解析,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