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男女作家对“日常生活”的书写为切入点,探讨男作家笔下的女性书写——“他塑”的“疏离日常”与女作家笔下的女性书写——“自塑”的“亲近日常”这一明显的差异,并探究其中的原因和体现的性别文化内蕴。  相似文献   

2.
一个作家的人生选择和归宿,无不早就潜藏于其地域文化的熏陶和性格气质当中。本文主要从家庭和文化遗传这一角度对“老舍之死”的原因进行一次探讨。笔者认为,平民化的老舍决定了老舍会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中做出平民化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萧红小说浓郁的故乡情结、生命意识全面的展示与永恒的追求“叛家——离家——归家”人生阶段的三个方面,反映了其小说世界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悲剧美的艺术特色,透视出作家的故乡情、民族情。作家对故乡深切的眷恋与怀念。已超越时空界限,成为人们对人类精神家园永恒的追求与向往:作家对人生悲剧的探寻与彻悟,已打动无数不安于现状的人们,并激励其寻求更美好的人生。  相似文献   

4.
By  James  K.  Flanagan  郑淑明   《英语沙龙》2014,(6):4-6
爱尔兰作家、诗人詹姆斯·K·弗拉纳根在即将走到生命尽头之时,为年幼的孙子与孙女留下了一封浓缩自己人生智慧的信。在这短短一封信中,我们读到了詹姆斯对人生的深切感悟,体会到了他对生命的热爱与留恋,最重要的,我们感受到了这位临终老人对后辈发自内心的无私关爱与期许。这朴实却不乏深刻的18条人生箴言,虽然是詹姆斯留给后代的宝贵精神财富。但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值此父亲节之际,让我们一起缅怀这位睿智的爱尔兰作家。同时,也要铭记那些父辈们用尽一生所教给我们的人生道理。  相似文献   

5.
从塞林格的创作,尤其是<麦田里的守望者>,我们可以看到塞林格人生梦想中所孕育的"生命超越"情结.霍尔顿的流浪及其寄于"孩子"身上的那份承担与保护,倾注了作家以内心的片刻安宁和生命的瞬间升华来求得一生生命超越的精神参悟.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禅"有着微妙的关系.塞林格对东方文化的向往,不仅深化了他的创作,也成就了他的神秘人生.  相似文献   

6.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人生和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人生分别奠定了入世与遁世的文学人生理论 ,各自体现了“士”积极参与社会建构的实用人生理想和“士”与社会保持距离的审美人生理想。中国古代作家入世与遁世的人生模式 ,分别体现了“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的人生价值 ,儒道互补的人生选择是调整入世与遁世人生价值冲突的有效手段。入世与遁世都存在着诸多困惑。整合多元文化精华是升华和超越文学人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小径分岔的花园》、《死亡与罗盘》和《阿斯特里昂的家》是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迷宫"命题中三篇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对作家在关注对象和创作心态上的变化,揭示出其"迷宫"命题从建筑迷宫般的结构到对人生终极的思考徘徊绝望,以及从积极到消极的创作倾向的变化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反映出作家自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关于女性命运及形象的描写已不再是稀奇之事,但从女性纤敏的心理和繁复的生命体验来关照女性之自恋与人生之挣扎而引人注目的当属女性作家王安忆。作家以独特的想象方式,对女性之所以成为女性的生命符码(即女儿、妻子、母亲)进行无情的自恋拷问,其中有关女性人生的放纵、企求、无奈的叙述则使其作品呈现出一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内涵和文化意味,同时也使其女性人物传达出深厚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9.
"城"之论     
尽管各个作家们笔下的"城"的客体意象及其象征和隐喻特征不同,但对"城"的情结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这源自于共同的"民俗意象原型".从理想之城、现实的苍凉之城,到生存困境之城,再到人类的精神之荒原,都遵循着这样一个循环圈;渴望入城-不满现实之城--追求理想之城--终归被迫出城.这构成了20世纪知识分子的百年人生轨迹.  相似文献   

10.
作家首先必须是个思想家,以他独立的人格魅力,独到的眼光,对各种社会现象,对人性和人生予以叩问,才能写出撼人心魄的作品,这是毫无疑问的。一个真正的富于良知的作家,决不会人云亦云。——读《每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文中那位“十佳教师”的事迹,几乎代表了一种普通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1.
“圆”是几何图形中普通的一种,爱因斯坦借此展开联想和想像,对他的学生说:“你和我并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你是一个小圆,而我是一个大一点的圆。圆越大,它所接触到的领域就越广,这就表明它越无知”我在学生中进行的一次写作练习——就圆这一图形的某一特性入手,展开联想和想像,说明一个人生道理——就收获了许多像上文一样的哲理有的从圆的形象特征展开联想: “人生就像一个圆,一个空心圆,需要用自己的生命去填满它”——揭示了只有通过奋斗才会换来一个充实、圆满的人  相似文献   

12.
微言     
《第二课堂(小学)》2008,(1):128-128
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可以用这么五个字来表达——我没有时间!——美国著名作家富兰克林·费尔德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总结(湖南向佳慧荐)  相似文献   

13.
“新笔记小说“选择的题材具有世俗性,这是由作家的修养和人生体验决定的.具体表现为与“政治化“题材相对立,尽量淡化政治背景;用温情关注生活中的小事、角落、片断;有一定的写实性.  相似文献   

14.
《生为女人——女性的话语》中女性散文寄寓女性作家对女性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展现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苏轼在黄州,度过了一生中最为艰难的时期;他一生中,思想最为复杂矛盾的,也在这一时期。儒、释、道在他的思想感情、言谈举止、行为方式上都有一定的体现。好在苏轼并不是一个过渡沉湎于个人情感的作家,他天生的乐观情绪帮助他走出了人生的低谷。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20-30年代,随着"五四"的落潮,周作人的文学重心从社会性的人生关怀转向了个体性的人生关怀,表现了浓重的隐逸气.然而"隐逸"并不意味着作家就离弃了现实和"人的文学"观念,他的所谓"隐逸"其实是在既有"人的文学"观念框架内作出的一种调整,思想的实质倾向了"理想生活,或人间上达的可能性",仍沿续着"为人生"的文学轨道.这一变化的产生不仅和其"人的文学"观念的丰富性有关,还涉及到周作人现代和传统的二重人格以及这一时期社会境况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皖籍先锋作家潘军小说中的“水”叙事有着丰富的内涵。无论是对自然景物之“水”及其变体的描写,还是对现实历史的思考,抑或女性形象的塑造,最终都指向一个终极隐喻,即由“水”而寄寓的那种对生命状态和人生境界的思考与洞察,从而赋予“水”这一传统意象在叙事上具有了新的审美意蕴与魅力。  相似文献   

18.
1920年代文学青年的室内"硬写"表达了以"写作"谋生的一般性创作焦虑;体现了在"五四"落潮后这一特定的时代语境下,随着文学领域的日渐独立化、专业化和狭小化,作家对文学如何实现自我安放、如何介入现实人生的关切和思考;反思了对文学与人生的关系这一命题。丁玲1928年至1931年间的作品,描写了一系列青年作家的室内生活及"硬写"的焦虑。重审丁玲笔下作家的"硬写"现象,将有助于我们更具体、微观地把握1920年代的"硬写"赖以产生的时代语境以及作家在"自我"重构中对文学与人生的关系这一命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略论王跃文"官场"小说的传承与突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青年作家王跃文因其小说集《官场春秋》和长篇小说《国画》,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反响,被一些媒体称之为“官场小说”。与我国传统官场小说相比较,作家王跃文既有传承也有突破。首先表现为题材的趋同性。以“官场”人物勾心斗角、追权逐利为主;其次,古代官场小说对人性关注不足,更多地表现为奴性、兽性、神性方面,而作家王跃文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对小说主人公所持的态度,并打上作家自己人生经历的烙印。但作家并未达到他预设的“批判现实主义”的高度,仍需对社会现实和所谓的“官场”作更深层的哲学思索。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权本位价值观念出发,以<尘埃落定>中的3位代表性女性形象为对象,分析权本位观念对她们的巨大影响.她们经历不同,却在权力面前殊途同归.其人生悲剧,既显示了人物形象的审美意义,也显示了作家对社会人生及民族历史文化的独特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